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湘琦
【摘要】幼兒園階段的愛國主義教育,應充分挖掘革命文化資源,通過體驗式、侵入式的活動對幼兒進行具體形象的教育。研究探索革命文化教育資源融合園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對革命文化教育資源進行梳理,優化紅色故事主題活動設計,建立園本課程的開發模式,提高幼兒教師課程意識與建設能力,提升課程實施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促進課程與教師、幼兒園發展的一體化。
【關鍵詞】幼兒園;革命文化教育資源;園本課程;實踐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提及:“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要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其漫長的發展歷史中形成了許多優秀的思想文化傳統。革命文化教育資源中所蘊含的革命精神,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樹立文化自信,培養民族自信心的卓越資源。
一、幼兒園愛國主義教育課程實施現狀
基于幼兒園實踐紅色主題課程活動中發現,本土幼兒園愛國主義教育的課程比較零散,常以紅色故事、紅色歌曲、紅色電影不同類別開展活動,活動形式流于表淺,未能充分挖掘革命文化教育資源,也缺少從課程視角對資源的有效整合。基于《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指導,將革命文化教育資源與園本課程有效融合,以紅色故事為載體,挖掘革命文化教育資源,探索開發紅色故事主題園本課程,培養幼兒愛國主義精神,萌發愛國主義意識。
二、探尋革命文化教育資源與園本課程的有效融合
研究有效融合革命文化教育資源,以紅色故事為載體進行主題活動課程的設計、組織與實施,能夠增加教育活動的形象性和體驗性,符合幼兒以直觀形象的思維特征。探索紅色主題特色活動及親子社區活動,能豐富“紅色故事主題活動”園本課程。第一,通過梳理紅色故事主題線索,將革命文化教育資源與園本課程融合,豐富紅色故事主題活動,為幼兒園德育課程提供依據。第二,借助已有園本課程開發模式,探討設計革命文化教育資源與園本課程的實現有效融合的路徑。第三,基于紅色故事主題活動實施中的實踐反思與調整,探討提升教師課程研究力的策略。
(一)營造紅色文化氛圍,創新教育教學形式
研究探索革命文化教育資源融合園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對革命文化教育資源進行梳理,將其按照革命名人故事、革命遺址故事、革命作品故事進行歸類,以紅色故事為載體,將革命文化教育資源課程化,結合主題課程、區域活動、特色活動、親子社區活動,形成各年齡完整的紅色故事主題活動方案。
(二)用活革命文化教育資源,提升立德樹人實效
革命文化教育資源,是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紅色資源,包括革命遺址、書籍報刊、紅色歌謠、漫畫標語、革命詩詞等。在融合革命文化教育資源與園本課程中,分析幼兒的需要,以紅色故事主題為線索,進行紅色故事主題活動園本課程的研發。
1.紅色故事主題活動實施
通過兩年的開發和實踐,根據幼兒的需要與體驗,豐富紅色故事主題課程,形成故事課程的完整線索,共開發有《半條棉被的故事》《走近星海故里》《長征路上紅小丫》《雞毛信的故事》《虎門炮臺遺址》《地道戰》等十二個主題活動。紅色故事主題課程設計則采用識別圖畫、圖文匹配、線索聯結、故事表演、繪制圖書、創編體驗等多種形式。資源選擇上也更為豐富,除了傳統使用的語言教材或教學圖片、視頻,增加有紅色主題相關的電影、VR、AR紅色場景、紅色教育基地、拓展訓練營、社區資源等。
2.幼兒自主活動實施
在自主游戲活動時間,在區域內創設豐富場景,如開展穿紅軍服、吹號角、畫地圖等活動,豐富幼兒對紅色文化的認識;創設“通訊連”“醫療點”等區域將孩子帶到歷史情境中;設置“雪山”“防空洞”等場景,在游戲中豐富孩子們對于紅色文化的體驗和感受;提供原色積木、城墻等材料和圖片支持幼兒“野戰”場景構建,提供沙包、背包、迷彩墊等材料,讓幼兒體驗攀爬雪山、匍匐爬、緊急躲避等,激發幼兒的戶外游戲愿望。
3.特色活動實施
開展紅色教育主題月、藝術節體驗、紅色經典電影觀影、節日主題、“爺爺奶奶進課堂”等活動,了解國慶節的來由及意義,知道自己是一名中國人,并對中國有認同感和歸屬感。通過觀看國慶閱兵儀式、打卡博物館等形式,潛移默化地接受熏陶,感受祖國的繁榮富強,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紅色文化的體驗,對革命精神的理解和傳承。通過體驗活動,在“爬雪山”“送軍糧”親子游戲中體驗紅色文化活動,從而愉悅地參與和傳承革命精神。
4.親子研學活動實施
幼兒與家長共同對紅色資源展開調查,選擇感興趣的本土紅色資源地進行實地考察,整合幼兒園的紅色課程地圖,梳理相應的可能獲得的學習經驗,實現家園紅色教育的資源共享。開展社會實踐、軍訓體驗、參觀革命歷史紀念館、紅色藝術活動展示等體驗式的紅色活動,幼兒在活動中接受革命精神和紅色文化的熏陶,并能向他人介紹紅色故事體驗活動。
三、關注幼兒的情感體驗
課題結合幼兒園愛國主義教育的需要,突出“有效融合”的目的,以幼兒喜愛的紅色故事為載體,在幼兒心中播下的愛國的種子。但仍需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入思考:一是在紅色故事的選取中,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的發展特點進行選擇,更加側重幼兒“感知”“感動”等情感方面的培養,突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二是在園本課程建設融合中,充分利用好本土課程資源直觀生動、實踐體驗的特點,更加突出本土紅色文化。
【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系統黨的建設學會2021年度課題“革命文化教育資源與園本課程的有效融合—以‘紅色故事主題活動為例”(課題編號:2021B085)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周穎,馮江英. 我國幼兒園愛國主義教育研究回顧與展望[J]. 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20,v.36;No.123(02):39-45.
[2]劉南方. 關于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幼兒園課程的實踐研究[A].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
[3]廖潤玲. 遵義市J幼兒園“紅色文化”課程資源開發的個案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9.948220BE-E294-4F4F-A89D-0F5BE7D5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