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格

上海全面復工復產,年輕人迫不及待地涌向戶外。旅行社也在探尋新的發展路徑。
6月1日起,上海進入全面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階段。各類文旅、體育場所有序恢復,室外類型的A級旅游景區逐步有序開放。海昌海洋公園、世紀公園、辰山植物園等景點開門迎客后,成為游客放松休閑的最愛。
攜程數據顯示,端午假期首日,上海已經復工的超過40家景區,總銷售票量超過4萬張,相當于每分鐘售出28張門票。酒店民宿搜索量持續增高。然而,旅游業是綜合性產業,不僅涉及吃、住、行等方面,還涉及服務游客的旅行社和旅游人。
受國外疫情擴散蔓延、國內散發和局部聚集性疫情時有發生的影響,入出境團隊旅游暫停、國內市場需求不足,旅游業持續承壓。面對如此困境,旅游從業人員是轉行還是堅守?他們有著各自的選擇和追求。
走在松江區九亭鎮樹木繁盛的街道上,感受到陽光打到皮膚上的暖意,在房間里悶了兩個多月的陳陽下意識地做了一個深呼吸,是夏季帶著草木香的新鮮空氣。
2022年春節假期過后,陳陽帶著一大包家人為他準備的家鄉菜,從湖北宜昌老家出發,再次踏上開往上海的火車。
2019年10月,陳陽第一次到上海,是為了完成大學必修的實習任務——旅游帶團。“整個過程算不上多順利”,陳陽坦率地說:“那會兒,國內團已經相對飽和,像我這種實習的學生做導游,基本接不到什么優質團。”在一位行業前輩的介紹下,陳陽開始帶外賓團。在賺錢的同時開闊眼界,是實習期陳陽最大的收獲。
2020年6月,畢業后的陳陽依然選擇來到上海,不過卻沒有選擇進入旅游行業。“我畢業時剛好碰到疫情,整個出入境旅游行業徹底停擺。”說到這里,陳陽不禁有些無奈。憑借著還不錯的英語功底,他入職教培機構教了近一年時間的英語。2021年6月,陳陽開始接觸跨境電商,入職了一家專門出口國內自行車和電動車的貿易公司。“跨境電商在去年是一個小爆發期,所以貿易公司的業務量還蠻多的。”陳陽有點慶幸自己能抓住機會轉變職業。
在過去的兩個月,陳陽的工作基本沒有受到太多影響,因為他主要負責公司海外營銷,只要一臺電腦一部手機就可以居家工作。
談到自己旅游專業的同學,陳陽說,他們大多數剛畢業就回老家考公務員或教師編制去了。另外一些同學雖然在旅游業內,但也并未從事導游行業,反而在旅游酒店就職。一方面,在酒店工作不用天天風吹日曬,其次要比做導游穩定很多。“做導游,沒有客源就沒有收入,酒店接待不了旅行團隊,還可以接一些散客。”
“跨境電商在去年是一個小爆發期,所以貿易公司的業務量還蠻多的。”陳陽有點慶幸自己能抓住機會轉變職業。
陳陽其實并沒有完全放棄旅游行業,他正嘗試兼職做一名“網紅導游”。跨境電商貿易公司的海外平臺營銷經歷,讓陳陽積累了一些運營經驗,他就在國內網絡平臺開設了自己的賬號,分享一些旅游干貨。“現在視頻內容還在調整,沒有特別驚艷、精致的內容,得到的關注就很少。”陳陽居家辦公的兩個月,就利用空余時間研究如何把內容做得更好,“曾經學過的東西不想丟,就給自己找點事做”。
“我已經三個月沒有發布新的內容了,可能是我太佛系了。”施馨兒的語調中帶著一絲調侃和無奈。
學審計的施馨兒畢業之前曾在多家公司實習,但一直沒有遇到她特別喜歡的工作。“當時其實沒有什么方向,我就想著更多地了解世界才能更好地作出選擇,于是就考了英文導游證,成為了一名導游。”
當英語導游后,施馨兒確實接觸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成長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他們會跟我一直聊天,說各種各樣的事情,我覺得很有意思”。
但因為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旅游業也遭受重創,施馨兒從2019年開始做導游,三年時間她接觸的旅游業務時有時無,忙的時候,一個月30天,每天都在見不同的人;空的時候,七八個月都沒有收入。
2021年初,施馨兒也有考慮過要不要轉行,去其他行業公司上班。“可是做自由職業人做久了,很難再愿意回到寫字樓坐辦公室。”
看到網上有很多上海旅游攻略,擁有導游和上海土著兩重身份的施馨兒覺得,有些旅游攻略并沒有講到點子上。“作為從業三年的導游,我比較了解游客的心理,理解游客的好奇點在哪里。”于是施馨兒開設運營自己的自媒體平臺,在普通人做攻略搞不清楚的地方花心思,做更切合游客心理的旅游攻略和景點講解。
剛開始,視頻發出后并沒有什么人關注。兩三個月之后,數據才慢慢變好。讓施馨兒最驚訝的是,她的一些同行或上海本地人看到之后,都會點贊收藏關注。2021年4月開始,找施馨兒做的游客慢慢增多。通過自媒體平臺與施馨兒聯系的游客一般規模都比較小,施馨兒可以和他們進行更深入的交流。“大家一天可能要聊8—10個小時,有的游客覺得聊不夠,晚上去吃夜宵還要接著聊。最后,很多人都和我成為了朋友。”
2021年,施馨兒曾經合作過的一位旅行社老板,在國外直播平臺開設了賬號,做線上旅游直播項目——導游在線直播講解景點。導游定期在線上平臺直播,慢慢積累到人氣之后,就會有客戶單獨預定導游,以線上會議的形式聽直播講解。
施馨兒抓住機會,做了大概十幾場線上會議景點講解。定制直播的國外客戶大多與上海的學校或公司有合作關系,他們想更深入地了解上海這個城市,以便之后做教學計劃或公司發展計劃。出場率最高的是上海城隍廟和外灘。“但是這個直播很不穩定,今年就沒有這個項目了。可能是平臺賺不到錢,還可能是上海的一些景區對外國人來說,不夠‘中國’。他們更愛看北京故宮、敦煌壁畫或者成都大熊貓。”
近兩年,施馨兒身邊也有很多旅游人在轉行。“我認識一些法語導游、西班牙語導游、德語導游,他們很多都去賣保險了。”施馨兒認為他們轉行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大家需要生存,需要交房租、還房貸車貸”。
“旅行社的整個狀態,不僅影響到傳統旅游的組團接待,它也影響會展服務和差旅服務,以及旅行社的人員流動。”擔任上海市徐匯區旅游促進會,旅行社分會秘書長的吳民,對旅游業有自己的洞察。
一些做國際差旅服務的旅游社,最近可以遠程幫客人訂國外的酒店或者機票,或者做一些國外的業務整合。但這種情況很少,整體來說95%左右的旅游業務都處于靜止狀態。
一些國內線上旅行社本來就會順帶經銷土特產,比如把臨安的筍、安徽的土雞蛋通過快遞發到客人手里。這種代購經銷一方面為旅游人提供零零碎碎的收入,維持眼前的生活開銷;另一方面則是為旅游人提供精神狀態的自救,一直什么都不做,人很容易就會頹廢。
疫情期間物流不太暢通時,他們就轉為了社區團購。可能賣一件貨品,只賺3塊錢5塊錢,但可以和顧客有直接溝通。在最困難的時候,能把服務細節做到位,就很好地保持了旅游行業的服務精神。這樣的互動是良好的選擇,可以為旅行社積蓄更多儲備力量。
“這三個月,其實我還挺忙的,一直在不斷磨合自己的理念,把文字方案落地實施。” 3月1日上海出現本土疫情,跨省旅游隨即被叫停。過去的三個月,吳民就職的上海仙樂旅行社整體處于靜止狀態,基本沒有業務。但吳民卻忙得停不下來。

隨著旅游形式越來越多樣,未來可能會有更新的旅行方式和旅行需求的出現。
一方面,吳民重新梳理了旅行社重點推薦的“一江一河游覽”“海派城市考古”“城市微旅行”等項目方案,重新整合導游資源,為城市微旅行選拔了一批城市文化講者。“從導游里面篩選一批有能力的城市微旅行講解員,爭取復工復產之后立馬就能上崗到任。”
另外一方面,吳民通過媒體給旅游景區做推送,幫助旅游景點轉化客源。同時在組建自己的個人工作室——資深茉莉。主要聯合行業里一些專家和資深人士,共同做一些目的地推薦或文化傳播,以帶動旅行社的業務轉型。“旅游就像珍珠上的紐帶,把那些閃光的景點串聯起來,文旅結合才能讓珠鏈熠熠生輝。”
對于疫情帶給旅游行業的沖擊,吳民認為這是創新開拓的好時機,“如果沒有疫情的熔斷機制,我不會著眼于深耕上海微旅行。可能本身比較好的業務領域就被我輕而易舉地放棄了”。吳民表示以前從沒有重視過的領域,認真開拓之后,可能會得到較好業績。
旅游是一個“必需品”——人們必定需要和自然、他人、自我進行交互和連接。通過旅游人的努力,不斷探索發掘新的旅行方式,是一種很酷的情懷。
“我們做全年計劃的時候,完全沒有想到會有這么一波影響,真的是始料未及。”游俠客上海站總經理李云子談起剛過去的兩個多月,帶著些許遺憾。
封控管理期間,游俠客上海站的旅游業務基本處于停滯狀態。6月1日開放之后,有一些顧客預定端午出游,在上海市內部分景點游玩。李云子介紹,因為一些景點還沒有恢復,無法接待游客;另一些地方雖說開放了但路障還沒有完全拆除,其他一些目的地則抱著觀望的態度擇期開放。“關了這么久,大家都非常渴望出門。但目前我們只能在上海市內走一走。”
在剛過去的兩個多月,游俠客其實也組織了一些線上活動,攝影、繪畫、讀書分享會等。“大家在家里面關這么長時間,需要一些心理上的調節。疫情期間沒有辦法出門,就用這些方式做些流量引入,增加游客瀏覽量。”李云子說。
同樣是做流量引入,稻草人旅行社則采用了直播的方式。稻草人旅行社創始人之一傅文賢介紹,在封控管理的兩個月稻草人旅行社一直在做旅游直播分享。特別是3月31日和6月1日在外灘直播街景,兩場直播分別卡著封控前的最后時間和開放后的第一時間,收獲了很大一批觀看流量。
對于轉行或做兼職的領隊導游,游俠客和稻草人旅行社的負責人給出了不同看法。
與傳統旅行社相比,主打主題旅游的游俠客,擁有自己的網站App和小程序,路線翻新速度很快,且擁有戶外徒步、親子研學、精致露營、房車越野等各種有意思的玩法。這得益于游俠客擁有一批年輕且特殊的團隊。
入職游俠客的員工以前不一定學旅游專業,但是一定是很會玩的人,比如背包客、騎行愛好者、旅行攝影師等。很多人在其他的行業也能做得非常優秀,并不怕離開旅游行業。為了留住員工,游俠客疫情期間仍給員工提供了比較穩定的收入, “主要是為了城市復蘇之后,能快速地運營產品”。
傅文賢則認為身兼多職的年輕人,可能是未來時代發展的趨勢方向。有工作的一些年輕人,他們可以兼職做導游;旅行社的領隊們,也會謀求一些副業。導游領隊們的副職非常多樣化:比如做職業資格證培訓、教學收納整理、賣土特產,賣咖啡、做民宿……“這個時代,斜杠青年可能是以后的主力。”
談及對未來旅游業的期待,兩位資深旅游人則聊了同一個話題——熱愛。
“我愿意為這個行業,投入更多的熱愛。”原本是背包客誤打誤撞開始做旅游的李云子,相信旅行可以給人帶來改變。未來的旅行一定會不停地發展,就比如這幾年很火的精致露營。未來可能會有更新的旅行方式和旅行需求的出現,而通過旅游人的努力,不斷探索發掘新的旅行方式,是一種很酷的情懷。
在校期間就創立稻草人戶外運動協會的傅文賢,在未來依然想帶著熱情和愿望,繼續堅持。“目前沒有其他行業比這個行業更讓我熱愛。”傅文賢堅持相信旅游是一個‘必需品’——人們必定需要和自然、他人、自我進行交互和連接。
旅游業是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產業。
近日, 上海市文旅局出臺新的“旅游振興12條”,綜合實施減稅降費、房租減免、穩崗補貼、社保緩交、金融支持、技能培訓補貼等一攬子幫扶措施。國內一些地區旅游政策也在逐步“松綁”,實施更加科學精準的跨省旅游“熔斷”機制。經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2022年端午節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7961.0萬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258.2億元。旅游業整體回暖。
不論是轉行還是堅守,兩者其實相輔相成。從一個行業轉到另一個行業,依然需要堅守打拼才能扎根站穩;堅守也并不意味著墨守成規,反而需要不斷創造翻新,才能立足出彩。
路途總會迎著風雨,也終會迎來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