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赟
摘 要:具備良好的政治素養是圖書編輯把握出版導向的必然要求,是打造精品圖書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加強黨史學習,提高政治素養,將學黨史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落實和體現在日常的出版工作中,對提高圖書編輯業務能力水平意義重大。
關鍵詞:編輯素養 黨史學習 政治素養
今年將迎來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來,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在各行各業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其中,新中國的出版行業從鉛字印刷邁入光電時代,正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出版行業對內直接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傳播知識、傳承文化、啟蒙智慧、陶冶情操,對外是傳播中國文化、展現中國風采的窗口。百年奮斗激蕩人心,百年故事傳揚世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加強黨史學習,提高政治素養,對圖書編輯工作意義重大。
一、黨史學習是編輯提高政治素養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1]。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不斷探索中國革命建設發展道路的歷史,也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在這一歷史過程中,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理論引領偉大實踐。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對我們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飛躍作出深刻闡釋。毛澤東思想的創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2]。這些重要觀點,將黨的百年奮斗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結合起來,不僅賦予了黨的百年奮斗更加深刻的理論內涵,也賦予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更加鮮明的政治意蘊。了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來龍去脈,汲取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經驗,正確了解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是圖書編輯的內在需求,可以進一步弄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
出版行業身處大眾傳播領域,每一本圖書背后都可能連接著多名讀者,讀者通過閱讀圖書和各種類型的作品獲得知識、收獲感悟。學習黨史,能夠從黨走過的風云激蕩的歷史歲月中,從黨開創和推進的偉大事業中,從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實踐中,感受黨的力量、黨的宗旨、黨的方向,會不斷深化對黨的信賴,堅定對黨的領導的信念,從而真正做到以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學習黨史,能夠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增強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把黨的領導思想貫徹到出版編輯工作的各方面、全流程,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充分發揮圖書“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宣傳作用。黨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是帶領廣大貧困勞苦大眾脫貧致富的歷史。
可是,近年來,一些錯誤思潮和觀點不時出現,有的人借口現實中的問題攻擊我們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有的人歪曲、丑化、否定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有的夸大黨史上的失誤和曲折,肆意抹黑歪曲黨的歷史、攻擊黨的領導……”[3]還有的學者片面引用一些史料軼聞,用孤證展現碎片化的細節,提供所謂的令人震驚的歷史真相。國際上,西方敵對勢力一直把我國發展壯大視為對西方價值觀和制度模式的威脅,千方百計利用一些熱點難點問題進行炒作,企圖把人心搞亂。通過黨史學習,提高政治素養,有利于在工作中把握出版導向,發現和糾正這些問題,透過現象抓本質,不被歷史虛無主義蒙蔽,用科學的態度判斷和分析稿件中意識形態的問題,甄別錯誤的觀點和表達。
二、加強黨史學習,提升編輯業務能力
1.更好地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精準策劃出版選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文史哲》雜志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時說,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需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4]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構建我國對外傳播話語體系,他多次強調,要營造良好國際輿論氛圍,展示負責任大國形象。要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把握大勢、區分對象、精準施策,主動宣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要完善國際傳播工作格局,創新宣傳理念、創新運行機制,匯聚更多資源力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相適應的國際話語權是主流媒體的職責,也是出版業的使命。
商務印書館是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的文化機構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的早期活動基地之一,從這里走出了陳云、茅盾、鄭振鐸等一批杰出的中共黨員,擁有豐厚的紅色文化基因。
商務印書館一直非常重視弘揚革命文化,重視編輯的黨史學習,鼓勵編輯提高政治素養,將自身優勢——學術出版融入主題出版,積極策劃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的選題,逐步形成了具有商務特色的、選題領域涉獵廣泛的主題出版產品線,如“‘一帶一路’研究”專題書系、“中國道路叢書”、“國家治理叢書”、“扶貧書系”、“微觀中國”系列、關注生態文明建設的“自然文庫”系列,以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領域的選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為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商務印書館策劃了《人間正道是滄桑: 百年紅色印跡手繪本》《鄧小平與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馬克思主義三個來源經典著作譯叢》《增長之源:中國中長期經濟增長動力研究》等主題圖書。其中《鄧小平與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一書首次聚焦鄧小平與黨建這一主題,將鄧小平同志的業績、思想、風范,以及他對黨、國家和人民的貢獻多角度地展現出來,通過講述他對黨的建設的實踐探索和理論思考,展現中國共產黨百年風雨砥礪的奮斗歷程。
2.提高政治領悟力,打造精品圖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精品奉獻人民。”書籍是文化的承載者。精品圖書首先要有經典內容,具有原創性、權威性、指導性和歷史性,更要有人民性,既能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又能從人民視角及時把群眾創造的經驗和面臨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從黨史內容中挖掘經典選題,創作和宣傳經典作品符合社會主義文化前進的方向。
內容和質量永遠是報刊圖書的“根”和“魂”,也是媒體融合發展形勢下傳統出版業的競爭優勢所在。好的文章,可以以文化人,以文蘊人,以文興人。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習近平扶貧故事》一書由中宣部出版局組織策劃,人民日報海外版組織編寫。該書系統講述了習近平同志先后在陜西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直到擔任總書記,都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關心困難群眾生產生活、帶領困難群眾脫貧攻堅的感人故事,生動記錄了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扶貧開發、馳而不息推進脫貧攻堅的精彩瞬間,展現了習近平同志“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赤子情懷。沿著時間的脈絡,書中每一個故事都生動地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系民、憂民、為民、愛民的民生情懷,每一個故事背后都是習近平總書記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必勝信念。
為保證項目高質量完成,商務印書館成立項目組,由總編輯擔當項目負責人,精選政治素養高、業務能力強的編輯擔任責編,集合館內資深編審和骨干校對組成專項審校團隊,對書稿反復審讀,精心核校。為保證政治性、科學性、準確性,編輯團隊加強黨史學習,提高自身政治領悟力,嚴把政治關,堅決杜絕政治性差錯;嚴把知識關,避免事實性、科學性問題;嚴把文字關,規范語言文字和潤色詞句。同時,延請專家審讀,開展專項檢查等若干認真細致的工作,保證內容質量。
精品圖書要注重細節上的完美,如開本、字號、留白、封面裝幀設計、紙張等都要與主題圖書的內容和氣質相匹配。美編在這些細節多次嘗試,多次修改。在項目后期印發準備階段,項目組多次組織召開專題協調會,跟蹤生產細節,制訂專書印制標準和營銷方案,以保圖書的證時代性、時效性和現實性,凸顯社會效益。
精品圖書還要始終順應時代變革,勇于創新創造,積極創新傳播手段,擴大出版發行產品的影響范圍、讀者群體,為進一步傳播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讓世界看到一個更全面、更立體、更真實的中國貢獻力量。《習近平扶貧故事》出版后,商務印書館加強版權輸出工作,積極與國外出版社溝通洽談,現已實現版權輸出四十二個國家。
三、加強黨史學習,提升編輯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表明,文化強國的先行基礎是打造出版強國,其中文化自信是出版實現其強國價值功能的關鍵[5]。文化自信不是一種抽象的精神狀態,它是對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形成的精神價值體系的自信,它源于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歷史。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篳路藍縷的偉大創業,探尋適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在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發展道路中,中國共產黨民族復興的價值追求始終如一。這正是中國每一個人文化自信的力量。
當前,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影響,國家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既有國內的也有國際的,既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的,也有來自自然界的;既有傳統的也有非傳統的。因此,編輯應該加強黨史學習,總結運用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成功應對風險挑戰的豐富經驗,思想上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準備;看清楚過去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繼續成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興文化,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加強黨史學習,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自發自覺地推廣民族的、大眾的、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偉光輝燦爛的文化;加強黨史學習,保持頭腦清醒,不妄自菲薄,不崇洋媚外,堅定弘揚中華文化的目標;不妄自尊大,不盲目排外,用海納百川的胸懷,吸收和借鑒人類先進的文化成果。
四、結語
良好的政治素養是圖書編輯必不可缺的能力。圖書編輯要牢記社會責任,解決好“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這個根本問題,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堅持正確工作取向,以人民為中心,心系人民、謳歌人民,發揚職業精神,恪守職業道德。把最重要的業務能力體現在對圖書內容的選擇、對思想性的把控方面,持續加強理論武裝,在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下功夫,把堅定“四個自信”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關鍵,增強信心和底氣,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媒體格局如何變化,都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通過黨史學習,以史明志,將所感所悟落實在出版工作中才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能堅守意識形態主陣地,防范化解風險,才有可能出版迎合大時代、反映大思想的高質量圖書。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以史為鏡、以史明志,知史愛黨、知史愛國[J].求是,2021(12).
[2]國防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飛躍[N].解放軍報,2022-01-05.
[3]《求是》雜志評論員.旗幟鮮明堅持和運用正確黨史觀[J].求是,2021(07).
[4]習近平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EB/OL].(2021-05-10).http://www.gov.cn/xinwen/2021-05/10/content_5605621.htm.
[5]于殿利.用出版涵養國家文化自信[N].人民日報,2017-12-05.
(作者單位系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