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京津冀與環渤海經濟區的耦合發展

2022-06-21 19:00:45肖金成張燕公丕萍
開放導報 2022年3期

肖金成 張燕 公丕萍

[摘要] 京津冀和環渤海經濟區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占據重要地位,提升京津冀發展能級帶動環渤海經濟區高質量發展,對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深遠意義。梳理區域發展的理論邏輯、實踐邏輯,探索構建區域“點軸—群區”耦合發展模式,對京津冀與環渤海經濟區耦合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合作重點進行了剖析,可以發現,當前應在增強京津兩市龍頭引領功能的基礎上,加快提升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國際競爭力和世界影響力,夯實五大發展軸帶支撐功能,引領環渤海經濟區重點領域合作向縱深推進,加快構建以北京和天津為中心引領京津冀城市群發展、以京津冀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帶動環渤海經濟區深度合作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關鍵詞] 區域發展? ?京津冀? ?環渤海? ?“點軸—群區”耦合

[中圖分類號] F127?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4-6623(2022)03 -0007-11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面向現代化的城鄉區域發展戰略研究(22ZDA055)。

[作者簡介] 肖金成,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會長,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二級研究員,研究方向:國土開發、區域發展、空間規劃等;張燕,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四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和開放合作方向)負責人、副研究員,研究方向:城鄉區域經濟、區域戰略政策等;公丕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區域政策、“一帶一路”建設等。

京津冀區域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2020年集聚了全國7.8%的人口和8.4%的GDP。環渤海經濟區位于我國華北、東北、西北三大區域結合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山東、山西和內蒙古等省區市,面積186.3萬平方千米,2020年常住人口3.13億人,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25萬億元,承載了全國約22.2%的人口、21.9%的GDP,在北方地區乃至全國發展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發展能級,輻射帶動環渤海經濟區深度合作,對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一、區域“點軸—群區”耦合發展模式

積極把握新發展階段我國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方向,以區域經濟經典理論為基礎,以發揮地區比較優勢、促進資源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為主線,堅持政府和市場雙輪驅動,提出以中心城市為引擎、以都市圈—城市群為主要載體、以經濟發展軸帶為支撐,帶動經濟區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從而形成“點軸—群區”耦合發展的區域發展模式。

(一)“點軸—群區”的理論基礎

1. 習近平經濟思想關于區域發展模式的闡述。一是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優勢區域要素集聚能力和帶動作用。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要尊重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的客觀經濟規律,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二是認識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即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要根據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三是完善空間治理,推動形成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國土開發有序的空間發展格局(習近平,2020)。

2. 區域發展極化與擴散理論。區域增長極理論是在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的增長極理論上演化而來,其核心觀點是經濟增長率先發生在增長極上,然后通過極化與擴散效應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應對少數發展條件較好的點、地區或地帶進行重點開發,逐步實現從不平衡到相對均衡發展轉變(肖金成,2020)。此外,梯度推移理論、極化—涓滴效應理論、中心—外圍理論、倒“U”字型理論等,也對增長極與周邊地區的互動機理、發展模式進行了理論邏輯闡釋,強調了從點到面的區域經濟增長的一般規律(孫久文,2020)。

3. 要素稟賦及區域分工理論。區域分工理論最早可追溯至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兩者認為區域各自的生產優勢決定了區域分工。后來,隨著新古典經濟學的發展,奧林以此為基礎系統提出了要素稟賦理論,認為各國的要素稟賦差異催生了國際貿易并決定了國際貿易格局。該理論同樣可以運用到區域經濟發展中,生產力發展的本質是生產要素的集聚和整合,但不同地區要素稟賦差距顯著,這就對區域分工合作提出了要求。

4. 點—軸區域開發理論。上世紀80年代,陸大道先生在中心地理論基礎上,提出了“點—軸系統”理論,并被廣泛應用到生產力布局、國土開發與區域發展的實踐中(陸大道,1988)。“點—軸系統”理論認為,在國家和區域發展過程中,大部分要素將在“點”上集聚,并由線狀基礎設施聯系在一起構成發展“軸”,“軸”上集聚的社會經濟設施等會通過要素流動對附近區域起到擴散作用;此外,隨著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點—軸”必然發展到“點—軸—集聚區”,實現由點到線、從線到面的拓展(陸大道,2002)。該理論進一步明確了區域發展的具體路徑,豐富了區域發展的空間演進模式,是區域發展中心極化和擴散理論的有益補充。

(二)中國實踐邏輯

我國在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實踐中,也在不斷探索推進區域發展的有效路徑和政策舉措。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強調“推進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城鎮化發展”路徑。2014年3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明確提出,“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首次提出“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推動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發展”。2021年3月,《“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聯動、特色化發展”“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分類引導大中小城市發展方向和建設重點”“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為重點,增強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帶動全國經濟效率整體提升”“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支撐體系”,突出了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在城鎮化、區域協調發展以及國土空間開發中的地位和作用。7CCC8D79-BA3C-474B-9131-1B036DA5962C

近年來,中共中央高規格密集出臺了一系列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有關的政策文件,包括《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等,著力構建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打破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提高跨區域乃至在全國范圍的資源要素配置效率。

(三)“點軸—群區”耦合發展的邏輯框架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于宇宙體系中,城市也是這樣,在其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中,與周邊地區的聯系與影響也由近及遠,形成了涵蓋一定范圍的區域發展體系和空間聯動路徑,并存在內在耦合機理(圖1)。在其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不同的形態,根據不同的內在性質和外在特征,人們可以去認識并界定。

1. 區域發展體系

中心城市。城市是區域的中心,引領并輻射帶動區域的發展;區域發展依靠城市帶動,同時也對城市發展形成支撐作用。其中,部分城市通過要素集聚規模越來越大,并開始出現擴散效應或曰輻射效應,這類城市可稱為區域性中心城市。區域性中心城市不以規模大小而論,而以腹地大小與輻射功能強弱而論。我國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數量有上百座。當然也可以按規模或影響進行分級,可分為世界級、國家級、區域級等。

都市圈。中心城市與其緊密聯系的周邊地區形成了一定范圍的輻射圈,謂之城市圈。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輻射功能強的大城市為核心形成的功能互補、分工合作、經濟聯系緊密的區域即為都市圈。都市圈是城市圈的特殊形態,是我國人口比較密集、經濟比較發達的區域,也是城市群的主體,在我國區域發展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可以說,沒有都市圈,就沒有城市群。

城市群。城市群是城市化水平進入高級階段所出現的一種空間形態,由都市圈與周邊的都市圈或城市圈空間耦合而成,是經濟區的增長中心和輻射源(肖金成、李博雅,2020)。城市群通常以一個以上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城市為核心,包含不同等級規模的城市,城市間功能互補且具有明確的分工與合作(馬燕坤、肖金成, 2020;肖金成、李博雅,2020)。不同城市群由于發展條件差異,在城市群量級及輻射范圍方面也各有差異(陸銘,2021)。在新知識經濟時代,城市群規模效應、要素集散效應、產業分工與合作模式、人口遷移方式、資源配置路徑都將會發生巨大改變,城市群正處于高級化柔性升級演進的發展階段(張燕,2014a)。

發展軸。城市、都市、都市圈、城市群之間的交通一般比較發達,有公路、鐵路,有的還有水運,經濟要素在交通線上的集聚度比較高,謂之經濟帶;依托交通干線進一步集聚經濟要素、發展城市,形成經濟隆起帶,謂之發展軸,發展軸是經濟帶的加強版(肖金成,2021)。發展軸具有形態上呈要素密集分布、內部緊密聯系、創新支撐能力強、全方位開放性和強有力的帶動性的特征(汪陽紅、張燕,2017)。

經濟區。經濟區具有不同的尺度,也就是有大有小。國家尺度上的經濟區是以城市群為核心形成的具有地緣關系、范圍相對較大、經濟聯系較密切的區域。將經濟區作為全國性空間規劃的基本單元,有利于改變我國人口與產業不匹配、大城市過大、小城鎮過小、中等城市發育不良的區域空間結構不合理狀況(李博雅,2021)。我國大致可劃分為東北、泛渤海、泛長三角、泛珠三角、海峽、中部、西南、西北八大經濟區(安樹偉、肖金成, 2016)。劃分的原則是以城市群為核心,相互不重合,其中,泛渤海的范圍與本文的環渤海經濟區稍有不同。泛渤海不包括遼寧,而環渤海包括遼寧。現實中,經濟區是相互耦合的,不可能截然分開,以京津冀城市群為核心形成的經濟區應包括遼寧。

2. 空間聯動路徑

中心引領。根據增長極理論及中心—外圍理論,中心城市更多承載著科創、金融、貿易、綜合服務等核心功能,在區域發展中發揮著增長引擎作用。中心城市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營商環境等方面具有其他城市難以企及的優勢地位,城市功能不斷增強,在更大范圍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因此,應通過規劃和制定政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提高輻射效應,拓展經濟腹地。應適當向周邊地區疏解一些功能,強化與周邊城市的合理分工,延伸面向腹地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增強中心城市對都市圈、城市群甚至經濟區的輻射帶動效應,引領都市圈、城市群乃至經濟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圈群協同。基于城市群的形成機理,根據中心城市與外圍區域的協同作用關系看,都市區、都市圈是城鎮化進程中城市群形成的重要發展階段(張燕,2014b)。都市圈與城市群之間的協同發展,是城鎮化進程中的必然趨勢。要以中心城市為引領推動現代化都市圈建設,提升都市圈對整個城市群的支撐作用,以都市圈的高質量發展促進城市群整體優化升級。

軸帶帶動。發揮軸帶銜接聯動多個地區的優勢,提升軸帶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能力。軸帶發展具有階段性,多會經歷兩點一線、多點一線到綿延成帶,在軸帶不同的發展階段,應選擇差異化的策略。初始階段,隨著交通沿線空間可達性提高,人口、產業快速向交通線集聚,臨近交通線的城市數量增加,規模擴大,經濟帶雛形出現。隨著軸帶上城市的實力不斷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規模等級依次遞進。當集聚達到一定程度時,擴散效應逐漸發揮主導作用,經濟中心以梯度擴散、等級擴散、位移擴散等方式不斷向鄰近地區傳遞產業及技術要素,帶動軸帶沿線地區發展(肖金成,2019)。

群區耦合。通過增強發揮發展軸帶的連接作用,可以在更大區域范圍內緊密聯系不同都市圈、城市群,促進這些都市圈、城市群協同發展,由此推動在經濟區范圍內空間結構優化、功能互補和分工協作,實現城市群與經濟區之間的耦合。依托相對發達的城市群構建經濟區,通過發展軸強化城市群與周邊地區的經濟聯系,既可以發揮城市群的輻射帶動作用,也可以發揮整個經濟區對城市群的支撐作用(肖金成,2019)。群區耦合將突破既有城市甚至省份之間的行政邊界,促進要素跨區域流動,推動基礎設施、市場與公共服務等多領域一體化。7CCC8D79-BA3C-474B-9131-1B036DA5962C

3. 耦合機理

功能耦合。在“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發展軸—經濟區”的區域發展體系中,不同區域單元吸引集聚要素的范圍和能力有所差別,承擔的功能有所側重,且相互補充、相互銜接、相互支撐,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即實現“功能耦合”。在功能耦合的情況下,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實現最優化,綜合競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其中,都市圈與城市群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也是功能相對完整獨立的單元,內部不同城市之間分工明確且空間聯系十分緊密。中心城市作為都市圈與城市群的發展引擎,承擔了交通樞紐、科技創新、總部經濟等核心功能,城市群內其他城市則承擔了生產配套等功能。而經濟區內,各城市群集聚了絕大多數經濟活動,經濟區內其他地區則承擔了農業、生態等功能,為城市群發展提供保障。要為資源要素流動創造暢通的硬件條件,強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對資源要素流動的支撐保障。著力提高中心城市樞紐功能,加強都市圈、城市群及經濟區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完善發展軸沿線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要素耦合。著眼服務不同區域發展單元的功能定位,引導要素合理有序流動和高效集聚配置,即實現要素耦合,可以促進區域發展整體效率效益的提升。一方面,通過發展軸促進要素交流互動,輻射帶動經濟區共同發展。產業向城市群之外轉移,人口向城市群流動,通過要素“雙向流動”,實現人均GDP差距的縮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另一方面,應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全面優化區域營商環境,加快消除行政壁壘和打破市場分割,加強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和統一大市場建設,為市場主體投資運用資源要素提供一體化的良好市場環境。

政策耦合。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發展軸、經濟區覆蓋的空間半徑依次擴大,后四者往往會跨越多個行政區。推動實現區域內資源要素耦合及功能耦合,需要協調不同行政區之間的利益關系,需要推動政策協同、互動及有效配合,即推動政策導向耦合。既要根據不同城市及地區發展定位,研究制定差異化的政策,提高政策的精準性,又要圍繞區域整體高質量發展升級目標,加強不同行政區之間的政策協同配合,提高地方政策之間的耦合度。

體制耦合。涉及都市圈、城市群、發展軸和經濟區的重大事項,需要協調跨行政區利益關系。應編制經濟區空間規劃,劃定城鄉建設區、農業發展區、生態保護區,完善覆蓋整個經濟區的交通體系和物流體系。建立跨行政區、跨部門合作機制,構建不同層次的區域協調發展長效機制和不同行政區之間的工作溝通銜接機制,為跨區域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項目落地實施和不同層次區域的功能耦合、要素耦合和政策耦合提供組織協調保障。

(四)京津冀與環渤海:“點軸—群區”耦合新模式

京津冀是兩市(北京、天津)一省的簡稱,雖是三個省級行政區,但并非并列相連的關系,而是互相嵌入的關系,在地理上不可分割。其中,京津兩個國際化都市,依托發達的交通,要素流動比較便捷,多個軸帶將多個城市連接起來,如北京—唐山—秦皇島(京唐秦發展軸)、北京—天津—塘沽(京津塘發展軸)、北京—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京石邯發展軸),因此,京津冀城市群被認為是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城市群。京石邯發展軸可以延伸至沈陽和丹東,京津塘發展軸可以延伸至濟南、臨沂,京津塘發展軸還可以延伸至張家口、大同、呼和浩特、包頭、巴彥淖爾等。因此,京津冀城市群與周邊的山東、山西、遼寧、內蒙古中部地區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從資源稟賦來看,山西、內蒙古、遼寧的能源、礦產資源,天津、山東、遼寧、河北的海洋資源,互補性很強。京津冀城市群的協同發展將有力帶動周邊省份即環渤海經濟區的高質量發展。

環渤海,顧名思義就是圍繞我國的內海—渤海周圍的省份:河北、遼寧、天津和山東,渤海周圍的港口及疏港公路、鐵路形成了規模龐大的物流網絡。環渤海經濟區除了前述4省市之外,還包括北京、山西、內蒙古中部,而京津冀正處于中心的位置(圖2)。環渤海經濟區中除了京津冀城市群之外,還包括遼中南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和太原都市圈、黃河“幾”字灣都市圈。通過數條發展軸帶將其有機聯系起來,不僅形成更大范圍一體化的市場,也能夠發揮各個地區的比較優勢,使港口的腹地更大,沿海地區更具縱深感,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條件有了更大改善。

二、京津冀與環渤海

“點軸—群區”耦合發展狀況分析

京津冀城市群擁有北京、天津兩大高能級中心城市,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之一,且較早就已開始與環渤海其他省份開展合作,但由于“點軸—群區”耦合發展不到位,京津冀與環渤海經濟區協同發展水平亟待提升。

1. 北京、天津中心城市發展能級不斷提升

北京有3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文化底蘊十分厚重;天津歷史雖然不長,但依托港口優勢,近代以來發展迅猛,工業基礎十分雄厚。作為直轄市,北京與天津在京津冀乃至環渤海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從人口經濟總量來看,2020年,京津冀常住人口及地區生產總值分別達11040萬人、8.6萬億元,集聚了全國7.8%的人口及8.4%的GDP(表1)。2010—2020年期間,京津冀常住人口增加596.5萬,人口年增長近60萬。

從科技創新來看,2010—2020年,京津冀有R&D活動的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從820家快速增長為5783家,在所有規上工業企業數量中的占比從2.9%增長到25.8%。2020年,京津冀研發(R&D)經費投入為3446億元,占全國研發經費總投入的14.1%,研發(R&D)經費投入強度達4%,遠遠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4%)。

從企業主體來看,2021年,京津冀共有世界500強企業62家,占全國入圍企業總數近一半,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持續發揮。同年,共有124家企業入圍“中國企業500強”,占比接近1/4;有61家民營企業入圍“2021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約占全國12.2%。7CCC8D79-BA3C-474B-9131-1B036DA5962C

從開放發展來看,京津冀擁有三大自貿試驗區,在國際航運物流、國際交往、文化交流、服務貿易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2020年,外貿規模達到35138億元,全國占比為10.9%,超出地區生產總值相應占比2.4個百分點,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引擎之一。

2. 京津冀城市群與環渤海經濟區耦合已有一定基礎

2015年9月,國務院批復同意《環渤海經濟區合作發展綱要》,明確以主要城市群為依托,以重要交通軸帶為支撐,堅持以點帶軸、以軸促面,推進形成內優外拓、協調互動的合作發展新格局。2016年3月,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輻射帶動環渤海經濟區和北方腹地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明確提出,以北京、天津為中心引領京津冀城市群發展,帶動環渤海經濟區協同發展。同年,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支持山西省與京津冀地區加強協作實現聯動發展的意見》。京津冀城市群與環渤海經濟區其他省區的合作已有很好的基礎。

一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穩步提升。近年來,京張、張大、張呼、京沈等高鐵開通運行,京濱、京唐城際以及津興、京雄商等高鐵加快建設,雄忻高鐵、津濰高鐵、環渤海高鐵等獲批建設,京津冀正加快形成放射狀交通網絡,與環渤海經濟區其他省份交通聯系大幅加強。

二是生態環保聯防聯治取得積極進展。2018年6月,北京、天津、河北、山西4省市政府和中交公司聯合組建永定河流域治理投資公司,以投資主體一體化帶動永定河流域治理一體化。同年11月,生態環境部等聯合印發《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天津、河北、山東、遼寧4省市不斷加大渤海生態環境保護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協作。此外,京津冀還與周邊地區協同開展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環渤海經濟區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提升。

三是產業轉移合作持續推進。山西及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遼寧重化工業及裝備制造業優勢突出,山東在制造業、現代農業等領域發展基礎明顯優于河北,與京津兩市呈現產業梯度差異和一定互補性,為深化環渤海經濟區內部產業合作提供了現實基礎。近年來,山西、山東、遼寧、內蒙古等省區積極對接京津冀,不斷加大產業轉移合作,其中山西太忻經濟區建設的目標之一就是承接京津冀方向產業轉移和科技創新輻射帶動。

3. 京津冀城市群與環渤海經濟區耦合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環渤海經濟區的合作有賴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環渤海經濟區某種程度上可謂之環京津冀經濟區。山東與京津冀的聯系弱于與日韓的聯系,雖然依賴于山西的能源,但兩者并不接壤,需過境河北。山西、內蒙古的能源及其他產品均需通過京津冀過境,東西的交通并不順暢。山東和遼寧隔海相望,但經濟互補性不強,渤海水運的成本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一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不足,制約了對環渤海經濟區的輻射帶動能力。作為環渤海經濟區中心的京津冀城市群,自身面臨經濟落差大、產業結構偏重、資源環境約束偏緊、一體化程度不高等突出問題,北京、天津、石家莊三大都市圈之間以及與京津冀城市群尚未建立有效協同機制,一體化產業體系尚未形成和得到有效延伸,制約了對環渤海經濟區發展的輻射帶動能力(肖金成 等,2007;肖金成,2021)。

二是環渤海經濟區合作動力不足,限制了群區耦合發展。除京津冀城市群外,環渤海經濟區還有山東半島、遼中南兩大城市群,上述城市群擁有較為獨立的大型港口及經濟腹地,相互之間梯度差較大,進一步加大了產業體系銜接難度,城市群之間合作動力不足,特別是山東半島與遼中南經濟聯系較為薄弱。除三大城市群外,內蒙古、山西等中西部地區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且經濟結構畸重,對資源密集型產業依賴性強,制造業基礎相對薄弱。

三是功能耦合不到位,導致部分領域同質化競爭依然存在。環渤海經濟區主要城市圍繞資源要素和經濟腹地的爭奪較為激烈,在產業、交通物流等方面尚未形成協作合力。如河北與遼寧在鋼鐵等領域、遼寧與山東在裝備制造等領域同質化競爭明顯,天津、唐山、青島、大連等圍繞北方航運中心定位競爭激烈。

此外,政策和體制耦合度不高,導致地方保護和行政壁壘問題突出。環渤海經濟區中各省區市的市場化程度不高、經濟不夠活躍,各省市之間行政壁壘依然突出,進一步制約了環渤海經濟區合作深入推進。

三、京津冀與環渤海經濟區

耦合發展的戰略重點

要置身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著眼構建全國新發展格局,促進京津冀城市群和環渤海經濟區耦合發展。切實發揮北京、天津中心城市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提升京津冀城市群作為我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源的地位和功能,突出高水平“合作”和高質量“發展”兩大主題,以京津冀協同發展促進環渤海經濟區深度合作,以京津冀區域能級提升帶動整個環渤海經濟區的高質量發展。

(一)發揮北京、天津引領帶動作用

北京、天津是京津冀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也是環渤海經濟區的龍頭,在帶動區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引領作用。深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加大科技創新、現代服務等優勢,加大改革開放力度,進一步優化提升北京首都核心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問題,強化北京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功能,突出天津全國先進制造業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的功能定位,切實增強北京、天津對京津冀城市群和環渤海經濟區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二)提升京津冀城市群整體競爭力和影響力

京津冀城市群是環渤海經濟區合作發展的中心區域。按照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要求,實質性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的國際競爭力和世界影響力,既是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環渤海經濟區合作發展的必然路徑。一是要促進形成合理的城市體系,在發揮北京、天津輻射力、把河北雄安新區培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的同時,增強河北各城市的功能,擴大城市規模,重點推動石家莊、唐山、保定、邯鄲等重點城市加快發展,增強其他節點城市的要素集聚能力,培育更多專業化的中小城市,促進城市之間合理分工、深化協作。二是按照圈群協同的思路,推動行政區和經濟區適度分離,規劃建設北京都市圈、天津都市圈和石家莊都市圈,在一體化發展基礎上,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圈,提高同城化水平,同時著力促進三大都市圈之間的經濟互動合作,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的協同度。三是要對標世界級城市群,在強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區域市場一體化水平的基礎上,在科技創新策源力、新興產業發展引領力、資源要素配置力、對外開放合作影響力等方面走在全球前列,打造全球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7CCC8D79-BA3C-474B-9131-1B036DA5962C

(三)夯實重點經濟發展軸帶

依托綜合交通運輸通道和對外開放合作通道,以北京、天津為中心,向外拓展延伸,緊密聯系遼中南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太原都市圈、黃河“幾”字灣都市圈等重點區域,有序有效引導人口和經濟要素向京石邯(鄲)和京沈丹(東)發展軸、京津呼(和浩特)包發展軸、青(島)濟(南)石(家莊)太(原)發展軸、沿海陸海統籌開發開放帶、內蒙古沿邊開發開放帶集聚,切實發揮發展軸帶對環渤海經濟區合作發展的引導作用。遵循人口和經濟要素向點、軸集聚的規律和趨勢,優先在經濟發展軸帶上布局發展重點產業園區、開發開放平臺和建設節點支點城市,疏密有致地推進環渤海經濟區國土開發和區域發展。

(四)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牽引,推進環渤海經濟區重點領域深度合作

一是率先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著眼于支撐區域合作發展、引導要素暢通流動,統籌發展和安全,優化跨區域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有機銜接融入全國基礎設施網絡,優化跨區域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重大基礎設施布局,改善微循環,解決公路、鐵路、港口、機場“最后一公里”問題,構建環渤海經濟區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二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治。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為引領,切實提升內蒙古、山西、山東生態功能和環境保護質量,協調京津冀和遼寧生態保護建設與環境治理,共筑北方地區生態安全屏障,共同保護渤海生態。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促進環渤海經濟區綠色發展。

三是推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協作。加快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在深化京津冀創新鏈產業鏈協作的基礎上,積極面向山東、山西、內蒙古和遼寧加強產業對接合作,強化北京、天津等科技創新優勢地區科技成果向外圍轉移轉化,充分發揮山西、內蒙古等地資源優勢,圍繞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深化農業、能源經濟、制造業上下游合作,共同發展新興產業、未來產業。

四是協同提升對外開放合作水平。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引領,發揮對外開放大通道大平臺的門戶作用,打造陸海統籌、東西互濟的對外開放格局,以區域大市場建設為重點,加強國際區域合作,構建黃海國際次區域合作框架。以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級新區、臨空經濟區、邊境口岸、邊境經濟合作區等平臺能級提升為重點,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深化外向型經濟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動制度型開放步伐。

五是加強晉冀魯豫、冀晉蒙、冀遼蒙省際交界區域的合作,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圍繞縮小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和專業人才資源方面的區域差距,補齊欠發達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短板,支持建立跨區域教育、醫療衛生、文化交易合作聯盟組織,促進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保障體制機制銜接,引導跨區域加強教育合作、共享醫療衛生資源、深化文化交流合作。

四、推動京津冀與環渤海經濟區

耦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按照“中心城市輻射都市圈,都市圈支撐城市群、城市群引領經濟區發展”的思路,切實強化戰略謀劃和政策引導,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綱要》為引領,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環渤海經濟區延伸拓展,提升環渤海經濟區整體發展水平和質量。

(一)研究制定新發展階段環渤海經濟區合作發展戰略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內外環境已經且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環渤海經濟區合作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新發展格局下對環渤海經濟區合作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應適時開展對《環渤海經濟區合作發展綱要》實施情況的評估,總結環渤海經濟區合作發展的成效及經驗做法,客觀評價仍存在的短板、問題和不足,分析下一步合作發展的思路和任務。研究在構建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啟動編制促進環渤海經濟區發展規劃,為帶動北方地區高質量發展、構建全國新發展格局等提供新的戰略支撐。

(二)依托京津冀協同發展,建立環渤海經濟區更高層次區域合作機制

建立環渤海經濟區合作協調機制,同時完善省區市多邊合作機制,并建立行業主管部門之間合作機制。可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體制下,研究推動環渤海經濟區重大戰略部署、重大工程項目布局、重大改革任務先行先試,協調解決區域合作中的突出問題,切實從區域協調機制層面發揮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引領作用,提升環渤海經濟區在國家層面的戰略地位和功能。

(三)以環渤海經濟區為重點,探索區域協調發展路徑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明確提出,建立區域戰略統籌機制并將其作為首要機制,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戰略為引領,以西部、東北、中部、東部四大板塊為基礎,促進區域間相互融通補充。環渤海經濟區兼有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板塊省區市,目前涉及區域重大戰略包括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和東北振興等,是統籌落實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區域,在促進區域戰略融合發展方面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為此,要發揮不同區域戰略政策優勢,促進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框架有效銜接,特別是圍繞區域政策協同、跨區域重大工程項目建設、重大平臺載體建設、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推廣等方面積極探索區域戰略融合發展的路徑,率先為全國其他地區推動群區耦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供經驗做法。

(四)搭建跨區域科技創新聯動、產業轉移承接、對外開放重大平臺

發揮北京中關村科學城和未來科學城在科技創新上的引領作用,協同天津科技創新資源,在環渤海經濟區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合作平臺,推動京津冀科技創新資源向山東、山西、遼寧、內蒙古等地區轉移,建設國家級、區域級和省區級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建立健全科技創新協作體系。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產業協作為基礎,引導和促進環渤海經濟區產業梯度轉移協作,在河北、山西、遼寧、內蒙古等地高規格建設一批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加強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合作交流,研究推動在山西、內蒙古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謀劃在環渤海經濟區探索建設更靈活的對外開放平臺。深化省際區域合作機制,強化改革創新試驗,推進跨省交界區域合作發展。7CCC8D79-BA3C-474B-9131-1B036DA5962C

(五)以京津冀市場一體化為引領,帶動環渤海經濟區統一市場體系建設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優先推進區域協作,結合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鼓勵京津冀等區域在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前提下,優先開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工作,建立健全區域合作機制,積極總結并復制推廣典型經驗和做法。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隨著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的推進,京津冀區域市場一體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為在更大范圍的環渤海經濟區推動建設完善統一市場體系提供了改革經驗。以京津冀市場一體化建設為引領,在環渤海經濟區率先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能源和生態環境等資源要素市場一體化進程,加快破除地方保護和行政壁壘,讓市場主體、資源要素在環渤海經濟區順暢流動與高效配置。

[參考文獻]

[1] 奧林.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M].王繼祖,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2] 李博雅.經濟區的區域劃分與協調機制構建[J].開放導報,2021(4):53-61.

[3] 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

[4] 陸大道.關于“點-軸”空間結構系統的形成機理分析[J].地理科學,2002 (1):1-6.

[5] 陸大道.區位論及區域研究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

[6] 陸銘.新發展格局下城市群與都市圈的關系[J].產城,2021(2):83.

[7] 馬燕坤,肖金成.都市區、都市圈與城市群的概念界定及其比較分析[J].經濟與管理,2020,34(1):18-26.

[8] 孫久文.區域經濟學[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20.

[9] 汪陽紅,張燕.加快“哈大經濟支撐帶”建設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17(1):60-67.

[10] 習近平.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J].求是,2019(24):4-9.

[11] 肖金成.建設現代化區域發展體系 應著力統籌協調發展、軸帶引領發展、群區耦合發展、城鄉聯動發展[J].財經界,2019(19):49-52.

[12] 肖金成.區域發展戰略的演變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確立——新中國區域發展70年回顧[J].企業經濟,2019,38(2):43-50.

[13] 肖金成.增長極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最有效戰略[J].經濟,2021(3):36-39.

[14] 肖金成.構建現代化區域發展體系需要不懈探索[J].開放導報,2021(4):3.

[15] 肖金成.未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著力點[J].中國投資(中英文),2021(Z9):14-16.

[16] 肖金成,李博雅.城市群對經濟區的輻射帶動作用[J].開發研究,2020(1):38-46.

[17] 肖金成,李娟,孫玉.環渤海地區經濟合作及城市群功能定位[J].環渤海經濟瞭望,2007(12):1-4.

[18] 斯密.國富論[M].張興,田要武,龔雙紅,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19] 張燕.我國城市群發展的總體態勢及差異化發展戰略[J].中國名城,2014(2):10-14.

[20] 張燕.城市群的形成機理研究[J].城市與環境研究,2014,1(1):92-105.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d Bohai Rim Economic Zone

—The “Point-Axis-Group Area” Development Model

Xiao Jincheng1,Zhang Yan2,Gong Pipin3

(1.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of China;2.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nomy Study Center; 3.Institute of Spatial Planning & Regional Economy,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P.R.C, Beijing 100038)

Abstract: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and Bohai Rim Economic Zones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Beijing-Tianjin-Hebei and driv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Bohai Rim Economic Zone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By sorting out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regional “point axis-cluster area” coupled development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problems and cooperation priorities of the coupled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and Bohai Rim Economic Zones. It is suggested that on the basis of enhancing the leading functions of the two cities of Beijing and Tianj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world-class urban agglomeration should be accelerated, and the cooperation in key areas of the Bohai Rim Economic Zone should be promoted in depth,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eijing and Tianjin as the center should be accelerated. A new regional development pattern that lead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drives the in-depth cooperation of the Bohai Rim Economic Zone with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Key words: Regional Development; Beijing-Tianjin-Hebei Rim; Bohai Sea; Coupling of Point-Axis and Group-Area

(收稿日期:2022-05-10? ?責任編輯:羅建邦)7CCC8D79-BA3C-474B-9131-1B036DA5962C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a网站|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国产农村1级毛片|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欧美在线导航| 国产一级片网址|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国产女主播一区|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国产精品冒白浆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级毛片|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аv天堂最新中文在线|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高清日韩heyzo| 欧美午夜小视频|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亚洲三级网站|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欧美在线伊人| 手机在线免费毛片|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香蕉伊思人视频| 亚洲精品第五页| 欧美高清国产|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AV熟女乱|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找国产毛片看|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 国产喷水视频| 婷婷伊人久久|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国产精品999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日韩无码精品人妻| 亚洲欧美激情小说另类| 精品久久蜜桃|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久久网欧美|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91久久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免费毛片|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免费|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99视频| 色偷偷综合网|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aaa视频|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91福利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