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剛
陜西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西安 712046
“紅醫精神是我國偉大精神財富之一”[1]隸屬于中國精神譜系,是延續至今的紅色血脈。紅醫精神與“醫乃仁術”的道德規范一脈相承,其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懷、人類情懷對于破解當前的醫患關系難題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醫學生的“初心”不僅事關自己的職業選擇及從事醫療服務的態度和質量,而且關系到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和每個人的福祉。紅醫精神為新時代醫學人文教育提供了信仰支撐[2],醫學院校要把紅醫精神融入育人的全過程,不斷提升醫學人才的培養質量。
紅醫精神形成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發展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是中國精神譜系中的重要板塊,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思想利器[3],是中國醫者的根本標識和根本遵循。
紅醫精神作為中國紅色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紅醫先輩們在救死扶傷實踐中對偉大建黨精神的弘揚與創造性發展。紅醫精神是建黨精神在醫療衛生實踐中的生動寫照,建黨精神與紅醫精神的關系猶如根與系,建黨精神是紅醫精神之源,紅醫精神是建黨精神在醫療衛生實踐中的進一步升華,兩者都是推動人民福祉不斷實現的精神動力。以政治立場堅定為核心的紅醫精神,集中體現了醫療衛生人員踐行初心、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使命擔當,用自己無私奉獻的行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精神。“紅醫精神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偉大歷史實踐中形成的,是黨的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的性質、宗旨及其優良作風的生動體現”[4]。人民性是建黨精神的主線和根本價值立場,以救死扶傷為特質的紅醫精神,把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價值取向和情懷落實在醫療衛生人員的職業行為中。紅醫精神是紅醫先輩在極其艱難的醫療衛生條件下救死扶傷、屢創奇跡的精神密碼,作為實踐主體的紅醫先輩秉承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理念,以敢拼、敢闖的姿態和有為、敢為的責任擔當創造性地推進了蘇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在醫療衛生戰線上樹立起了一面光輝的“紅色旗幟”。
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不僅記載了懸壺救人的高明醫術,也記述了“醫者仁心”的高尚醫德,注重和看重醫者的道德修養是我國中醫藥文化的一大優良傳統。在我國歷史上涌現出了一大批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名醫,用自己的行動鑄就了中國醫者的鮮明標識。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醫療衛生人員在革命戰爭年代始終聽黨指揮、跟黨走,以護佑人民的生命健康為己任,所形成的紅醫精神集中體現了中國醫者的道德風尚、價值追求和精神面貌。“紅醫精神和普通醫學倫理思想相比,除了繼續承襲醫者仁‘心’的觀念外,最大的特點在于‘紅’字”[5]。這里的“紅”意味著政治立場堅定,要把對黨的忠誠和對人民的熱愛有機統一起來,時刻準備接受黨和國家及人民的召喚。紅醫精神是中國醫者的根本標識,體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價值取向,包含著扶危濟困、無私奉獻的道德風尚和道德規范,展現了中國醫者精益求精、艱苦奮斗、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只有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中國醫療隊伍才能克服時艱[6],形成于革命戰爭年代的紅色精神既是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醫者不斷前行的精神動力,同時也為中國醫者不斷奮進設立了價值標尺。
產生于特定年代的紅醫精神歷經歲月洗禮而被人們不斷發現和進一步認識,已悄無聲息地融入中國醫者的職業操守中,成為一代又一代醫療衛生人員的根本遵循。首次,紅醫精神為中國醫者提供了價值遵循。在革命戰爭年代,紅醫先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不顧個人安危選擇離開安全的大后方,奔赴前線履行救死扶傷的神圣職責,體現了國家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價值追求,為中國醫者踐行初心與使命提供了價值遵循。其次,紅醫精神為中國醫者提供了道德遵循。醫德是“醫魂”之所在,直接關乎從醫者的職業態度和職業行為。“紅醫精神特有的職業道德屬性是紅醫精神區別于其他革命精神的重要標志,具體體現在秉承‘敬畏生命,醫乃仁術’的仁愛觀;遵循‘重義輕利,不以物惑’的義利觀;恪守‘真務實,實是事求’的科研操守”[7]紅醫精神中所蘊含的豐富道德資源及紅醫先輩的道德榜樣示范,為中國醫者提升道德修養設立了標尺。最后,紅醫精神為中國醫者提供了思想遵循。任何精神的產生都有其思想理論源頭,紅醫精神的思想根基主要源于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和高度認同,是馬克思主義衛生工作理論中國化的產物,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中國醫者的行動指南和強大思想武器。
時代的變遷并沒有磨滅紅醫精神的光芒,在時代的變遷中歷久彌新。“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無私奉獻、救死扶傷、艱苦奮斗”是紅醫精神的基本內涵,其中“政治堅定、技術優良”是紅醫精神的核心和靈魂。紅醫精神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優秀醫務工作者砥礪奮進的堅定信念和行動自覺,要以紅醫精神培育新時期“紅醫人”,助力健康中國戰略[8]。新時代醫學大學生要以紅醫精神為職業標尺,涵養初心、淬煉靈魂,在傳承和踐行紅醫精神中實現自我、奉獻祖國。
醫者不僅要有一顆仁愛之心,還需要一顆愛國之心。無私奉獻是老一輩革命前輩的優良基因[9],報國與救人相輔相成,舍小家、顧大家更是紅醫精神最鮮亮的底色。早在1931 年冬,毛澤東為中央蘇區創辦的紅軍軍醫學校題詞中寫道:“培養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紅色醫生”。政治堅定就是要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堅決貫徹黨對衛生工作的統一領導,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政治堅定是決定性的一環,沒有政治上的堅定就難以真正做到為軍民服務、就難以堅持艱苦奮斗和無私奉獻的工作作風。政治上的堅定性使得紅醫先輩面對生死考驗時毫不退縮,無論革命戰爭年代的槍林彈雨還是和平建設時期遭遇的天災人禍,都沒阻擋他們救死扶傷、懸壺濟世的決心和意愿。在與時間賽跑、病魔較量的戰“疫”中,廣大醫護工作者聞令而動,舍小家、顧大家,展現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磅礴氣勢。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核心理念[10],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深層內因,厚植愛國情懷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需要。紅醫先輩把家國情懷鐫刻在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平凡崗位上,家國情懷是紅醫精神得以產生的倫理基礎和情感狀態,用紅醫精神厚植愛國情懷是一條現實可行的有效手段。紅醫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密切相關[11],講好紅醫先輩故事、講好中國戰“疫”故事,把弘揚紅醫精神納入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整體框架中來。積極引導醫學大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到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偉大實踐中來,讓守護醫者國心成為全民共識,在傳承和踐行紅醫精神中厚植家國情懷。
“醫德是靈魂,醫術是生命。”我國歷代醫家把“醫乃仁術”視為行醫之宗旨和醫德的基本原則,紅醫先輩在繼承我國歷代醫家崇尚醫德醫風這一優良傳統的基礎上,賦予“醫乃仁術”新的時代內涵和新的實現形式。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央蘇區醫務界無私奉獻楷模、汀州名醫傅連暲將生死置之度外,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為黨、國家和人民軍隊的醫療衛生事業奉獻一生;在和平建設時期,涌現出了一大批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醫務工作者,有“白衣執甲,逆行出征”者、有全身心投入醫學科技的攻堅者、有恪盡職守的基層醫務工作者,等等。中國醫者的職業道德在得到全社會廣泛贊譽和認可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如服務意識淡薄、服務不到位、價值觀錯位等醫德醫風問題;高尚醫德醫風的養成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夫,它是社會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培厚中國醫者的道德土壤要用好紅醫精神這一寶貴資源,“守正篤實,久久為功”,傳承紅醫精神要以學習紅醫先輩的高尚醫德醫風為抓手,在全社會形成一個向紅醫先輩學習、向紅醫先輩看齊的良好氛圍;要對紅醫精神進行創造性地轉化,將其融入現代醫德規范中。“紅醫精神是醫療衛生戰線的革命精神”[12],紅醫先輩的光榮傳統不能丟,丟了就丟了精氣魂;紅醫先輩的醫德醫風不能變,變了就變了質。用紅醫精神凈化醫者救死扶傷的靈魂,滌蕩醫者初心,夯實高尚醫德醫風養成的土壤。紅醫精神是塑造高尚醫德醫風不可或缺的營養劑,是中國醫者不忘初心、精益求精、砥礪前行的重要動力。
醫生不應該只被當成一種職業,而應該是救患者于之危難之中的神圣角色[13]。救死扶傷是醫者亙古不變的神圣天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關愛患者、尊重生命是醫學生的天職所在[14],正如一代藥王孫思邈所言:“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紅醫先輩秉承生命至上、救死扶傷的人本精神,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人類情懷,展現了在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中的“中國擔當”;為所有人治病,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敵我,珍惜所有人的生命健康是中國醫者人類情懷的集中體現。在革命戰爭時期,不放棄治療俘虜傷病兵到共克疫情時提供無私的國際醫療援助,不存私心的大愛則進一步彰顯了中國醫者崇高的人類情懷。人類情懷是在家國情懷的基礎上形成的[15],是對生命至上價值理念的踐履。紅醫精神不僅是每一個中國醫者人類情懷和家國情懷的自我體認,也是對中國傳統優秀醫德文化的自我認同。紅醫精神之所以崇高和偉大,就在于它跨越國家和種族的界限與對抗,用不講條件的奉獻護佑全人類的生命健康。紅醫精神理應成為全人類共有的寶貴財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人類情懷對于消除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與價值。醫學生是傳承、弘揚和踐行紅醫精神的關鍵群體,抓好這一群體人類情懷的養成對于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意義重大。醫學生要高舉紅醫精神這面大愛旗幟,用人類情懷凝聚全球進步力量、鑄就中國醫者奮進底色。
醫學人文精神培育是醫學教育的應有之維[16],傳承和弘揚紅醫精神是醫學院校義不容辭的神圣使命,是培養社會主義“良醫”的現實需要。紅醫精神為我國醫學教育提供了生動詳實的教育素材[17],是涵養醫學生“初心”的寶貴資源,要把紅醫精神有機融入醫學生培養的全過程
課程是醫學人文素養培育的重要載體[18],課程建設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抓住課程主陣地是實現紅醫精神涵養醫學生“初心”的關鍵。一種精神只有被人認可和信服才能真正轉化為高度的行動自覺,而紅醫精神“進課程”是前提和基礎。“要把弘揚紅醫精神作為當代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課”[19],思政課要旗幟鮮明地講好紅醫精神,《思想道德與法治》課要講好紅醫故事、《中國近代史綱要》課要講好紅醫精神的形成和發展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要講好紅醫精神的內在邏輯和時代價值、《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要講好紅醫精神的思想內涵和當代傳承,各門思政課程協同融入紅醫精神的同時,要打造紅醫精神為主題的知識單位,實現紅醫精神在思政課程中從“失聲”到“發聲”的真正轉變。相比于思政課,課程思政要采用隱形的“鹽溶于水”方式將紅醫精神融入各門課程,根據各門課程特點設計融入方案,醫學人文課程要注重將紅醫精神所蘊含的家國情懷和人類情懷滲透到教學中,醫學類專業課“要注重把紅醫精神中的醫德思想、醫學人文精神、醫患溝通意識提煉并滲透到課堂教學中”[20]。要把紅醫精神融入醫學專業課程作為醫學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各門課程要明確紅醫精神融入的內容以及融入的方式,多維度、多角度拓展紅醫精神輻射的范圍。醫學院校要統籌紅醫精神融入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加強頂層設計和完善融入機制,實現紅醫精神在各門課程中落地生花。
“校園文化是一所高校的靈魂所在,校園濃厚的紅色文化育人氛圍是熏陶學生人文素養和培養學生價值理想的靈魂抓手”[21],校園文化氛圍熏陶是對醫學生進行醫德教育的重要途徑,醫學院校要把紅醫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全過程,通過打造紅醫精神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強化學生的情感認同。打造紅醫精神為主題的校園文化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以講好紅醫故事為抓手,真實再現紅醫前輩們的光榮事跡。講故事力求形式多樣化,力戒內容重復化和手段的單一化。要借助于信息網絡技術制作短小的紅醫故事視頻,通過學校的公眾號、官方微博等自媒體及時推送,以感人的紅醫故事凈化醫學生的心靈,進而涵養醫學生的初心與使命。第二,以開展紅醫精神為主題的校園文化節為推手,推動紅醫精神融入校園文化。通過每年定期舉辦紅醫精神為主題的校園文化節,來全面展現紅醫精神的獨特魅力和崇高價值,以此來達到紅醫精神助推校園文化品質提升的作用,從而打造醫學院校獨特的校園文化,使紅醫精神成為醫學院校校園文化的靚麗名片。第三,以紅醫精神嵌入校園物質文化為助手,拓展紅醫精神育人功能的輻射面。“校園物質文化環境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場所,也是學校精神風貌、核心文化的載體”[22]。醫學院校優化校園物質文化要凸顯紅醫精神的歷史傳承與發展,以景物為載體再現紅醫精神的典型樣態,從而使校園文化散發出濃厚的紅醫精神傳統。
實踐錘煉是認知認同、情感認同上升為行動認同的必經階段,任何精神總要在實踐中得到真正的傳承和弘揚,同時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發揮其作用。傳承和弘揚紅醫精神最終要落腳在踐行上[23-24],實踐錘煉是紅醫精神入腦、入心的根本途徑,醫學院校要把開展“紅醫”特色的系列實踐活動作為一項重要育人工作來抓。“紅醫”特色的系列實踐活動要體現出以下特征:一是實踐主題要緊扣紅醫精神的內涵和當代價值,要把“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作為實踐活動主旋律;二是活動形式力求多樣化,借助于現代化技術手段講好紅醫故事,利用好護士節、醫師節等重要節日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三是活動以自愿為主,引導醫學生參與各種形式的志愿者服務活動,讓學生在免費義診等公益活動中感受快樂、體悟奉獻和犧牲的偉大等等。高校要把實踐教育和教學作為教育工作的重要主題來抓[25-27],要開展好“紅醫”特色的系列實踐活動必須要做好頂層設計,學校黨委牽頭,以校團委、學生處和馬克思主義學院作為實施主體,學校各部門齊抓共管,借助于大數據對實踐活動的開展情況進行實時跟蹤和及時反饋,實現動態調整和立體化監管,以此確保實踐活動的效果不打折扣。“紅醫”特色的實踐活動要緊扣時代主題,結合身邊“最美醫務人員”的生動事例,開展爭做“最美抗疫者”“最美志愿者”等系列實踐活動,使醫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把踐行紅醫精神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實現行動上的高度自覺。
任何偉大的精神從來都不屬于某一特定時代,它總是超越其產生的時代而給人類帶來一種無形的巨大力量。紅醫精神的光芒不僅耀眼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而且也將繼續照耀我們前行的奮斗之路。紅醫精神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樣,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28]。紅醫精神既是涵養中國醫者“初心”的豐富養料和寶貴資源,同時它又隸屬于中國精神成為當代中國前進的不竭動力。高等醫學院校要把弘揚紅醫精神作為培養社會主義“良醫”的重要抓手,使青年醫學大學生成為紅醫精神堅定的傳承者、創新者和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