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林林

2021年7月29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兩山”理論主題實踐基地花落華江瑤族鄉。地處漓江之源的桂林市興安縣華江瑤族鄉,背靠廣西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優勢顯著,發展前景可期,貓兒山成為全廣西區第二個“兩山”理論實踐基地。
貓兒山位于廣西北部桂林市興安縣、資源縣、龍勝縣三縣交界處,是漓江、資江、潯江的主源,其生態重要性不言而喻。
貓兒山竹海聞名遐邇,數萬畝竹林連綿起伏。上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期,華江山區群眾依靠竹子取得收入,生活過得比較滋潤。那時,每根竹子均價約12 元,除去砍竹工錢每根約3 元,每根竹子純收入約9 元。一畝竹林年產竹約60 根,收入500 多元。村民基本家家戶戶坐擁數十畝竹山,那時“靠山吃山”,吃的基本是竹子。
如今,竹子均價雖然每根約12 元,砍竹工錢卻漲到每根約8 元,每根竹子純收入僅約4 元。許多偏遠山區的竹林,已沒人愿砍。村民想繼續靠山吃竹,已經不像從前那么容易。
長期以來,圍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與開發利用相結合”的思路,貓兒山保護區實施參與式的社區共管共建,積極推進“富裕、和諧、平安、文化”社區建設,有效促進自然資源保護。發揮生態優勢,激活森林旅游,引領社區群眾發展民宿、農家樂、瘦身魚、竹林雞、六峒茶等產業,讓村民對“靠山吃山”理念,有了全新的理解。
每年5—10月是貓兒山的旅游旺季。華江瑤族鄉高寨村潘家寨村民潘奇全每天電話不斷。許多時候,他只能向老主顧們致歉“我這里民宿1 個多月前就訂滿了,起碼半個月后才有房間。一有人退房,我馬上告訴您。”同時,他另外建于竹林中的農家樂,也是每天熙熙攘攘,許多沒有預訂的客人,臨時到訪,想找個座位歇腳都難。
潘奇全的民宿、農家樂地處貓兒山保護區過渡區的最深處,一道溪流、一掛瀑布、一條山谷造就了千金難換的自然景觀。身為“兩山論”的受益者,潘奇全也是保護綠水青山的堅定擁護者。2018年,他投資近80 萬元,在貓兒山保護區過渡區的峽谷入口處建設門卡,沿山谷修建棧道、步道、圍欄等,在合理開發利用自然景觀的同時,也保護著綠水青山。說起對“兩山”理論深刻內涵的理解,潘奇全常用老輩人總結的一句俗話,從反面教訓解讀,那就是“人窮山敗,山窮水敗”。他認為,貓兒山保護區守住了綠水青山,就守住了全村人的命脈!
好山出好水,水好魚鮮美。貓兒山的山溪水養出一種“瘦身魚”,每年為高寨村村民增收不少。他們將肥碩的草魚、鱘魚等放進竹林下小水池,不投喂飼料,養上一年半載。魚兒以天然水生物為食,不肥反瘦,肉質鮮美,身價翻倍。草魚每公斤約60 元、鱘魚每公斤約120 元。這種生態瘦身魚,成為貓兒山旅游區的招牌菜,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來。
民宿、農家樂、瘦身魚、竹林雞,幸有綠水青山加持,潘奇全坐守深山迎遠客,年收入約30 萬元。
貓兒山腳下的高寨村,全村300 多戶1200 多人,經營民宿、農家樂50 多家,相當于平均每6 戶就有1 家民宿兼農家樂,超過半數村民吃起了旅游飯。
老話說“好山好水出好茶”。或許有人會問,貓兒山的山好水也好,可有什么好茶?很多人不知道,在貓兒山的莽莽竹海內,藏著茶中“貴族”——六峒茶。據資料記載,六峒茶曾為清朝貢茶。
貓兒山腳下華江六峒河流域常年云霧繚繞,氣溫、無霜期、降雨量、日照時間等均適合生長優質茶葉。在六峒河流域,如今還散落著不少野生古茶樹,村民推測可能就是昔日貢茶。
據記載,六峒茶久煮不爛,茶水一周不餿,湯色透明呈金絲黃,滋味鮮活甘爽,喉韻悠長,沁人心脾。六峒茶為野生茶樹,零星散落在貓兒山腳下的竹林內,不施肥、不打藥,主要成本是清除草灌費用。如何挖掘六峒茶價值,增加村民收入呢?為發展六峒茶產業,2018年以來,貓兒山保護區每年補助村民每畝茶山清除草灌費200 元,共投入約60 萬元,幫扶村民發展六峒茶500 多畝;2020年,引導幫扶高寨村民成立專業合作社,建起六峒茶加工廠,提升六峒茶附加值。
受惠于貓兒山保護區的幫扶措施,高寨村梁家寨村民潘金生在竹山內發展野生六峒茶40 多畝,如今已有收益。等到茶樹全部成林,按每畝年產茶青約35 公斤算,每畝茶山年收入約2100 元。單靠六峒茶,潘金生將年增收約8.4 萬元。
小西女士是華江瑤族鄉同仁村的一名客商,她曾在龍勝縣、陽朔縣等地經營民宿21年。6年前,她來到華江縣,一下子喜歡上了貓兒山的好山好水好生態,更喜歡上了村民休閑的生活方式。在小西女士的租屋后面,有一塊花崗巖生根石,上半截被人劈去鋪路,只剩下半截殘留在竹林內。她花費數萬元請人設計雕琢,將殘石打磨成典雅茶臺,茶杯在流水中飄動,再現蘭亭集會上“曲水流觴”情趣。“生態生生不息。”她說,傳統文化追求天人合一,踐行生態文明理念,不正是人與自然的完美融合?
早在2011年,貓兒山已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堅持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踐行生態文明理念,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將“人與生物圈計劃”的核心理念付諸實際行動。
近年來,貓兒山保護區主動創新作為,結合生態保護、生態旅游、鄉村振興,不斷摸索符合自身生態資源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也為貓兒山蓄積了強大的發展后勁。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短短十個字,濃縮了發展的新理念。廣西“兩山”發展研究院圍繞“兩山”理論開展理論與實踐互融互促關系的研究,探索新時期生態林業科學發展的規律和途徑,總結形成廣西生態林業實踐模式的成功經驗,為廣西林業“金山銀山”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頂層設計提供理論依據和科學支撐。
打造廣西“兩山”理論主題實踐基地,就是在區內選擇有代表性的縣域、鄉鎮及生態產業區等建設發展點,作為廣西踐行“兩山”理論的示范樣板,并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貓兒山保護區能參與創建全區首批六個“兩山”理論主題實踐基地之一,正是得益于其生態優勢和區位優勢。
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唐忠香說,希望實踐基地的成立,能給貓兒山帶來更多的專家指導機會,以及項目和資金方面的支持,助力貓兒山保護區全面提升綠色發展質量和效益,成為踐行“兩山”理論的新樣板。
2008年以來,貓兒山保護區以實施全球環境基金種子基金社區發展項目為契機,為周邊社區的源頭村、牛塘嶺村、李洞村等8 個自然村累計發放種子基金19.7 萬元,點燃了鄉村產業的星星之火。資源縣兩水苗族鄉塘洞村委有三個自然村受益于種子基金,種養產業遍地開花。該村種植羅漢果、有機蔬菜、富硒生態稻各100 畝,還發展了香菇、竹山雞、清水魚等產業,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勢。塘洞村支部書記唐昌義說,希望依靠貓兒山保護區,借力實踐基地建設的東風,讓本村產業“種子”長成參天大樹。
貓兒山的山清水秀將成為高質量綠色發展的永恒基調,也將成為廣西探索、推廣“兩山”理論主題實踐建設的時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