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燕玲
教育部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指出,“完善集團化辦學機制,加大場地設施資源和優質課程教學資源的統籌力度,幫扶薄弱學校和農村學校提高辦學水平。”實施集團化辦學是推進學校辦學機制,促進教育優質均衡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背景介紹
為了實現強校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讓更多學生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我鎮從2020年開始組建了中堂鎮中心小學教育集團,以中堂鎮中心小學為龍頭學校,鎮內相對薄弱的蕉利小學及兩所辦學小學為成員學校
二、組建模式
中堂鎮中心小學跟蕉利小學是以緊密型的模式組建。緊密型的教育集團是由龍頭學校校長擔任法人代表,各成員學校經費獨立核算不變,學校管理統一、課程建設統一、教師研訓統一。其中,中堂鎮中心小學與蕉利小學從教育處、德育處到各學科教研組長等中層干部,都跟蕉利小學相應的部門對接,實行一體化管理。
三、辦學特色
(一)創新“項目式雙線”管理
為了更好地落實集團的辦學理念,提高管理效益,我們創新了“項目式雙線”管理模式,即兩所學校原有的中層管理架構基本不變,從教育處、德育處到各學科教研組長等中層干部,都跟蕉利小學相應的部門對接,指導他們落實集團各項制度。如各學科的課堂教學常規、備課制度、課程設計等,都由龍頭學校成立項目組來制定、修改和解讀。成員學校項目組根據本校實際情況討論修改后,遞給集團項目負責人,再由蕉利小學教導處落實執行,集團理事會共同監督和效果評估。
(二)建立深度融合式交流制度
為了能迅速促進集團內教師的深度融合,集團建立深度融合式教師交流制度。集團內每年不少于10%的比例進行輪崗交流,交流的教師中包括學校行政、級科組長、骨干教師、培養對象。
(三)開展階梯式培養工程
1.充分調研,成立研訓團隊。
學校聘請專家團隊進行深入調研,把握教育集團內師資現狀,制定師資發展目標,建立科學的一體化集團研訓制度。設立集團名師工作室,由學科主管行政或市級教學能手擔任工作室主持人,每個工作室聘請專家名師團隊擔任顧問。集團內內開展項目式培訓學習、跟崗培養、師徒結對、互聯網+教師專業發展等措施,使各學科各領域在集團層面形成骨干教師引領團隊。
2.合理定位,搭建成長梯隊。
集團根據教師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發展需要,進行針對性的培養。(1)“適應期”教師的成長。適應期的教師是指五年教齡以內的年輕教師,集團通過師徒結對活動和加強常規教學指導促進其提高業務水平,并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需要提供幫助。(2)“發展型” 教師的提升。“發展型”的教師,集團要指導他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多給他們“壓擔子”,經常讓他們參加教育教學交流活動、參加課堂教學大賽、名師跟崗學習等等,使他們成為具有教育教學的思考能力的“創造型”、“智慧型”的教師。(3)“引領型”教師的發展。一方面,集團提供教育專家,幫助他們向名師邁進;另一方面,也發揮“引領型”教師的幅射作用,指導青年教師成長,并對教學實踐的理論總結、推廣。
3.成長規劃,促進個性發展
學校根據教師成長需要,制定策略,合理配置資源,結隊成長,精準施訓,使不同層次、不同風格的教師得到適切的幫助,整體提高集團內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水平。
4.抱團研修,搭建交互平臺。
“抱團式”主題研修是指由若干個不同層次的教師組合成研修團隊,以特定的主題為線,進行合作研究活動,提升教育教學的理念,提高實踐能力。
(1)組建團隊。每個團隊由10—15人組成,由1名學科帶頭人擔任組長,2至3名教學能手擔任“小導師”。
(2)確定主題。學科研修團隊根據教育、教學中的難點、熱點問題和品牌培育的重點確定研究主題。
(3)專家引路。聘請名師、專家做主題團隊研修顧問,開展專題講座,評點實踐案例等。
(4)實踐建構。各個科每周一個下午不安排課程,進行主題案例式校本研修。通過“主題報告—案例展示—研磨分享—觀點對碰—實踐反思”的思路開展活動。
(5)成果提煉。在專家指導下,對研究的成果進行整合、提煉,形成團隊教學品牌。
5.資源共享,構建網絡學習共同體。
運用信息化平臺促進集團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各學科建立集團教學資源云空間,存放優質電子教案、課件、微課、習題庫等教學資源。推進集團內網絡備課組建設,同一學科、同一年級的教師組成備課組,進行線上備課管理、教學交流,構建網絡學習共同體。
(四)共創德育路徑,提高育人實效。
1.共研班級德育課程
集團合作,共同開發了形式多樣的班級主題活動,通過德育活動化、活動課程化,促進道德品質的形成,達成知行合一的目標。德育課程所括道德講堂、節日活動、公益活動、研學旅行、儀式活動。
2.共建家長特色課程。
教育集團組建家庭教育教研團隊,指導家庭教育活動。該團隊創新“可視化家長課堂”的學習形式,即教研組根據孩子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合作備課,分別組織主題分享活動。集團合作錄制了家庭教育小視頻24節,供家長線上學習,使后疫情期間的家長培訓正常開展。
(五)優化課程結構,構建特色課程體系
1.構建特色課程體系。
集團校落實國家課程,整合具有地域、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構建“正行”課程體系。興趣課程實行“一師一特色”的課程認領制,學生根據自已的興趣特長在課程超市中選擇自已喜歡的課程。
2.開發項目融合課程。
項目式融合課程是指將學科課程、校本課程、地方課程等按一定的文化主題進行整合,讓學生在活動中自主學習和跨界學習。如項目化多維閱讀課,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經歷問題構建、閱讀探究,最后以辯論、讀書交流會、戲劇表演、繪本創作、情境朗讀、主題演講等形式進行展示,體現了閱讀與實踐的統一,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探究與問題解決等高階思維的能力。
3.構建共享式師資。
集團內師資各有所長,如蕉利小學擁有飛盤、沙畫等特色課程,中心小學在書法類、科技類擁有較強的師資水平,智能機器人、科技模型、硬筆書法等課程在市內也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兩所學校互派教師開展拓展性課程,整合資源,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
通過實施緊密型的集團化辦學,有效地整合優質資源,促進了辦學水平的快速提升。集團化辦學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蕉利小學在集團化辦學前,市鎮骨干教師是空白,兩年以來,4名教師獲得了市教學能手稱號,教學質量提升到鎮的中上水平,學校的辦學特色鮮明,社會滿意度高達99%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