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蕊 孫金龍 宋占春
1.遼寧省撫順市中心醫院全科醫學科,遼寧撫順 113006;2.遼寧省撫順市中心醫院麻醉科,遼寧撫順 113006;3.遼寧省撫順市中心醫院心內科,遼寧撫順 113006
腦血管疾病是對腦血管病變引起的腦功能障礙 的統稱,具有起病急、發展快和致死致殘率高等特征,即便予以治療,也可導致不同程度后遺癥,影響患者正常生活[1-4]。腦血管疾病在中老年群體中較為多發,其發病率可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但患者受自身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影響,擔心疾病治療效果不佳,普遍存在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在護理與治療工作中配合度不高[5-6]。常規護理項目單一,主要為配合疾病治療工作進行的,技巧性較強,無法針對患者個性化需求實施護理服務。護理成效一般。整合式多學科診療護理順應現代醫學發展模式,由內外科醫師、康復醫師、責任護士、助產護士、心理咨詢師和營養師等多學科人員組成的工作團隊,根據患者病情需要,予以多學科診療服務,它需要結合先進知識理論、臨床實踐經驗,圍繞患者展開護理工作,在疾病診治、護理和康復等常規醫療服務基礎上加入營養學、臨床藥學等其他學科的支持,合理有效地利于有限醫療資源,以提高護理工作可行性[7-10]。
本研究納入患者為老年腦血管疾病患者96 例,2017 年10 月至2019 年10 月于遼寧省撫順市中心醫院診治,將所有患者按照擲骰子法分組。其中,對照組48 例,男27 例,女21 例;年齡60~85 歲,平均(72.21±1.56)歲;疾病發作至入院間隔2~10 h,平均(6.21±1.12)h。觀察組48 例,男為25 例,女23 例;年齡62~84 歲,平均(71.82±1.35)歲;疾病發作至入院間隔3~8 h,平均(6.08±1.34)h。納入標準:①確診為腦血管疾病[5];②患者年齡60~85 歲;③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協議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認知功能障礙;②目前接受其他診療措施;③既往有精神病史,難以配合治療。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僅行常規護理,觀察組與整合式多學科診療護理合用。①組建護理小組。護理小組的組建應與醫院設施和人員分布一致,包括科室主任1 名,護理人員、神經內科醫師、康復師、營養師和臨床藥師心理咨詢師各1~2 名。其中科室主任和康復醫師對涉及患者病情的資料予以收集與整理,包括既往病史、用藥史、過敏史、手術史、前期治療結果等,根據患者病情需要實施相應的輔助檢查檢查、實驗室診斷、臨床護理與對癥治療工作;心理咨詢師每天在固定時間主動聯系患者,用權威性量表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對于存在負面情緒者,應運用所學心理學知識,根據患者心理需求開展心理疏導。通過實施暗示、移情、激勵等方式來幫助患者轉移注意力,以幫助患者緩解負面情緒。②資料收集。將患者疾病信息、變化趨勢、檢查、診斷、護理與治療工作開展等方面的信息詳細記錄在冊,在科學規范、綜合適用的前提下,尊重患者個性化差異制訂診療流程,全體小組成員共同參與,設定路徑,制訂護理方案,按照既定時間和內容開展各項操作。③積極教育。護理人員應提前告知患者健康教育內容與時間,一對一發放健康教育實施表格,每次對10~15 例接受健康教育,頻率為每周1 次,每次教育時長30~45 min,期間需對腦血管疾病癥狀表現、致病因素、護理配合和注意事項等內容予以詳細說明;同時,采用問題導向法授課,小組成員向患者提問與疾病有關的問題,由患者根據自身理解進行解答,及時指出患者認知中的錯誤認識,幫助患者形成與自身疾病認知水平有關的正確認知,從而主動采取對疾病好轉與恢復有利的行為方式,充分發揮健康教育的作用。④用藥和飲食指導:臨床藥師應用所學知識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與藥物有關的知識,根據患者疾病類型和具體表現選擇合適的用藥方案,幫助患者理解按照定量用藥在控制病情發展中的作用,以規范患者用藥情況,為患者說明用藥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其處理措施,以打消患者顧慮。提高患者用藥合理性;營養師應為患者制訂科學規范的飲食方案,口味清淡、注重葷素搭配,確保營養均衡,多攝入富含膳食纖維和維生素的食物,以降低膽固醇水平,保護心血管,避免食用熏肉、腌菜等高鹽、高糖食物,控制肉類食用量,以減少脂肪。⑤康復指導:腦血管疾病患者多存在肢體功能障礙,康復師需要重視患者肢體功能鍛煉。訓練上肢時,可指導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合并上肢至胸前,向上緩慢伸展,逐漸將手指分開,反復進行;訓練下肢時,取坐位,伸直、屈曲患側肢體,直至自然伸展;訓練期間,應被動訓練肘關節踝關節等可能出現僵直癥狀的部位,同時對患側肢體予以按摩和熱敷,以促進神經生長,加快局部血液循環,降低肌肉萎縮風險。
①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比較。Zung 氏焦慮自評量表和Zung 氏抑郁自評量表為心理狀態判定依據,兩個量表均包含20 個條目,按照1~4 分四級評分法計分:1 分為很少有,2 分為有時有,3 分為大部分時間有,4 分為絕大部分時間有[11]。前者以50 分為界限,所得分數<50 為無焦慮情緒,≥50 分提示存在焦慮情緒;后者界限為53 分,<53 分提示情緒正常,≥53 分提示存在抑郁情緒,以得分下降為患者負面情緒緩解依據。②兩組護理前后神經功能和肢體功能比較。神經功能和肢體功能分別參照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FMA)進行判定。前者最低0 分,最高42 分,0 分為正常,1~4、5~15、16~20 和21~42 分依次為輕度、中度、中-重度和重度卒中,分數下降證實神經功能改善;后者分值為100分,分為上肢66 分和下肢34 分,分數越高提示肢體功能越好[12-13]。③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分別在護理前和護理后兩個不同階段參照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首項為物質生活(16~80 分),后三項分別為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和心理功能、所得分數取值于20~100 分,整體得分為76~380 分,分數上升為生活質量改善依據[14]。
采用SPSS 19.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心理狀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兩組焦慮與抑郁評分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焦慮與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比較(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神經功能和肢體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兩組神經功能評分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肢體功能評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神經功能和肢體功能比較(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神經功能和肢體功能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生活質量各項指標和生活質量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兩組生活質量各項指標和生活質量總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分,)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分,)
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和致死致殘率上升趨勢明顯,若不及時處理,可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威脅[15]。即便予以治療,仍有患者存在神經功能和肢體功能等方面的缺陷,生活質量改善不明顯,因此需注重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護理[16-18]。
整合式多學科診療護理可提供給患者個性化、綜合性、一站式醫療服務,使得患者在同一診室獲得包括診斷、治療與護理在內的整個醫療服務,實現各部門工作銜接,確保各部門工作人員按照規定流程完成醫護工作,使護理與治療工作順利完成[19-21]。它以基礎護理為前提,著眼于護理服務的連貫性,在確保醫護人員主體作用的同時,圍繞患者開展各項護理工作,進一步提高護理工作可行性[22-25]。
腦血管疾病患者多為中老年人群,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對自身疾病認知水平有限,對護理治療工作信心不足,在接受醫療服務的過程中甚至有抵觸情緒產生,進而對護理工作可行性產生影響。上述數據顯示,觀察組患者負面情緒得分較之于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整合式多學科診療護理重視護患交流,在此過程中對負面情緒者予以疏導干預,也可通過典型患者現身說法的方式來向患者分享經驗,使患者對疾病診斷、治療與護理工作充滿信心,從而在醫護工作中主動配合,促進護理工作順利開展。
腦血管疾病患者普遍存在神經功能受損,可對所支配的肢體功能產生影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他人照護,生活質量不高[26-29]。上述數據顯示,觀察組神經功能評分低于對照組,肢體功能和生活質量評分較之于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原因在于實施整合式多學科診療護理可通過專業性、科學性醫療方案,對醫護人員實施診療工作進行指導,可避免常規護理工作機械性,進而提高護理工作可行性,護理人員可通過康復指導的方式幫助患者逐步恢復受損神經,也可對神經所支配的肢體功能起到鍛煉作用,進而在此基礎上改善患者肢體功能;患者生理和心理狀態均處于理想狀態,可促使患者在出院后盡早回歸正常生活和社會交往,對患者生活質量有著明顯的改善作用。
綜上所述,整合式多學科診療護理可提高老年腦血管疾病患者認知水平,對負面情緒有緩解作用,對患者神經功能和肢體功能有改善作用,存在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