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海 陸慶旺 李季霖 李東陽 何心愉 曾禹銘
1.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傷科,廣西南寧 530023;2.廣西中醫藥大學骨傷學院,廣西南寧 530001
納西族、布依族醫學作為中國少數民族醫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兩族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實踐中積累了各自的醫藥經驗。由于兩族人民特殊的居住條件、環境、生活方式等,易患骨傷疾病,也對骨傷疾病有一定的認識,如納西族民間常用“五毒草”專治風濕、跌打等痛證,用“七類藥”治療跌打損傷等;布依族民間常有“爬不起坡,全靠矮坨坨”“上不起坎,用點倒觸傘”等經驗,但鮮有相關文獻記載,故本次通過挖掘納西族、布依族的骨傷用藥規律及對比研究,以期為民族醫藥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驗方數據來源于《玉龍本草》[1]、《黔本草·第1 卷》[2]、《黔本草·第2 卷》[3]、《布依族醫藥》[4]和《布依族藥物彩色圖譜》[5]。
①使用藥物為治療骨傷科疾病的驗方;②驗方藥物組成完整。
①組方名重名或藥物組成完全重復的驗方;②驗方相關信息不全。
參考《中藥學》[6]、《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7]、《中華本草》[8]和《中藥大辭典》[9]進行中藥標準化校正,包括中藥名、性味、歸經等,如“飛龍掌血”統作為“見血飛”。
建立納西族、布依族骨傷科藥物的數據庫,進行頻次分析、聚類分析、關聯規則分析,挖掘組方規律及配伍規律。
收集納西族骨傷驗方111 條,涉及256 味藥物,使用總頻次為750 次,頻次≥6 次的藥物共有35 味;獲得布依族骨傷驗方96 條,涉及150 味藥物,使用總頻次為288 次,頻次≥3 次的藥物共有24 味,見表1。納西族高頻藥物以補益藥、祛風濕藥、活血化瘀藥多見;布依族以祛風濕藥、活血化瘀藥多見。兩族高頻藥物的藥性以溫(含微溫)為主,藥味以辛、苦(含微苦)、甘為主,歸經以肝、腎經為主,見圖1~2。

表1 納西族、布依族高頻藥物統計

圖1 納西族高頻藥物性味、歸經雷達圖

圖2 布依族高頻藥物性味、歸經雷達圖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 對納西族、布依族高頻藥物進行聚類分析,生成譜系圖,見圖3~4。獲得納西族7 類用藥組合,分別是B1:白術、白芍、大棗、甘草、黃芪、當歸、川芎、茯苓、山萸肉、熟地黃、枸杞子;B2:羌活、蒼術、秦艽、五加皮、木瓜、牛膝、杜仲、補骨脂、龜板、骨碎補;B3:生姜、陳皮;B4:紅花、赤芍;B5:大接骨丹、續斷;B6:細辛、胡椒;B7:草烏、曼陀羅、金鐵鎖、一枝蒿。布依族6 類用藥組合,分別是C1:川芎、蘇木、牛膝、五加皮、紅花;C2:鐵筷子、鐵冬青、杜仲、續斷、七葉蓮、見血飛;C3:透骨草、紅禾麻;C4:大風藤、鐵包金、大地棕根;C5:竹根七、散血草、接骨丹;C6:大血藤、雞血藤、矮陀陀、黑骨藤。

圖3 納西族聚類分析

圖4 布依族聚類分析
采用IBM SPSS Modeler 14.1 分別對兩族的高頻藥物進行關聯規則分析,見圖5~6。將納西族高頻藥物的支持度設置為18%,置信度設置為20%,獲得33組藥對,見表2;布依族的支持度設置為12.4%,置信度設置為12%,獲得36 組藥對,見表3。

表2 納西族高頻藥物關聯規則分析(%)

圖5 納西族高頻藥物關聯規則網絡

圖6 布依族高頻藥物關聯規則網絡
納西族、布依族常見骨傷疾病以風濕痹痛、跌打損傷類疾病為主,由于兩族均生活于西南高山陡峭的亞熱帶地區,常年受濕寒之氣、瘴氣侵蝕,易起風濕痹痛之病。《素問·痹論篇》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10]故兩族風濕痹痛之病與地理氣候環境有關。兩族人民又常于高山間勞作,其祖先有隨畜遷徙、狩獵的習性,易跌打損傷,其次腰痛、外傷出血。
兩族用藥的性味、歸經具有共同特征,藥性均以溫(含微溫)為主,藥味以辛、苦、甘為主,多歸肝、腎經。可見納西族、布依族骨傷用藥均重視溫法及補法的思想,從而溫散邪氣,行氣活血化瘀,補益肝腎,與中醫骨傷的祛瘀和血、補肝益腎理論相似[11]。
納西族、布依族均多用祛風濕藥、活血化瘀藥,但納西族以補虛藥為主,提示兩族在組方用藥方面存在同一性,但又有些許差異。聚類分析發現納西族B1 組由六味地黃丸加減組成,功能為補益肝腎,調補氣血。研究顯示,六味地黃丸能夠升高骨鈣素、骨密度,改善腰痛、肢體麻木等癥狀[12],體現了納西族骨傷用藥注重補法、兼活血通絡的思想。研究表明,補益肝腎、活血通絡法能抗骨質疏松,抑制炎癥,促進關節軟骨組織修復和再生,改善腰膝疼痛、關節活動障礙等癥狀[13-15]。B2 組與C2 組祛風濕、補肝腎。研究表明,補肝腎祛風濕法能抑制軟骨細胞凋亡及炎癥反應[16]。B6、B7 組與C3 組祛風除濕、止痹痛,而B7 組為毒性藥物,專治骨傷科各種痛證,其中草烏能夠活血化瘀、祛風止痛、抗麻痹[17],一枝蒿、曼陀羅能抗炎、抗風濕、鎮痛等[18-19]。B4、B5 組與C1 組活血止痛、續筋接骨,C5、C6 組均能行氣活血、化瘀止痛。可見,兩族均根據骨傷疾病的不同證型進行遣方用藥,體現了納西族、布依族骨傷科個體化用藥的辨證論治思維。
納西族中當歸-川芎置信度、支持度最高,專能補血和血。研究顯示,當歸可抑制軟骨細胞凋亡、炎癥因子釋放,發揮抗炎、抗氧化和抗凋亡等作用,修復軟骨細胞損傷[20-21]。當歸-川芎存在多靶點調控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白細胞介素-17 等生物信號通路而作用于骨關節炎[22]。而布依族中置信度、支持度最高的藥對為見血飛-鐵筷子,功能為祛風濕、活血行氣。研究發現,見血飛能調節輔助性T 細胞和Treg 細胞之間的平衡,并存在多種生物堿作用于COX-2 等相關炎癥因子,抑制炎癥反應[23-24]。鐵筷子醇提物能降低腫瘤壞死因子-α、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減輕關節炎腫脹[25]。以上進一步佐證了納西族以補虛為本,與活血化瘀、祛風濕藥相伍為用,布依族以祛風濕、行氣活血藥為主,與補肝腎藥相須為用。
以上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分析納西族、布依族骨傷用藥規律,發現納西族、布依族骨傷用藥既有相似之處,又存在不同的特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目前,少數民族醫藥相關文獻較少,缺乏系統的整理,如何更好地挖掘并傳承發展民族醫藥特色是今后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