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豪杰
“雙減”政策的實施,引起了教育出版界的廣泛關注,也讓我們認識到,出版回歸價值理性、奉行長期主義的必要性。“雙減”對教育生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對出版業的啟示又是什么?筆者認為以下三個方面值得大家探討。
第一,重新認識教育出版的本質,回歸價值理性。不僅僅是“雙減”政策,針對影響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若干問題,近年來有關部門協同打出了一套政策組合拳,直指作業負擔過重、手機使用不當、游戲成癮、“娘炮”文化、“飯圈”亂象等問題。資本的無序擴張、在線平臺的野蠻生長及其對上述問題的推波助瀾,亦為監管利劍之所指。這些政策舉措,蘊含著增與減、治與疏、揚與抑等一系列辯證法,究其根本,是引導行業回歸教育的本質,尊重教育的規律,彰顯價值理性。
教育的本質在于育人,通過代際間知識和文化的傳承,促進人的發展。出版的本質是傳承文明,啟迪大眾,推動社會進步。出版與教育的關系是耦合的,尤其在文化功能方面都具有教化育人的作用,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從這一角度理解,教育出版也必須為立德樹人服務。我們秉持什么樣的教育觀、出版觀,決定了我們將會生產出什么樣的產品。比如,教輔出版是搞題海戰術、應試教育,還是注重精準教學、素質教育?在線教育產品的開發,是通過技術強化應試功能,還是基于素養導向創新學習設計?教育出版只有提高對于教育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才能找準自身的價值定位,才能做出符合育人屬性的產品。
第二,把握教育資源供求關系的變化,加快出版供給側改革。“雙減”政策實施后,教育資源供求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為教育出版企業提供了重要機遇。
比如作業管理。作業要發揮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不再是簡單的重復演算、抄抄寫寫。創新作業形態,設計分層、彈性、個性化作業,避免機械、無效訓練,使作業成為減負與提質之間的重要杠桿,這是教育之需,也是出版之需。比如課后服務。當前,中小學校課后服務普遍存在優質資源供給不足問題:課后服務與學科教學內容普遍缺乏有機銜接;三四線城市和農村薄弱學校的素質拓展類課程較為缺乏;課程資源形態單一,內容不夠豐富,優質數字資源的供給和服務能力不足;等等。
教育出版應把握供求關系的變化,提升教育資源研發和服務的能力。教育出版的供給側改革,有兩個顯著趨勢:其一是復合性、服務性,由單一的圖書出版向綜合的內容服務轉型;其二是專業化、社群化,目標用戶精準定位到社群用戶,為其提供垂直細分的高質量內容。在此過程中,教育出版不僅要與技術進行融合,更要與教育行業深度融合,要深深地扎根到教育科研、教育教學中去,構建融合發展的新生態,以共生的方式服務廣大師生、創造社會價值,從而開辟教育出版發展的新領域。
第三,堅持長期主義,為教育出版注入新的力量。“雙減”政策的實施和影響,重塑了人們的認知:一是教育的公益屬性,二是人的培養的長周期性。就是說,教育服務機構不能追求資本收益的最大化,不能急功近利、搞機會主義經營,不能以社會承擔“外部成本”為代價謀求發展。教育出版工作者應當確立一種長期主義的思考框架,把價值理性置于效率工具之上,保持價值共生的戰略定力。秉持長期主義的發展觀,是長焦的而不是短視的,是共生利他的而不是鉆營逐利的,是保持戰略定力而持續創新的,是遵循規律、注重發展長期利益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由此推動教育出版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作者系教育科學出版社總編輯)AFE3AC2F-3F52-4C9D-BDDE-E709A904FAC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