喬翠峰,鞏穎,張繼紅
(張家口市第一醫院心內科,河北 張家口 075000)
冠心病源于血液中脂質代謝異常、微血管阻力增加等因素造成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改變而使血管腔狹窄或閉塞,誘發心肌功能異常,臨床主要表現為胸悶、心悸、呼吸困難等,老年人為冠心病高發人群[1-2]。有資料顯示,血脂代謝異常是冠心病高危因素之一,冠心病患者高脂血癥發生率高達75%以上,不僅加劇原有疾病嚴重程度,且易誘發腦卒中、腎衰竭等嚴重并發癥,因此加強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治療具有重要意義[3]。目前,抗血小板聚集、擴張冠狀動脈血管等是臨床治療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發現,以膽固醇升高為主的誘發因素在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發病因素中的比例逐年升高,故控制好血脂指標、血清炎癥指標水平十分重要[4-5]。他汀類藥物是臨床降低膽固醇水平、預防冠心病的常用藥物,如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但不同藥物療效不一,因此合理選擇藥物尤為關鍵[6-7]。本研究旨在分析瑞舒伐他汀對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患者心功能及血清炎癥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2月至2021年4月張家口市第一醫院收治的94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冠心病防治指南》[8]中冠心病相關標準且冠心病危險分層均為低危,符合《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9]中高脂血癥相關標準;②年齡≥65歲;③臨床未接受過系統性抗心腦血管治療且可正常交流溝通者;④患者及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雙相情感障礙、認知功能異常者;②存在肝腎功能障礙史、急性心肌梗死史、腦卒中史者;③存在自身免疫系統、甲狀腺功能障礙者;④中途主動退出研究者。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7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張家口市第一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表1 兩組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治療,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擴張冠狀動脈血管、改善心肌代謝等藥物治療,維持血糖、血壓穩定及營養物質補給,必要時給予吸氧治療。其中,對照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辛伐他汀(杭州默沙東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91123)治療,每次20 mg,每日1次,晚間頓服;治療期間可根據患者最大耐受調整劑量,最大劑量每日不超過40 mg,共治療4周。
研究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瑞舒伐他汀(南京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91204)治療,每次10 mg,每日1次,晨起空腹頓服;治療期間可根據患者最大耐受調整劑量,最大劑量每日不超過20 mg,共治療4周。
1.3觀察指標及療效判斷標準 ①心功能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飛利浦HD11超聲診斷儀(上海聚慕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檢測患者左心室舒張末期內經、射血分數、心排血量。②血清炎癥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靜脈血3 ml,室溫下靜置5 min,以離心半徑12.5 cm、3 000 r/min離心15 min,分離上層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高敏C反應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③血脂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靜脈血5 ml,置于含抗凝素離心管中,以離心半徑12.5 cm、3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漿,采用BK-2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山東博科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檢測血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水平。④臨床療效。療效判斷標準[8]:治療后TC較治療前下降>20%、TG較治療前下降>40%,為有效;治療后TC較治療前下降10%~20%、TG較治療前下降20%~40%,為顯效;治療后TC較治療前下降<10%、TG較治療前下降<20%,為無效。總有效率=(有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⑤并發癥發生情況:記錄治療期間兩組患者食欲下降、胃腸道反應、血管性水腫、腹痛等的發生情況。

2.1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后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射血分數、心排血量的主效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不考慮測量時間,兩組間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射血分數、心排血量的主效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射血分數、心排血量時點間與組間存在交互作用(P<0.01)。治療前,兩組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射血分數、心排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小于對照組(P<0.05);射血分數、心排血量較治療前均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兩組血清炎癥指標比較 治療前后IL-6、TNF-α、hs-CRP水平的主效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不考慮測量時間,兩組間IL-6、TNF-α、hs-CRP水平的主效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IL-6、hs-CRP水平時點間與組間存在交互作用(P<0.05),TNF-α水平時點間與組間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療前,兩組的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2 兩組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患者的心功能指標比較
2.3兩組血脂指標比較 治療前后LDL-C、TC、TG水平的主效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不考慮測量時間,兩組間LDL-C、TC水平的主效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TG水平的主效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LDL-C、TC水平時點間與組間存在交互作用(P<0.01),TG水平時點間與組間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療前,兩組的LDL-C、TC、TG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LDL-C、TC、TG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LDL-C、TC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TG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4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95.74%(45/47)比82.98%(39/47)](χ2=4.029,P=0.045),研究組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Z=5.119,P=0.025)。見表5。

表3 兩組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患者的血清炎癥指標比較

表4 兩組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患者的血脂指標比較

表5 兩組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5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期間,研究組患者出現食欲下降2例、胃腸道反應3例、血管性水腫3例、腹痛1例,總并發癥發生率為19.15%(9/47);對照組出現食欲下降3例、胃腸道反應2例、血管性水腫1例、腹痛4例,總并發癥發生率為21.28%(10/47),兩組的總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66,P=0.797)。
高脂血癥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長期血脂升高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動力學改變,聚集在冠狀動脈表現為脂質沉積,繼而形成粥樣斑塊,當粥樣斑塊過大阻塞冠狀動脈后易影響心肌氧供、血供,出現心肌供血供氧不足,而斑塊破裂后導致的急性心肌梗死、心絞痛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對個體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9-10]。Cybulska和Kosiewicz-Latoszek[11]研究發現,老年群體新陳代謝能力下降,機體各器官功能與年齡呈負相關,是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的高發人群,致殘率、致死率均較高,故及時選取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冠心病患者機體冠狀動脈血流減少后,不穩定粥樣斑塊破潰、糜爛后加重冠狀動脈宮腔狹窄程度,誘發陣發性前胸壓榨性疼痛、心悸等癥狀,可持續數十分鐘,因此改善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患者心功能是臨床治療的重要目標[12-13]。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小于對照組,射血分數、心排血量高于對照組,表明瑞舒伐他汀有助于改善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患者心功能。張希等[14]將瑞舒伐他汀應用于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患者發現,治療后瑞舒伐他汀組左心室舒張、收縮末期內徑低于對照組,射血分數高于阿托伐他汀組;也有研究通過比較瑞舒伐他汀與阿托伐他汀治療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的臨床效果發現,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瑞舒伐他汀組左心室舒張、收縮末期內徑降低幅度更為明顯[15]。以上結果均證實瑞舒伐他汀可有效促進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患者心功能恢復,推測源于瑞舒伐他汀可抑制羥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還原酶活性,促進血管內皮功能恢復,且瑞舒伐他汀較辛伐他汀具有更高的選擇性,可進一步清除LDL-C,降低TC水平,生物利用度高。有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可直接抑制支氣管、肺血管周圍TNF-α等炎癥因子釋放而抑制白細胞的黏附作用[16]。也有研究通過動物實驗證實,他汀類藥物可抑制高脂血癥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生長,阻斷血清炎癥細胞周期,產生抗體細胞毒性而發揮抗炎作用[1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的IL-6、TNF-α、hs-CRP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與上述研究結果相符,表明瑞舒伐他汀的抗炎作用優于辛伐他汀,臨床可根據患者實際耐受能力合理選擇藥物。
冠心病患者斑塊破裂后誘發的急性缺血事件主要取決于受損血管壁是否形成血栓,而血小板聚集是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后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他汀類藥物通過抑制血小板聚集可改變細胞膜流動性,繼而抑制血管平滑肌及內皮細胞纖溶酶原激活,減少微小血管血栓形成[18-19]。Kostis等[20]將他汀類藥物應用于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發現,他汀類藥物可有效控制患者血脂水平,延緩高脂血癥疾病進展。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的LDL-C、TC水平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與堯逢友等[21]研究發現,治療后,瑞舒伐他汀組LDL-C、TC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降低幅度較辛伐他汀組更加明顯具有同質性,證實他汀類藥物可有效調節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患者血脂水平,且瑞舒伐他汀降脂效果優于辛伐他汀。此外,治療期間,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他汀類藥物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在常規抗心血管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瑞舒伐他汀可有效促進冠心病合并高脂血患者心功能恢復,同時調節機體血清炎癥因子、血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