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大東
摘 要:編輯是圖書行業最重要的人力資源。在行業快速發展的當下,如何培養一名好編輯是出版企業、出版人都在探索、深思的問題。雖然也有新生力量不斷進入圖書行業,但是好編輯是越來越稀缺的人力資源。不同于很多職業,一個好編輯的養成需要多方面的修煉,除作為基礎的文字處理能力外,政治領悟力、學術能力、策劃判斷力、審美鑒別力、守正創新能力都是好編輯的核心競爭力。本文擬從上述幾個方面探討好編輯的基本要素和發展方向。
關鍵詞:好編輯 領悟力 判斷力 溝通能力 審美能力
中國出版業曾經精英人才薈萃。近代以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開明書店、生活書店等為代表的出版機構,在數十年內聚集了大量的文化精英。新中國成立以后一直到21世紀初,出版還是精英人才的理想工作。剛剛出版的中華書局原總編輯徐俊先生的新書《翠微卻顧集——中華書局與現代學術文化》,記載了百年中華書局的輝煌,記錄了宋云彬、趙守儼、王仲聞、蔡美彪、金燦然、周振甫、傅璇琮等老一輩編輯的故事。這些名字熠熠生輝,他們都是通儒碩學,文化精英。隨著21世紀互聯網的崛起,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出現,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更加多樣了,業界認為出版社告別了幸福時代,產業競爭性下降,精英人才不再青睞出版社,同時出版社原有人才也開始離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出版社和圖書公司人力資源部門抱怨,招到合適的編輯難,使其留下來培養成能手更難。這一方面是因為出版是一個傳統的產業,成長性有限,工資收入相比金融業、互聯網企業差距較大;另一個原因是編輯工作對人的要求太高了,入門門檻高,出版社招編輯基本要求碩士研究生起步,同時對其綜合素質也有嚴格的要求。做一個好編輯太難了,難到什么程度?曾經有人調侃,如果能做好編輯工作,那其他所有的工作都不在話下。這話雖然絕對了一些,但是自有其道理。
好編輯是全能戰士,是多面手。編輯工作的高要求需要精英人才,由于投入產出比嚴重失衡,許多人才對出版業不屑一顧。因此,好編輯成了出版業的稀缺資源。
編輯工作是出版社和圖書公司最核心的工作。如何做一個好編輯,這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卻也是常談常新。一個好編輯的養成需要多方面的修煉。
一、較高的政治領悟力
出版社是國家意識形態陣地,也是文化企業。毛澤東同志曾要求要政治家辦報。編輯雖不是政治家,但是也需要政治家的敏感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這就要求文化產品應實現價值最大化,并滿足公眾精神文化需求,實現文化傳承、創新和交流的目標。作為編輯要深入領會其意義,要有陣地意識、文化安全意識,時刻關注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了解黨和國家的宏觀要求,養成收看新聞聯播、閱覽《人民日報》、瀏覽學習強國等主流媒體平臺的習慣,不斷提高政治理論水平和領悟力,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有鑒別力,保證所編輯出版的圖書導向正確。
二、深厚的學養功底
編輯是專業性比較強的工作,需要較高的文字駕馭能力。一部書稿經過好編輯之手就會得到升華,變得更加完美,因此,一個好編輯必須有過硬的案頭功夫。《翠微卻顧集——中華書局與現代學術文化》中記載了許多經典著作背后的編輯出版故事,如周振甫先生為錢鍾書先生的巨著《管錐編》寫出數萬言的審讀意見,王仲聞先生為《全宋詞》編輯審讀寫下厚可盈尺的審稿意見,都是最典型的編輯工作事例。文字駕馭能力、案頭功夫一方面來自學科背景,一方面來自日復一日的精進修煉。這也是出版社招聘編輯要求碩士研究生起步的原因。好的編輯不僅要有相當的專業水平,還需要有廣博的知識面。出版社的編輯資源有限,一個編輯不可能只編輯自己本專業的圖書,尤其是大眾類出版社,選題相對比較雜,要求編輯涉獵的知識面寬泛。編輯需要有學習能力,需要終身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思想和知識。
三、敏銳的判斷力
敏銳的判斷力包括兩方面,一是指對選題、書稿的判斷力,二是指對圖書市場的判斷力,保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即使西方的出版家也是這樣的理解。美國出版家J.P.德索爾在《出版學概說》中說:“一個出版者如果不考慮所出圖書的質量和書稿價值,即使他偶爾也會成功,但最終會因精神饑荒而導致失敗,同樣,一個出版者如果不關心企業的贏利,那么他很快就會因經濟破產而失去投身文化事業的機會。”兩者的判斷力來自平日的積累,來自悟性,來自于見多識廣。這是二十年前的一段編輯前輩的故事,被廣泛流傳。作家阿來在20世紀90年代末還沒有什么名氣,在完成《塵埃落定》后,四處投稿,但找了十幾家出版社,均被拒絕。后來書稿輾轉到了人民文學出版社資深編輯腳印手里。腳印敏銳地判斷出這部小說不但有藝術價值,還有市場價值,請求出版。人民文學出版社領導同意了,考慮到市場風險,首印1萬冊。在純文學圖書市場日漸萎縮的時候,首印1萬冊不算少,可腳印堅持首印5萬冊,找到當時在人民文學出版社任發行部副主任兼宣傳策劃部主任的張福海。張福海把《塵埃落定》帶回家看了一晚上,第二天就去找社領導,將首印冊數從1萬冊改為5萬冊,表示如果發行賠錢,他愿意拿出獎金和工資補給社里。《塵埃落定》實際銷售了20萬冊,并獲得第五屆(2000年)茅盾文學獎。在出版界,這樣的案例很多。當下,對出版社的社會效益要求越來越高,轉企之后的出版社,編輯的市場判斷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沒有利潤就不能維持出版社的正常運轉。如何兩手抓是練成好編輯的試金石。
四、高超的溝通能力
溝通能力對練成一個好編輯尤其重要,把編輯工作與公關公司工作相比一點不為過。現在的編輯與傳統的編輯工作職能已經大不一樣,需要協調的關系更加復雜。對外要聯系作者、媒體推廣、公號、視頻直播、銷售終端;對內要面對各級領導,協調美編、出版、發行、財務等人員與部門,極大地考驗編輯的溝通協調能力,一個環節掣肘則影響一本書的順利出版發行,影響銷售。溝通協調能力實質是依賴于為人厚道,遇事可以換位思考。如果這樣去做了,作者就會信賴編輯,再有好書稿就愿意與這樣的編輯合作。除非一些有影響的著名出版社作者比較固定,一般出版社的作者資源是屬于具體編輯的,編輯調轉到哪個出版社,作者就會跟隨其在哪個出版社出書。
五、高品位的審美能力
關于讀者的選書行為有一個所謂“一分鐘理論”,即一本擺在書店或書城里的書,讀者從發現到決定購買的過程平均只需1分鐘時間。這一分鐘時間分配比例大致是:在1秒之內把讀者的眼球吸引過去,然后讀者大約會用5秒鐘的時間看封面,用8秒鐘的時間看封底,用15秒鐘的時間瞧目錄,用25秒鐘的時間翻內容,再用1秒鐘的時間瞥定價,最后用5秒鐘的時間決定是否購買。可見一本書的顏值有多重要。裝幀設計雖不是由編輯負責,但編輯必須參與其中,因為編輯對圖書內容的理解比美編更精準,圖書的內容決定其封面設計、版式風格。好編輯具有對美的領悟力,能夠掌握封面、版式設計流行趨勢。圖書的設計體現在一個個細節上,開本、版心、字體、字號、字間距、行間距、用紙等都呈現出不同的美感。當年喬布斯在給蘋果設計最初的手冊時,他仔細研究了索尼的手冊所使用的字體、排版以及紙張重量。在設計第一臺Mac的外殼時,他又不斷地在蘋果的停車場徘徊,研究德國和意大利轎車的車身設計。他退學后專門回到學校學習美術字課程,學習怎樣寫出漂亮的美術字,學習各種字體, 學習怎樣在不同的字母組合之中改變空白間距,以及怎樣才能制作出最棒的印刷式樣。好編輯應該有這樣的意識和追求。
六、堅守初心的定力
天生我材必有用,并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做編輯,好編輯需要一定的特質。另外人各有志,志就是初心,需要三思而后確定。無論從事什么工作,一旦明確初心就要心如磐石,堅守下去。編輯是崇高的工作,楊牧之在《論編輯的素養》中說:“編輯事業是立言、存史、資政、育人的事業。”編輯工作的價值體現在為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服務,為社會讀者提供文化產品,涵養民族的修養氣質,提升全社會的知識文明程度。編輯工作的樂趣是天天被知識浸潤,不斷豐富自己。在有百年歷史的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出版機構里,可以感受到一代又一代編輯的堅守。1949年之前,他們在求得有尊嚴的生活的同時,開啟民智,昌明教育,為救亡圖存、喚醒民眾進行了不懈的努力。新中國成立后,他們服務于新中國建設事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出版了大量的優秀圖書,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并強調在“十四五”時期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這是時代賦予出版人的歷史責任。新時代,大眾對精神文化產品有更高、更多元的需求,好的編輯要研究這些需要,滿足這些需求。
七、寫作的創造力
編輯雖然經常看各種文稿,但有時卻對寫作缺少創造力。寫作創造力不足是編輯工作最大的局限。造成這種局限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職業病所致。編輯工作最大的好處是每天都在豐富自己的思想,不斷提高認識世界的能力,是終身學習的工作。編輯日常工作中見過無數的好書稿,編輯好稿件是享受,對作者和書稿充滿敬意,遇到濫書稿是一種煎熬,編輯過程極其痛苦。長此以往日復一日的工作,摳文字、挑毛病、追求完美成為編輯的職業病。許多編輯變得眼高手低,遏制了創造力,只會編稿子不會寫稿子。二是工作壓力所致。出版競爭越來越大,每年出書量不斷攀升,出版社對員工的量化管理使編輯們疲于工作,每年數百萬字左右的編輯工作量壓得編輯無暇顧及其他事情。但是好編輯必須克服局限,保持敏感性,時刻警惕職業病的侵襲,勤勉努力,不斷總結工作經驗,鉆研一門學科,養成寫作的習慣。這方面許多編輯大家都是典范。
編輯是一個古老的職業,自從有了書就有了編輯,不論中外,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雖然當下,世界人文環境和技術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迅猛發展,但是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編輯職業將消失。2022年第三期《三聯生活周刊》封面文章是“互聯網消滅的40件事”,所列40件事里面既沒有傳統出版也沒有編輯。也就是說,紙質書和編輯職業將會伴隨人類文明延續下去。好編輯一方面要擁抱數字時代,一方面要堅定信心,人工智能代替不了人類智慧,代替不了有溫度的工作。編輯工作需要智慧,更是有溫度的。
(作者單位系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