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平香 楊麗君 陳捷晗 劉文導
廣東省中醫院腦病六科,廣東廣州 510000
護理質量管理是整個醫院管理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護理安全的核心[1]。 一級質控作為護理質量管理的根本,其質控水平對醫院的整體護理水平、患者的安全和疾病預后影響重大[2-3]。腦病科患者以危、急、重癥患者居多,常存在多病共存、病情變化快、手術級別高、并發癥多、護理需求高等特點[4],加重了臨床護士的護理質量管理負擔和風險,對其護理質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因此,對于腦病科病房護理進行有效的一級質控,對提高護理質量、保障患者安全以及促進患者康復至關重要。目前一級質控尚存在質控耗時長,效率低,質控效果不理想等問題[6-7],如何提高一級質控效率和效果是當前護理質量管理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廣東省中醫院腦病科從2019年9月開始應用床邊掌上電腦(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PDA)與護理管理信息系統進行病區護理一級質控。本研究選取廣東省中醫院腦病科病房的22 名護士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基于信息化平臺翻轉的一級質控在腦病科病房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效果。
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對照研究設計,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廣東省中醫院腦病科病房護士22名作為研究對象。 22 名護士均為女性;年齡21~40 歲,平均(33.27±5.90)歲;學歷:本科14 名,大專7 名,碩士1 名;職稱:副主任護師1 名,主管護士9 名,護師8 名,護士4 名。
護士們于2019年1月至8月應用傳統一級質控模式, 將其作為對照組, 共質控37 例患者的護理病歷。 37 例患者中,男21 例,女16 例;年齡36~82 歲,平均(60.32±10.86)歲;疾病診斷:腦梗死22 例,高血壓腦出血9 例,腦血管畸形6 例。護士們于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應用基于信息化平臺翻轉的一級質控模式,將其作為觀察組,共質控37 例患者的護理病歷。37 例患者中,男23 例,女14 例;年齡32~81 歲,平均(59.19±10.04)歲;疾病診斷:腦梗死20 例,高血壓腦出血10 例,腦血管畸形7 例。兩組護士質控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及同意。
納入標準:①已獲取護士資格證,且完成注冊流程;②年齡≥18 歲;③能夠獨立完成各項質量控制工作。排除標準:①腦病科實習護士;②腦病科臨床進修護士。
1.2.1 對照組 予以傳統的一級質控模式,干預時間為8 個月,具體如下。 (1)每日質控檢查:每天白班下班前由每組責任組長進行所管床位的床邊質控檢查,檢查內容包括分級管理、健康宣教、各類評估標識、護理措施等,針對存在的問題,記錄于質控記錄本上,由各組內部自行學習改進。每周進行問題統計分析。(2)每周一級質控專項檢查:①每周一早上查房時,由病區護士長運用科室自制的護理一級質控質量評分表進行床邊一級質控專項檢查;護士長床邊現場填寫紙質版評分表,并將問題反饋給護理組長、責任護士,由責任護士記錄分析相關內容,并提出改進措施。 ②當日一級質控結束后,護士長將當日專項檢查存在的問題和整改措施,以及各大組每周總結的問題和整改措施進行匯總、分析,經護士長和護理組長針對存在的共有問題討論后,明確本周護理質量檢查重點。 ③第二天晨會公布質控結果和護理質量管理工作重點,并在下一個周一質控檢查時, 檢驗上周整改實施情況,形成循環的持續質量改進。(3)每月質控總結:每月月底全科護士會議時,護士長針對當月本專項檢查的問題和改進情況進行匯報總結,并將內容總結至每月病區護士長質量分析報告中。 評分表格科室保管,大科和護理部檢查。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基于信息化平臺翻轉的一級質控模式,干預時間為8 個月,具體如下。(1)每日質控檢查:質控時間、地點、人員等同對照組,由組長將問題以文字、照片、視頻的方式上傳各小組責任護士微信群,群內知曉、討論、改進。(2)每周一級質控專項檢查:質控專項檢查的時間、地點與對照組相同。 ①由護士長按護理質量檢查專項分配任務,護理組長帶領本組責任護士進行組組間的交叉質控,檢查人員攜帶PDA,根據護理管理信息系統中已有的一級質控質量評分表的評分標準,將發現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勾選填寫,系統自動評分,并上傳至平臺。②各專項小組質控護士在質控結束后,自行登錄護理管理信息系統查看各專項質控檢查的分值、 發生問題、達標情況等,生成匯總表單。質控護士發給責任護士,由責任護士48 h 內登錄查看, 進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整改措施后上傳系統,并發送微信群。同時,在護理工作中落實整改措施。 ③護士長實時檢查問題改進情況,在一周將改進措施落實情況匯總,并在系統中點擊確認,則該項目質控結束。若未點擊確認,則該項目質控顯示“整改中”。護理部通過系統實時動態檢查與督促病區一級質控及改進完成情況,科室無需保存紙質版質控表單。 (3)每月質控總結:每月月底會議,由各組組員下載匯總系統平臺及微信群中的問題,并打印供大家學習。同時系統平臺上各專項質控檢查每月數據可與之前的數據進行匯總、對比,便于及時發現發生率高、隱患大的問題,作為下一步護理工作的改善重點。 每月病區護士長質量分析報告可直接調取問題、原因分析、改進措施等。
比較兩組的護理質控速度和質控質量。①質控速度:比較兩組護士信息錄入耗時(計算護士填寫好各種護理評估表或評價表單后至將結果錄入電子護理管理系統所耗費的時間)、患者信息查詢耗時(是指護士查閱患者病情、檢驗檢查結果、護理記錄等信息所耗費的時間)以及質控信息結果知曉速度(計算質控結果、得分、問題等詳細的質控信息下達后,護士知曉的速度,統計兩組在1 d 內知曉質控信息結果的占比情況)。②質控質量:運用科室自制的護理一級質控質量評分表進行評價,該評分表從住院患者防跌倒、分級護理、交接班工作、輸血、圍手術期安全管理、藥品管理、儀器設備管理、住院患者預防自殺、危重患者護理、中醫護理10 個維度進行評分,每個維度滿分100 分,評分越高則該維度的質控質量越高。 測得該評分表的Cronbach′s α 為0.875,具有良好的信度。于每周一早上評分1 次,共評分32 次,評分表的有效回收率為100%。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士信息錄入耗時、患者信息查詢耗時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護士信息錄入耗時、患者信息查詢耗時的比較(min,±s)

表1 兩組護士信息錄入耗時、患者信息查詢耗時的比較(min,±s)
組別 例數 信息錄入耗時 患者信息查詢耗時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22 22 16.94±3.04 4.76±1.19 22.234<0.001 60.12±7.90 13.7±2.38 34.089<0.001
觀察組有21 名護士(95.45%)在1 d 內知曉質控信息結果,對照組有16 名護士(72.73%)在1 d 內知曉質控信息結果。觀察組護士對質控信息結果的知曉速度快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47,P<0.05)。
觀察組護理質控質量各維度(住院患者防跌倒、分級護理、交接班工作、輸血、圍手術期安全管理、藥品管理、儀器設備管理、住院患者預防自殺、危重患者護理、中醫護理)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護士護理質控質量各維度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護士護理質控質量各維度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住院患者防跌倒分級護理交接班工作 輸血 圍手術期安全管理藥品管理儀器設備管理住院患者預防自殺危重患者護理中醫護理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22 22 93.33±3.30 95.85±3.39 3.143<0.05 92.00±4.56 95.15±3.65 3.206<0.05 94.61±3.54 97.21±3.14 3.259<0.05 95.52±3.01 97.89±2.19 3.796<0.001 96.82±2.56 98.41±2.27 2.767<0.05 97.30±2.51 99.05±1.56 3.541<0.05 97.03±2.48 98.48±2.32 2.524<0.05 96.82±2.70 98.72±2.00 3.383<0.05 93.52±3.83 97.33±2.33 5.104<0.001 93.03±3.64 97.00±3.55 4.615<0.001
隨著信息化技術和護理行業的發展,將信息化技術、平臺等應用到護理工作中已成為重要發展趨勢[8]。結合了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通訊技術和護理管理、護理流程、人力資源等的護理管理信息化平臺應運而生,并快速應用于護理臨床工作和護理管理中[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信息錄入耗時、患者信息查詢耗時均短于對照組,護士對質控信息結果的知曉速度快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基于信息化平臺翻轉的一級質控可明顯縮短腦病科病房護士的質控耗時,加快了質控結果、整改措施等信息的傳達, 提高了護士對質控信息結果知曉速度,與Lee 等[11]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分析原因有:一方面,傳統的一級質控,需要在質控現場填寫相關項目質量評價紙質版,現場質控后,再由專人錄入電腦各項條目得分,算出分數。另外書寫原因分析整改措施等,耗時較久。 臨床護理工作本身已很繁忙,護理工作者還要在工作之余,完成這些繁瑣的工作[12]。 而基于信息化平臺翻轉的一級質控模式可以讓護士在床邊質控現場即可勾選電子化質量評價表單,甚至可以現場列出原因、整改措施等,直接上傳,系統自動計算得分,操作簡單快捷[13],有效縮短了因為手動錄入、匯總質控信息而導致的耗時。 另一方面,與傳統的一級質控方式相比,信息化平臺建設的護理管理系統可以使質控信息第一時間保存上傳,同時可以根據責任護士選擇質控整改人,提交后,責任護士登錄系統即可查閱質控結果、得分、問題等詳細的質控信息,并且可以直接在系統上完成原因分析和整改計劃;然后由質控護士在系統上匯總相關問題和整改計劃,整個一級質控9個項目的結果、分析、得分等信息一目了然;再通過微信群通知,全科護士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了解到護理質量存在的問題和下一步工作的重點[14]。 此外,信息化護理管理系統平臺的自動上傳和匯總,可以有效避免信息的遺漏和錯誤。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護理質控質量各維度(住院患者防跌倒、分級護理、交接班工作、輸血、圍手術期安全管理、藥品管理、儀器設備管理、住院患者預防自殺、危重患者護理、中醫護理)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基于信息化平臺翻轉的一級質控可明顯提高腦病科病房護士的護理質控質量。 傳統的一級質控方式中,紙質版護理質量評價表雖然列出相關項目的檢查標準,但是得分多少,沒有明確的參考依據,并且在統計計算過程中,可能存在計算差錯等導致得分不準確[15]。 相同的檢查人員在不同次數的質控中對同一項目的評判標準都有可能存在差異,從而導致一級質控得分不夠嚴謹[16]。但是在基于信息化平臺翻轉的一級質控過程中,每一質控項目相關條目勾選后, 系統自動計算分數和達標率,“白紙黑字”的分值更加分明,更有利于整改前后的對比,和每次質控檢查的標準統一。此外,信息化平臺的護理管理系統可形成完整的閉環[17]。 責任人提交整改計劃,質控顯示“整改中”。在工作中落實后,護士長再次現場查驗,確定整改按要求執行,可確認“整改完成”。避免整改落實不到位和遺漏再次查驗等情況。同時護理部和大科護長可以查看和調取病區提交的質控表單和結果,及時、準確、動態地了解病區的護理質量,從而指導病區護理質量管理工作的開展。 信息系統更能隨時調取任意時間的質控結果和整改情況[18],匯總后更有利于發現共性、反復的問題,針對性地進行改進,有效地規避風險,提高病區護理質量。未來研究不僅可運用于一級質控,二、三級質控都可推廣應用,從而提高醫院的整體護理質量水平。
綜上所述,基于信息化平臺翻轉的一級質控作為一種以醫院信息化平臺為依托的質控方式,可明顯縮短腦病科病房護士的質控耗時,提高護士對質控信息結果的知曉速度、護理質控效率和質控質量,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