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云生 戚曉峰 李 勇
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口腔科,江蘇蘇州 215000
近些年,口腔種植修復技術種植體存留率顯著增高。有報道指出,種植體存留率為90%~95%,但仍有較高的失敗風險,故探討口腔種植修復術后種植體整合效果的影響因素尤為重要[1-2]。目前關于口腔種植修復術后種植體整合效果的影響因素,臨床相關報道較多,并取得一點研究成果,但臨床關于年齡、口腔衛生、植入方向、垂直骨面型、齦溝液炎癥因子及牙周指數對口腔種植修復術后種植體整合效果的影響尚存在爭議[3-4]。因此,本研究對此展開探討分析,以期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
回顧性分析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以下簡稱“我院”)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收治的130 例口腔種植修復術治療患者臨床資料。130 例患者中男70 例,女60 例;年齡18~76 歲,平均(46.91±2.33)歲;牙缺失病因:外傷16 例,牙周病病史56 例,齲齒30 例,其他28 例。本研究獲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首次接受口腔單顆植體種植修復治療;②年齡≥18 周歲;③臨床數據完整。排除標準:①近30 d 內有消炎藥物治療史;②口腔急性炎癥期;③近2 個月內有免疫調節劑等藥物治療史;④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⑤咬合關系不良或張口受限;⑥經期或絕經期女性;⑦伴精神病史或認知障礙。
分析口腔種植修復術后種植體整合效果,采集所有患者一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口腔衛生、慢性病合并史、食物堵塞情況、每次刷牙時間、使用漱口液情況、植入位置、植體長度、植入方向、垂直骨面型、齦溝液炎癥因子水平[白細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IL-6、IL-8、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牙周指數[菌斑指數(plaque index,PLI)、出血指數(sulcus bleeding index,SBI)、探診深度(probing depth,PD)]。(1)整合效果。隨訪1 個月,觀察整合效果。良好:種植牙齒穩固,X 線檢查提示無陰影,骨質結合良好,種植體無松動;不良X 線檢查提示種植體周圍有陰影,種植體有松動并伴有破裂、畸形發生。(2)齦溝液炎癥因子。以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IL-1、IL-6、IL-8、CRP 水平,以放免法檢測TNF-α 水平。(3)牙周指數。采用Ram-fjord 指數牙[5]評估患者PD、PLI、SBI 指數。①SBI[6]。0 級:牙周外觀健康,齦溝無出血;1 級:牙齦緣輕度炎癥,無出血;2 級:輕度炎癥伴顏色改變,但無水腫,有點狀出血;3 級:中度炎癥、顏色改變、輕度水腫,有血溢;4 級:重度炎癥,顏色改變伴明顯腫脹,血溢出齦溝;5 級:齦顏色改變伴明顯腫脹及潰瘍,探診后自動出血。②PD。記錄探針所測實值并計算均值。③PLI。配置2%四碘熒光素鈉溶液涂于牙面,觀察清水漱口后牙齦緣染色情況,1級:有點狀染色;2 級:染色范圍≤1 mm;3 級:染色范圍>1 mm,但≤牙面1/3;4 級:染色范圍≥牙面2/3;5 級:全牙面著色,伴有腫脹增生及自發性出血。(4)垂直骨面型。經MultixSelect DR(德國西門子)頭影測量下頜平面與法蘭克福平面的夾角確定垂直骨面型,其中<22°為低角,22°~32°為均角,>32°為高角。
采用SPSS 22.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影響因素。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30 例口腔種植修復術后患者中,有77 例(59.23%)整合效果良好,作為良好組;其他53 例(40.77%)整合效果不良,作為不良組。
不良組年齡、口腔衛生、植入方向、垂直骨面型所占比例,IL-1、IL-6、IL-8、CRP、TNF-α水平及PLI、SBI、PD 高于良好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其他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影響口腔種植修復術后種植體整合效果的單因素分析
將口腔種植修復術后種植體整合效果作為因變量,將上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的單因素作為自變量,納入logistic 回歸分析模型,行量化賦值。見表2。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年齡、口腔衛生、IL-1、IL-6、IL-8、CRP、TNF-α、SBI、PLI、PD、植入方向、垂直骨面型是影響口腔種植修復術后種植體整合效果的獨立危險因素(OR >1,P <0.05)。見表3。

表2 量化賦值表

表3 影響口腔種植修復術后種植體整合效果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口腔種植修復術可改善口腔功能,但種植體整合效果存在差異,若種植體整合不良,易引起種植失敗,有研究表明,口腔種植修復術后失敗率處在3%~10%[7-8]。本研究中,130 例口腔種植修復術后患者中整合效果不良發生率占40.77%,與上述報道存在一定偏差,或與樣本量大小等有關。以往報道顯示,與種植體整合效果相關的臨床因素主要包括操作方式、操作時間、病因等,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9-11]。但年齡、口腔衛生、植入方向、垂直骨面型、炎癥因子及牙周指數對口腔種植修復術后種植體整合效果的影響還存在爭議[12-13]。為此,本文針對此方面展開初步討論。
本研究中,年齡、口腔衛生是影響口腔種植修復術后種植體整合效果的獨立危險因素,與以往報道[14-15]相符。有研究指出,口腔種植修復術后種植體失敗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16-17]。章惠婭等[18]指出,>40 歲患者種植成功率為96.88%,或與年齡增長引起骨質疏松等有關。高齡者骨質密度減小,骨吸收降低,骨組織穩定性較差,種植體更易松動;而口腔非無菌環境,若術后口腔衛生較差,會因微生物、菌斑等入侵增加種植體周圍牙齦組織發炎風險,影響整合效果[19-20]。
本研究顯示,炎癥因子是影響口腔種植修復術后種植體整合效果的獨立危險因素,與既往報道[21-23]相似。IL-6、IL-8、IL-1 對CRP 有促進作用,可使炎癥細胞聚集黏附,加重炎癥反應;TNF-α 可激活炎癥因子釋放,具有明顯的促炎作用[24-26]。口腔種植修復術后患者IL-1、IL-6、IL-8、CRP 及TNF-α 水平升高,提示防御系統被激活,大量炎癥細胞因子聚集于種植體周圍,刺激破骨細胞,降低成骨細胞活躍性,引發種植體松動并最終脫落。
本研究結果中,牙周指數是影響口腔種植修復術后種植體整合效果的獨立危險因素,與既往報道[27-28]相似。牙齦炎是引起種植體松動、脫落的主要原因,而菌斑是引起牙齦炎的始動因素,當患者牙菌斑大量堆積,會加速炎癥滲出物分解,導致整合效果不佳。
本研究結果中,植入方向、垂直骨面型是影響口腔種植修復術后種植體整合效果的獨立危險因素。垂直植入成功率高或由于垂直方向植入種植體,可將種植體螺紋部分充分嵌入牙槽骨中,增加種植體螺紋與牙槽骨接觸面積,提高種植體穩定性,減少松動脫落風險;而垂直骨面型為高角類患者發生種植體松動的原因可能是高角類患者皮質骨厚度、骨密度均較低,種植體初期穩定性不佳,最終影響骨整合效果。
綜上,口腔種植修復患者術后種植體整合效果與年齡、口腔衛生、植入方向、垂直骨面型、炎癥因子、牙周指數密切相關,給臨床診療提供了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