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阿乾靜坤,夏江文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院,四川 西昌 615000)
四川省是全國馬鈴薯第一生產大省[1],涼山州是四川省馬鈴薯的主產區,馬鈴薯產業對少數民族地區口糧保障及鞏固扶貧成果具有重要意義。近年隨著馬鈴薯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涼山州馬鈴薯產量不斷增加,如何在增產的同時提高種植戶種植效益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合理密植是馬鈴薯獲得高產的重要途徑,在一定范圍內,產量隨密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商品薯率會有所降低。通過改變株行距來改變植株在田間的空間分布,進而影響馬鈴薯對土壤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及利用,最終影響馬鈴薯的生長和產量[2]。為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本試驗采用“麗薯6號”原原種(單薯重量≥30g)為供試材料,進行6種不同播種密度的田間試驗,在管理措施一致的情況下,研究不同種植密度對“麗薯6號”農藝性狀和產量的影響,以期為農戶推薦一種最適合的種植密度。
以馬鈴薯新品種“麗薯6號”脫毒原原種為供試材料,“麗薯6號”審定編號為滇審馬鈴薯2008002號,品種來源于麗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1997年麗江市農科所從國際馬鈴薯中心提供的馬鈴薯雜交實生種子A10-39×NS40-37組合中選育而成。 抗性鑒定結果,高抗馬鈴薯晚疫病,抗馬鈴薯Y病毒病。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省區域試驗,2008年通過云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3]。該品種屬鮮食型中晚屬品種,生育期從出苗到成熟110d左右,植株直立,花冠白色,天然結實性弱,葡匐莖短,結薯集中,炒食口感好。經過涼山州西昌農業科學研究所多年引種試驗,該品種有高產、抗病、結薯集中、薯塊光滑、商品薯率高、休眠期長、耐貯性好等優良特性。
2020年在涼山州普格縣五道箐鎮采洛洛博村某承包土地上進行,海拔2000m,土質為黃棕壤,試驗地肥力中等,前茬為玉米,無灌溉條件,播種前拖拉機旋耕整地耙平。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采用高廂雙行壟作,1m開廂,廂面寬67cm,廂溝寬33cm,行距33cm,穴距根據密度處理不同而不同,每處理種3壟為1個小區,小區面積15m2(3m×5m),設3次重復,共18個小區。重復間及四周溝寬0.6m,四周設保護行。設6種不同密度處理:處理A:75000株/hm2(每小區114株)。處理B:82500株/hm2(每小區123株)。處理C:90000株/hm2(每小區135株)。處理D:97500株/hm2(每小區147株)。處理E:105000株/hm2(每小區159株)。處理F:112500株/hm2(每小區171株)。
3月5日開廂整薯播種,復合肥和有機肥均為基肥,復合肥使用量均為1050kg/hm2(“撒可富”復合肥N:P2O5:K2O=16%:6%:18%,總養分含量≥40%),有機肥用量為7500kg/hm2(“綠盛牌”有機肥,有機質≥50%,總養分含量≥4%),地下害蟲殺蟲劑“撒撒”用量為45kg/hm2,播種后覆土起壟。4月10日噴芽前除草劑“乙草胺”675mL/hm2,4月24日出苗,5月8日進行第1次中耕小培土并追施尿素112.5kg/hm2,5月22日進行第2次中耕除草大培土。6月15日噴馬鈴薯晚疫病保護劑“精甲霜靈錳鋅”,6月25日噴馬鈴薯晚疫病治療劑“精鉀霜靈.霜脲氰”,7月5日噴馬鈴薯晚疫病治療劑“增威贏倍”。
齊苗后測定小區出苗率,出苗率(%)=出苗株數/播種株數×100%。盛花期測定株高,使用直尺測定株高。收獲期每小區取10株測定單株塊莖重和單株結薯數進行考種分析,小區全田收獲測定鮮薯產量。
采用DPS14.50軟件及Excel 2007分析試驗數據。
通過表1可知,不同種植密度處理的物候期均一致,不同種植密度對馬鈴薯的物候期沒有影響。

表1 不同種植密度處理的物候期
從表2可以看出,采用不同密度處理,“麗薯6號”出苗率在96.14%~97.12%,B處理較D處理差異顯著,C處理較D處理差異顯著,其余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不同密度處理株高在64.98~66.24cm,E處理較A處理差異顯著,F處理較A處理差異顯著,其余處理間差異不顯著。表明在本試驗條件下不同密度對出苗率和株高的影響較小。單株塊莖重以C處理最高為0.51kg,A處理最低為0.42kg,兩處理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D處理單株塊莖重0.46kg與A處理單株塊莖重0.42kg差異達極顯著水平。B、E、F處理間差異不明顯。單株接薯數以C處理最高為5.43個,A處理最低為3.5個,C處理與各處理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B處理與D處理間差異不顯著,B處理與E處理、A處理間差異顯著。D處理與E處理、A處理間差異顯著。由上述可以看出單株塊莖重C處理最高為0.51kg,單株結薯數C處理最多為5.43個。

表2 不同密度處理對麗薯6號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采用不同密度處理,以C處理馬鈴薯產量最高為33022.20kg/hm2,A處理產量最低為27833.33kg/hm2。C處理較E、F、A、B處理增產達極顯著水平,C處理比E、F、A、B增產分別為7.80%、8.51%、18.86%、17.15%,C處理較D處理增產4.83%,達顯著水平,未達極顯著水平。D處理較A、B處理增產達極顯著水平,D處理較A、B處理增產分別為13.17%、11.75%,D處理較E、F處理增產達顯著水平,未達極顯著水平,D處理較E、F處理分別增產2.83%、3.51%。E處理較A、B處理增產達極顯著水平,E處理較A、B處理增產分別為10.07%、8.67%。F處理較A、B處理增產達極顯著水平,F處理較A、B處理增產分別為9.33%、7.95%。E、F處理間增產未達顯著水平,E處理較F處理增產0.67%。

表3 不同密度處理對麗薯6號產量的影響
薯類研究人員對“麗薯6號”種植密度進行大量研究。其中,張艷軍等[4]報道,在云南省玉溪市冬馬鈴薯“麗薯6號”種植密度在105000~120000塘/hm2,田間生長綜合性狀較好,產量較高。李俊龍等[5]報道,在云南省德宏州冬馬鈴薯“麗薯6號”種植密度在45000~75000株/hm2時,隨著密度的增加,產量隨之增加,種植密度在67500~75000株/hm2時產量最佳。本試驗中采用“麗薯6號”的種薯級別與上述報道有所不同,結果也有差異。本試驗采用“麗薯6號”原原種(單薯重量≥30g)在75000~112500株/hm2的密度范圍內,采用不同密度處理,“麗薯6號”出苗率在96.14%~97.12%,株高在64.98~66.24cm,處理間差異未達極顯著,表明在試驗條件下不同密度對出苗率和株高的影響較小。在75000~90000株/hm2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產量隨著增加,當密度達到90000株/hm2產量達到最高,在90000~112500株/hm2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產量反而降低。在75000~90000株/hm2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單株結薯數及單株塊莖重隨著增加,當密度達到90000株/hm2單株結薯數達到最高5.43株/個,單株塊莖重達到最重0.51kg/株,當密度繼續增加時單株結薯數及單株塊莖重量不但未增加反而有所降低。綜合考慮“麗薯6號”原原種繁種在本區域及相似生態區域推薦的種植密度為90000株/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