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敏
摘 ? ?要: 女校教育要突出女性特色。在藝術概論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認識到藝術類女性心理思維的特點,形成合理有效的教學機制,從而提高女大學生的女性修養(yǎng)、藝術修養(yǎng),增強女大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 女性教育 ? ?思維特點 ? ?藝術修養(yǎng) ? ?審美能力
一、女校特色下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及藝術概論課程的目的
女校教育下的藝術概論課程,在藝術類專業(yè)開設,接受對象主要是藝術類專業(yè)的女大學生。在藝術類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如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yè),明確規(guī)定,本專業(yè)是培養(yǎng)能適應地方經濟與社會發(fā)展需要,具有“四自”精神,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女性人才;視覺傳達專業(yè)明確要培養(yǎng)具有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基本理論知識;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女性修養(yǎng)和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及人際溝通、合作能力的應用性女性人才。其他如產品設計專業(yè)、美術學專業(yè)等,都有各自的培養(yǎng)目標。為實現女性人才培養(yǎng)的目的,專業(yè)基礎理論課必須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其中,藝術概論課程的開設,旨在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審美修養(yǎng),使學生具備鑒賞美、批評美的能力,不僅能欣賞,而且能進行批評寫作,從作品感性美感的獲得到理性的認知與批評,從感性上升到理論層面,并指導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推動藝術的繁榮與發(fā)展。
二、藝術概論課堂教學方法的思考
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特點。面對不同的對象,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材,才能真正達到課程教學目的。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告訴我們,課堂教學不是灌輸,不是填鴨,學生是主動的建構者,是把握知識能力的主體;教師是教學資源的策劃者、教學環(huán)境的建構者和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是演員,老師是導演。它重點強調老師與學生在課程教學中的角色與作用,學生作為知識信息能力素養(yǎng)的主動建構者,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元,她的個性,她的心理思維特點,必定會影響整個教學效果。老師作為導演,必須思考受眾——學生的個性、心理思維特點,并將之應用于課堂教學設計,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培養(yǎng)受眾——女大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審美意識及寫作能力。
(一)藝術類女大學生的特點
1.藝術類女大學生的思維特點。
藝術類女大學生與其他專業(yè)的大學生在思維方式上有明顯的不同,她們個性強烈,追求自由,思想更活躍;情感豐富,重感性,有豐富的感情色彩;這與她們的專業(yè)的習得方式有關,對藝術的把握,藝術的創(chuàng)作往往依靠“口傳心授”。她們相對于文秘專業(yè)、會計專業(yè),社會家政等專業(yè)的學生,理性思維能力較弱,而情感強烈,重直觀,觀察能力強,聯想力和創(chuàng)造力有明顯的優(yōu)勢。同時,她們往往自以為是,甚至把藝術神秘化。
2.藝術類女大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與學習態(tài)度。
全國藝術類招生錄取分數線,相對于文、理科,明顯較低。我校藝術類女大學生的錄取分數,低于其他本科院校,一定程度上表明我校藝術類女大學生的文化基礎比較薄弱。而且她們在思想意識上專業(yè)情緒嚴重,文化意識淡薄,重技能輕文化,重專業(yè)的操練輕理論上的思考,匠人氣息比較深厚,而又自命清高。由于文化底蘊的缺乏,在某種意義上失掉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創(chuàng)作,難以達到女校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目的。
(二)藝術概論課程課堂教學的思考
針對藝術類女大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文化基礎的現狀,我致力于通過藝術概論課程的教學,在建構主義的理論基礎上,豐富教學手段和方法,大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審美能力及寫作能力。
1.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教學。
21世紀后,網絡、聲頻、音頻、電腦PPT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為藝術概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在教學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采用電腦PPT,創(chuàng)設情境,對女大學生進行啟發(fā)式、引導式的教學。充分利用女大學生善聯想、重感性直覺的生理心理特點,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多媒體有集聲、像、文字、動畫于一體的特點,可以使抽象深奧的理論內容變得具體、形象、直觀,更能激發(fā)女大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授“藝術的起源”時,我首先導入西班牙阿爾卡米拉洞穴壁畫,我國境內發(fā)現的古遺址,各種陶器或生活器具,或酒器,讓學生直觀感受到遠古人類的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講“藝術的特征”時,用大量的藝術作品,其中有繪畫作品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法國米勒的《拾穗者》;有雕塑作品如羅丹的《巴爾扎克》;有文學作品《阿Q正傳》、《紅樓夢》、《三國演義》;有建筑作品如古希臘的帕臺農神廟,有悉尼歌劇院等。講“造型藝術及其審美特征”時,展示大量具體而豐富的藝術作品,如我國古代的雕塑作品,如秦始皇陵兵馬俑、馬踏飛燕等;有近現代的作品,如長沙的毛澤東雕塑等。還有西方的《斷臂維納斯》、《薩莫德拉克的勝利女神》、《擲鐵餅者》;繪畫作品如列賓的《不約而至》、米開朗基羅的《創(chuàng)造亞當》,以及中國梁楷、八大山人等人的繪畫作品。通過這種展示,學生直觀地認知藝術作品,感受作品。
2.以欣賞作品為主線,著力培養(yǎng)女大學生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
在女校教育的校園文化下,藝術概論課程的教學主要是針對藝術類專業(yè)的學生。不同于其他綜合類的本科藝術教育,在課程教學內容上,盡量規(guī)避過于抽象的理論要點的闡釋,通過多媒體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設計。考慮藝術概論涉及的內容廣泛,與眾多學科都有交叉,包括哲學、美學、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等,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特點。對于偏重理論性的教學內容,可使用多媒體投影設備,將一些重點理論內容予以展示。有的放矢地使用教學課件,適時適地地利用聲像圖文動畫,將抽象與具象、藝術理論與藝術創(chuàng)作及藝術家的人格素養(yǎng)等,生動而細致地展示出來,幫助女大學生一方面理解理論層面的東西,另一方面達到通過移情、感染、打動,化為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提高美的鑒賞能力的目的。藝術作品的賞析貫穿藝術概論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如講授“藝術的三大特點”——主體性、審美性和形象性時,我大量使用了國內外的各種藝術作品,如談及主體性時,使用了中國畫中畫馬的題材的作品。如唐朝韓干的《照夜白圖》,近現代畫家徐悲鴻的馬。具體而鮮活的作品展示,幫助學生直觀而深入地理解,同是畫馬,但因畫家的不同,他們的文化傳統、時代審美觀、審美理想等主體性的不同,使作品有較大的差別,讓學生在直觀的審美中理解并把握藝術的主體性這一理論觀點。在講“造型藝術的審美特征”——瞬間性與永恒性時,不談及哲學上的這一矛盾對立的觀點,而是感性地讓學生在留存的作品中領悟相對永恒性。對瞬間性的把握,我讓學生欣賞古今中外的藝術作品,并在投影中重點展示名言:“即將到達高潮前的瞬間是最能夠調動觀眾想象力的瞬間。——《拉奧孔》萊辛。”結合藝術作品,一邊欣賞,一邊講到藝術創(chuàng)作中這個“瞬間”的把握,有《斷臂維納斯》、《薩莫德拉克的勝利女神》、《擲鐵餅者》、《不約而至》、《創(chuàng)造亞當》等。學生在觀看中充分發(fā)揮觀察能力強與想象豐富的優(yōu)勢,自然而然地理解并把握這一審美特征。在講“藝術家”時,更是結合故事,名人傳記欣賞其作品,在人格與作品的相互滲透中讓學生明白,真正偉大的作品,是作家真正偉大人格的化身。這些感性的鮮活的藝術作品,以及追求崇高的藝術人生,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視覺感受,接受信息,從而被感染、被打動,從情感上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提升藝術修養(yǎng)。讓女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在美的情境中,去感受美,去欣賞美,塑造美的形象。在情感的浸染中,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與對美的鑒賞力。
3.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三段論的授課方式。
在藝術概論課堂教學的設計中,常常采用“三段論”方式,即先擺出問題,接著剖析問題,最后談及個人的理解并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理論問題。通過設疑,激勵學生,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增強學生對理論問題的探求欲望,一步一步地引領學生走進理論的層面,努力改變藝術類學生不善于理性思考的習慣。講“藝術的起源”時,通過圖片——西班牙阿爾卡米洞穴壁畫中,栩栩如生的各種動物,以及我國古代的陶器作品上面的紋樣、圖案等,讓學生知道遠在幾萬年前人類就有了藝術創(chuàng)作,而且大多是逼真的動物形象,讓學生一下子就明白早期人類的藝術創(chuàng)作方法。其次展示思想家、美學家的觀點,如我國的魯迅認為:“畫在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遺跡,許多藝術史家說,這正是‘為藝術而藝術,原始人畫著玩玩的。但這解釋未免過于‘摩登,因為原始人沒有19世紀的文藝家那么有閑,他的畫一只牛,是有緣故的,是關于野牛,或者是獵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而創(chuàng)造社成員成仿吾等提出的“為藝術而藝術”的觀點等,是客觀地擺出理論界的分歧與爭論。通過這樣的辨析,進一步拉近學生與理論的距離,思考藝術創(chuàng)作的再現與表現的關系,讓學生產生解決這個問題的興趣。這樣層層掘進、水到渠成地引出關于“藝術的起源”的幾種影響比較大的觀點。適時地擺出問題,合理地分析問題,到最終解決問題,符合我們的認知方式,從具體上升到抽象,從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論的高度。
三、結語
女校教育歷來突出女性特色,而藝術類女大學生的心理思維特點、學習方式與學習習慣、文化藝術修養(yǎng)相對薄弱的事實,是我們每位擔任藝術概論課程教學任務的老師要認真考慮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應不斷探討新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以“人”為本,形成有效的教學機制,真正改變藝術類專業(yè)的學生重技能輕人文的意識,提高她們的藝術理論修養(yǎng)、審美修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慢慢脫掉“匠氣”,真正實現藝術類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2]簡圣宇.藝術概論課程教學的理論轉換[J].美術教育研究,2014(11).
[3]董宇.藝術概論課程教學模式探討[J].藝術教育,2013(08).
[4]杭迪.藝術概論課程模式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