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輝 周 燕 衛愛武
1.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河南鄭州 450000;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殖醫學科,河南鄭州 450000
子宮內膜容受性(endometrial receptivity,ER)是指在胚胎種植窗期子宮內膜允許胚胎定位、黏附、侵入的能力[1]。研究表明,在胚胎植入失敗或妊娠失敗患者中子宮內膜因素約占60%[2]。影響子宮內膜容受性的因素主要包括解剖、免疫、代謝及內分泌因素等[3],目前臨床針對ER 低下的治療主要包括促進子宮內膜生長、改善子宮內膜血供、抑制子宮收縮、宮腔搔刮及宮腔灌注等[4-6],帶來療效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研究表明,針刺對于改善ER 療效確切[7-8]。故本研究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分析針刺改善ER的選穴規律,為臨床治療ER 低下提供參考。
①以“子宮內膜容受性”“針刺”“針灸”“電針”“針”為主題詞組合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網、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關于針刺改善ER的臨床研究。②PubMed 中以“endometrial receptivity”“acupuncture”“electroacupuncture”“needling”分別組合檢索。檢索時間均限為2011 年1 月至2021 年9 月。
①針刺改善ER的隨機對照試驗;②診斷明確;③觀察組以針刺治療為主,可聯合其他療法;④對照組采用除針刺之外的其他療法;⑤具有明確完整的腧穴處方;⑥結局指標中包括至少一項ER的評價指標[9]。
①綜述、動物實驗、個案及經驗類等文獻;②所用腧穴中無十四經穴、經外奇穴及阿是穴;③重復發表的文獻取發表最早的1 篇;④出現數據錯誤或脫漏。
由兩位評價員進行文獻納入并提取數據,腧穴處方錄入過程中,當出現主穴加配穴時,若證型單一則全部錄入,若多證型則僅錄入主穴;若主穴中出現多組穴位交替使用或按月經周期等劃分者,仍按同一處方的主穴處理。根據《腧穴名稱與定位》[10]對納入腧穴標準化。
在Excel 2013 中建立腧穴數據庫,利用SPSS 21.0進行頻數及聚類分析,利用SPSS Modeler18.0 進行關聯規則分析,設置可顯示最大鏈接數為80,得到針刺改善ER的腧穴關聯網絡圖。
共檢索到相關文獻718 篇,最終納入82 篇,得到82個腧穴處方。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
82個腧穴處方共涉及腧穴55個,總頻次為652 次,使用頻次排名前3 為關元、三陰交、子宮。使用頻次≥10的15個腧穴見表1。

表1 針刺改善子宮內膜容受性的高頻腧穴(頻次≥10)
任脈穴使用頻次最高,其次為脾經、胃經。見表2。

表2 針刺改善子宮內膜容受性腧穴歸經分布
特定穴共31個,其使用頻次為418 次,其中頻次最多為交會穴。頻次≥20的特定穴見表3。

表3 針刺改善子宮內膜容受性特定穴使用頻次
腹部腧穴使用頻次最高,其次為下肢部。見表4。

表4 針刺改善子宮內膜容受性腧穴分布部位及頻次
針刺改善ER的核心腧穴組合為“關元-子宮-三陰交”,見圖2。共得出243 條關聯規則,其中支持度≥70.00%的關聯穴組共9個,見表5。

表5 針刺改善子宮內膜容受性的腧穴配伍關系(%)
腧穴共聚類為三類,第一類為腎俞、命門;第二類為太沖、合谷、三陰交、足三里、太溪、血海、關元、子宮;第三類為中脘、天樞、氣海、中極、歸來。見圖3。
中醫學中無ER 低下的概念,根據其癥狀可歸屬于中醫“不孕”“月經過少”等范疇[11],但從古籍中仍可窺見中醫對此的認識。《傅青主女科·種子篇》云:“精滿則子宮易于攝精,血足則子宮易于容物,皆有子之道也。”強調了精血充足對于孕育胎兒的重要性[12]。現代醫家認為本病病位在胞宮,與腎、肝、脾臟腑功能密切相關,病機以腎虛胞宮失養為本,氣血不暢、胞脈阻滯為標[13]。本研究結果顯示,針刺改善ER 最常用腧穴為關元、子宮、三陰交。關元位于任脈之上,其位置內應胞宮,關藏元陰元陽,針刺關元穴可培元固本,補益腎氣。現代研究表明,逆針灸關元穴可延緩子宮退行性病變,促進雌二醇分泌并調整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14-15]。子宮穴為經外奇穴,是子宮在下腹部的投影點[16]。據“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原則,可知子宮穴可治療不孕、月經失調等女性生殖系統疾病。現代研究認為,針刺子宮穴可引起相關神經遞質的改變及腦部特殊核團反應,進而改善垂體及卵巢分泌功能,對子宮產生雙向良性調節[17]。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針刺可調補腎、肝、脾三經氣血,以調理沖任、溫養胞宮。高偉娜等[18]研究表明,針刺三陰交能上調子宮內膜趨化因子受體在胚胎著床障礙大鼠子宮內膜上的表達,提高ER。
腧穴部位及歸經分析結果顯示,針刺改善ER 常用腧穴主要分布在腹部任脈、下肢部脾經與胃經所過之處。腹部主要為近部取穴,體現“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規律,任脈為“陰脈之海”,徐靈脂云:“沖任二脈皆起于胞中……胎之所由系。”“任”同時含“妊養”之意,強調任脈對于女性生殖功能之重要[19]。脾經和胃經取穴反映“經脈所過,主治所及”規律,二者均循行于下腹部,可治療婦科疾病,且二經表里相合,為氣血生化之源。葉天士云:“沖任隸于陽明。”強調沖任血海充盈有賴于脾胃化生氣血。足太陰脾經為三陰之首,對三陰經脈臟腑均有調控作用[20]。對于特點穴的使用,交會穴頻次最高,且與任脈相交的交會穴占多數,再次體現了“任主胞胎”在臨床的應用。
腧穴關聯規則分析結果顯示,相關性最高的腧穴組合為“子宮-關元”。子宮配關元為標本配穴,標本配穴是以固護正氣腧穴為本、祛除邪氣腧穴為標的配穴方法[21]。關元為保健要穴,是標本配穴之本穴常用穴[22-23],可固本培元,調理沖任。而子宮穴臨近胞宮,穴區有動脈分布,刺之可促進子宮血行,為標本配穴之標穴。王月燊等[24]通過標本配穴法治療反復移植失敗的薄型子宮內膜患者,結果顯示可增厚子宮內膜且提高臨床妊娠率。
聚類分析結果將圖中腧穴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局部取穴,位于膀胱經及督脈上,《素問·骨空論》首次提出督脈與女子不孕相關[25]。督脈總司一身陽氣,溫煦、鼓動沖任陰血以濡養胞宮。膀胱經與督脈陽氣互通,研究表明,針刺膀胱經穴可對大腦高級中樞產生刺激[26]。第二類主要為遠近配穴,太沖為肝之原穴,太溪為腎之原穴,二者合用可肝腎同調;血海具有雙向調節作用[27],可補血活血。第三類亦為局部取穴,中脘、氣海、中極均位于任脈,刺之可益氣固元,歸來位于胃經,功善溫腎益氣,調補沖任。
綜上所述,針刺改善ER 腧穴配伍以遠近配穴、標本配穴及辨證配穴為主,分析所得核心腧穴處方及聚類結果可為臨床提供參考。但本研究仍存在對頻次低但療效顯著的腧穴分析不足等方面問題。因此,今后可擴大干預方式范圍,對個別有效腧穴著重分析,以期為臨床改善ER 提供更有價值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