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題出版要能夠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的大局、服務社會,就得要在內容、形式等方面滿足大眾的需求。具體而言,主題出版應當堅守學術品質,以“小切口”揭示宏大立意,堅持通俗化表達,從而使主題出版產品的“雙效”更加凸顯,出版單位的品牌影響力得到更大提升。
關鍵詞:主題出版 學術品質 “小切口” 通俗化表達
主題出版是重要的出版市場,反映的是國家之需、民族之需和時代之需。主題出版的邊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因而于殿利指出:“千萬不要狹隘地理解主題出版,說主題出版就想到解讀報告,解讀領導講話精神,應該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正確、全面地認識主題出版。可以從國家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以及社會和文明的演進等視角去挖掘選題資源,以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為目標,以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為內容素材的選題,都屬于主題出版。”[1]
主題出版的范圍如此廣泛,各家出版單位大有作為。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很多出版單位都有自身的專業基礎和優勢資源,在進行主題出版的選題策劃時,需要發揮本單位的專業優勢,深挖自身擁有的高端作者資源和選題資源,契合現實需求,著力思想引領和文化傳播。而要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彰顯,主題出版產品必須要有較高的學術品質、較小的切口,做到通俗化表達。
一、主題出版應堅守學術品質
主題出版要想實現精品化、市場化的長效目標,勢必要堅守學術品質,堅持“內容為王”,因為這是主題出版的立足之本。而在高端作者和選題創新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則是堅守學術品質的有效途徑。
1.學術品質是主題出版的根基
通常認為,學術品質是學術出版的根基,沒有學術品質,就沒有學術出版。其實,學術品質也是主題出版的根基。這是由于現代教育文化較為發達,廣大受眾教育文化素養越來越高,再加上互聯網、智能手機、5G技術、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受眾獲得新的知識、信息及新的思想、理念極為暢通、便捷,他們視野開闊,見多識廣,如果主題出版產品缺乏豐富的文化內涵、思想價值和內在邏輯力量,將很難得到認同。如此一來,主題出版就流于形式,為出版而出版,不會有什么影響。
于殿利說,出版是另一種形式的教育,編輯同樣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2]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編輯一定要解放思想,掙脫各種信息繭房的束縛,拓寬思路,積極主動地謀劃主題出版,在選題的策劃上不斷創新,避免同質化和落入他人的窠臼。編輯不僅要搞清楚自己所在出版單位的業務范圍,更要充分了解本單位的產品優勢、市場表現和品牌影響力。品牌影響力往往意味著在該領域擁有優秀作者資源、選題資源和暢通的營銷渠道,能為選題策劃提供根本保障。
謀劃好選題,確定合適的作者,這樣才能為推出具有較高學術品質、文化內涵豐富、視角新穎的主題出版產品打下堅實的基礎,最終實現主題出版精品化、市場化的目標。
2.在高端作者和選題創新上做文章
作者是主題出版產品的核心要素,高端作者是精品主題出版產品的核心要素。高端作者,是指那些在學術上有創新精神、造詣精深,在科研、教學、著述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具有權威性、創新性、引領性的大家、名家。他們往往在自己傾心的學術專業領域中占據前沿位置,具有開闊的理論視野、深刻的學術領悟力和獨到的思想見解,因而也就能使其作品達到普通人難以取得的理論境界和非同一般的學術含量,作品的學術品質就有了可靠保證。此外,高端作者往往自帶光環、自帶“流量”。因而,著力發掘高端作者資源,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出版單位應結合自身擁有的編輯資源、高端作者資源和選題資源等的特點和優勢,從提升主題出版服務黨和政府、社會大局的實際需要出發,積極拓展、挖掘主題出版的廣度與深度,以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學術研究成果為內容素材,形成多元化、精品化的主題出版板塊,促進主題出版產品質與量的共同提升,從而使主題出版產品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最終不斷擴大主題出版的傳播力、影響力和美譽度。
這就是為什么同樣是講述黨史,一些出版物表現平平,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圖書《中共黨史十二講》卻廣受歡迎的原因之所在。出版社充分發揮自身文化重鎮的品牌影響力,發揮擁有眾多的高端作者資源等優勢,注重選題策劃,創新黨史表述方式。該書由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謝春濤教授領銜撰寫,講述了中國共產黨所走過的革命、建設、改革、新時代的重要節點的百年歷程。
二、主題出版當以“小切口”揭示宏大立意
主題出版要想實現精品化、市場化的長效目標,就要善于從實踐中找智慧、找思路、找辦法。而用“小切口”來揭示宏大立意是經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的方法。“小切口”有多種貼近大眾的方式,容易引起人們的認同和共情。
1.切口要小,小中可以見大
主題出版因自身的屬性和特點,往往主題宏大、立意宏大。我們要善于從宏大主題的宏大立意中尋找細小的切口,將生動性、新穎性、豐富性融入講故事的敘事策略中,用精彩的故事、真實豐富的細節、鮮活細膩的敘事方式,唱響主旋律,展現大主題。
“高品質的主題出版物既要緊扣時代主題,又要角度新穎、切實可行,更要言之有物,文質兼美,引人入勝,既有大視角,也有小切口。”[3]無數事例表明,用“小切口”展現宏大立意,通過小故事闡釋大道理,不僅能收“四兩撥千斤”之效,而且能達到以小見大的傳播效果。在這種敘事模式下,將個體生命存在和個人命運的關切點有機融入國家、民族和歷史、時代的生動敘事中,來深化主題表達。通過個體、“小我”和國家、“大我”的有機融合,展示生動鮮活的變化和升華,很容易引起受眾認可和共鳴。
2.“小切口”貼近大眾的幾種方式
主題出版產品容易流于空洞說教,作者高高在上,全知全能,這讓受眾比較反感。聰明的做法是,采用“小切口”的方式揭示宏大立意,完全避開艱深晦澀、抽象空洞的理論闡釋和“高、大、全”式人物的描寫套路。作者最好內斂、克制,盡量不直述自己的觀點,將更多的智慧和思考隱藏在作品表層敘事的后邊。讓一個個具體事例和“活生生的人物”來自己“說話”,形象有血有肉、真實豐滿、回歸人性,回歸情感的自然流露、情緒的自然表達。[4]這樣,受眾就由被動的受灌輸者、受教育者,轉變為得到充分尊重的作品思想主動接受者、體驗共建者和內涵共情者。
主題出版產品以“小切口”貼近大眾,有以下幾種基本方式:一可以靠紀實性的鮮活事例感動人。做到寫作手法細膩生動、新穎別致,將理想照進現實、溫情融入奮斗、“大我”通過“小我”展現等,達到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紀實性與文學性、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二可以靠互動式敘事扣人心弦。互動式敘事能夠緊緊抓住受眾心理,善于與受眾心靈互動、“面對面”交流。敘事方式可以“設問”,層層設扣,層層推進。三可以靠細節、故事和人物命運打動受眾。講述大歷史、大事件、大人物的作品,也要切口很小,并且采用平視視角從小事講起、從細節講起,做到描述細致、生動鮮活,通過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從而引人入勝。此外,還可以采取打比方、擬人化、對比等方式。
三、主題出版當堅持通俗化表達
主題出版要想達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先進的科學文化為群眾所掌握的長效目標,就要善于用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通俗化語言來表達。而要做到這一點,可以用“有意思”的方式來表達“有意義”的內容,用圖文并茂、圖文互釋的方式來提升內容的通俗性、趣味性,等等。
1.用“有意思”的方式來表達“有意義”的內容
主題出版的宗旨是向社會大眾宣傳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以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最新學術研究成果,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先進的科學文化武裝群眾,提升其理論水平和科學文化素養。
由于主題出版產品本身的屬性和特點,同時也因為作者往往專注于自己的學術專業領域,很多人并不擅長用通俗化語言文字來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們往往容易偏向于用抽象的、概念化的學理闡釋的表述方式,偏重于主題立意的“高大上”和抽象的概念、理念,而忽視了內容及表述的通俗性、趣味性、可讀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主題出版產品傳播性較差、受眾閱讀范圍較窄、接受度較低等問題。
那么,如何才能改變這種不利的局面呢?范軍曾用“有意義”和“有意思”這兩個標準,來評判主題出版。有意義,是指作品蘊涵著豐富的認識價值和道德感召力量,能熏陶情操,使作者和受眾在價值觀層面達成深度共識。有意思,指作品可讀性強,行文曉暢流利,包含人們普遍感興趣的元素,結構安排巧妙精致,能吸引人持續閱讀下去。“對主題出版來說,‘意義’因為‘有意思’的呈現而更加吸引人、感染人,‘意思’則因為‘有意義’的內容支撐而不至于低俗無聊,流于淺薄。”[5]
主題出版產品要受市場歡迎必須通俗好讀,甚至說得更絕對一點,不通俗、不好懂的主題出版產品就不是一種很好的主題產品。之所以這么說,是由主題出版設立的宗旨決定的。[6]編輯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作為,說服作者能夠從學術的“象牙塔”走出來為大眾服務,對作品積極“干預”、塑造和轉化,將專業術語轉化為大眾話語,也就是讓作者能夠將“有意義”的內容用“有意思”的方式表達出來。
一種好的主題出版產品,內容和形式都很重要,內容往往取決于作者,而形式則往往取決于編輯。訓練有素的編輯往往從選題策劃開始,就介入對作品的塑造,直至后來的深度編輯加工,以及對裝幀設計和介質等的確定,這對于作品的價值提升和作品的順利面世極其重要。業界無數成功的案例都反復地證明,作者與編輯相互成就。優秀的作者能夠催化編輯完善最初的選題策劃,找準主題出版產品的定位,促進市場銷售,最終成就一位優秀編輯。反之,優秀的編輯也能夠幫助作者充實作品內容、提升作品品質,讓作品更貼近市場、貼近受眾,助力作者取得更大成績。[7]
做好主題出版,努力推出精品,編輯要有時評家的敏銳性、雜家的廣博知識和學者的情懷,要做文明傳承者、文化擺渡人或架橋者。編輯要有能力動員作者、培訓作者、協助作者,和作者共同發力,努力改變主題出版產品曲高和寡的狀態,要能夠真正站在受眾的角度進行敘述,能夠將專業內容用講故事、說細節、打比方等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新力來構建文化傳播的橋梁。而且,內容多從“小切口”入手,朝著適合閱讀、推廣、普及方面努力,滿足人們的實際訴求,更貼近受眾,使其更易接受。比如,前面提到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中共黨史十二講》一書,它以學術研究為根基,合理的史論結合,得當的史料取舍,以生動的歷史細節、有血有肉的人物、鮮活的故事,生動闡述了“四史”所應涵蓋的內容。同時,該書以大量生動有趣的史料與領袖人物幽默睿智的話語來闡述,真正做到了將高深的、抽象的理論進行通俗化的解讀,妙趣橫生,使人不忍釋卷。
2.圖文并茂、圖文互釋可提升作品的通俗性、趣味性
李培林認為,由于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傳播環境趨于完善,現代社會已經進入“讀圖時代”。也就是說,在現代科技進步和信息化加速背景下,圖片或圖像在出版傳播中被大量運用,與文字共同促進信息傳播優化。[8]葛連升、張春曉認為,“讀圖時代”使形式與內容同時成為傳播的重要存在力量,并賦予形式獨立于內容的特殊價值;降低了文化傳播的門檻,“讀”不再是少數訓練有素者的行為;促進了現代社會的文化普及和人們的社會交往,等等。[9]
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紅色地圖百年黨史》,因其圖文并茂、圖文互釋,角度新、切口小、效果好,而獨樹一幟。用王小平《圖文互釋與聯合解碼》一文的符號學理論闡釋,《紅色地圖百年黨史》通過地圖、圖表和文字等圖文樣式,形成了獨特的圖文互釋的圖文關系。這種關系在文本解讀中演變成“聯合解碼”的閱讀策略,進而通過“聯合解碼”,這種文本樣式和表征方式在歷史體認和個體敘事等方面顯露出重要的意義。[10]該書通過圖文互釋,通過地圖、圖表與文字的互相闡釋、巧妙融合和意義疊加,從近代中國留給中國人民追求獨立、富強兩大任務為切入點,按時序講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追求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浴血奮戰,以及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奮斗歷程。
“不管是從當下的新聞傳播效果評估的視角來看,還是從歷史的傳承方面來看,圖像與語言文字都難以獨自實現效率較高、效果較好的傳播功能,只有當它們疊加或者并置,能夠相互闡釋、相互補充,才是既有效率又有效果的信息傳播方式,從而使各自的內涵和藝術的接受更加豐富。”[11]
總之,出版的本質在于出版產品所傳遞的知識、知識所承載的思想,以及如何用這些思想去塑造一個個健康的人。[12]主題出版的本質更是如此。要想有效傳播、有效塑造一個個健康的人,就勢必要做到:“主題出版需要‘有意義’和‘有意思’的有機結合。這里說的‘意義’是指事物的價值,而‘意思’主要是指情趣或趣味。當抽象的、宏大的‘意義’與具體的、能真切感受到的‘意思’水乳交融時,二者便會相得益彰,互相生發。”[13]
參考文獻:
[1][2][12]于殿利.文化當家[N].人民政協報,2019-06-04.
[3]姜寧.做好主題出版的三個結合[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2-02-15.
[4]劉琳.小切口折射大主題[N].贛南日報,2021-06-17.
[5][13]范軍.主題出版的“意義”與“意思”[J].出版科學,2017(3).
[6][7]殷夢昆.選題策劃應關注的幾個問題[J].出版參考,2020(6).
[8][9]林惠麗.“讀圖時代”閱讀方式變遷的內涵特征及意義[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10]王小平.圖文互釋與聯合解碼——符號學視野的《老照片》[N].三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5-03.
[11]張佳彬.《洛神賦圖》對《洛神賦》圖像闡釋的當代啟示[J].文化學刊,2015(3).
(作者單位系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