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欣
中國人民解放軍北部戰區總醫院肝膽外科,遼寧沈陽 110016
根治性手術是目前國內外所公認的治療膽囊癌最有效手段,然而因該病早期具有極強的隱匿性,導致絕大部分一經確診便已是中晚期,喪失了手術根治的最佳時機,預后普遍不良。因此,如何有效早期診斷膽囊癌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MiRNA是近年來所發現的一類長度在21~25 個核苷酸的小分子RNA,可通過調控靶基因的表達,參與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1-3]。且有研究報道證實[4-6],miRNA-187 在乳腺癌以及宮頸癌等腫瘤細胞中存在異常表達;miRNA-143 在胃癌以及膀胱癌中存在異常低表達。然而,關于上述兩種miRNA 在膽囊癌中的表達研究并不多見[7-8]。鑒于此,本文通過研究血清miRNA-187、miRNA-143 和膽囊癌病理特征的關系及二者診斷膽囊癌的價值并予以分析,以期為膽囊癌的診斷提供參考依據。
選取2013年9月至2021年3月北部戰區總醫院收治的92 例膽囊癌患者為膽囊癌組,另取同期收治的80 例膽囊良性疾病患者作為膽囊良性疾病組,再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80 例作為健康對照組。膽囊癌組中,男32 例,女60 例;年齡34~79 歲,平均(62.62±10.34)歲;TNM 分期:Ⅰ~Ⅱ期31 例,Ⅲ~Ⅳ期61 例;分化程度:低分化23 例,中高分化69 例;淋巴結轉移41 例,無淋巴結轉移51 例。膽囊良性疾病組中,男28 例,女52 例;年齡32~79 歲,平均(62.71±10.31)歲;疾病類型:膽結石32 例,膽囊腺肌癥11例,膽囊炎30 例,膽囊穿孔7 例。健康對照組中,男27例,女53 例;年齡31~82 歲,平均(62.66±10.25)歲。三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有入組人員均經手術病理檢查確診;②均為成年人;③入組前均未接受任何抗腫瘤治療;④臨床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②心、肝、肺等臟器發生嚴重病變者;③伴有嚴重感染性疾病或(和)全身免疫系統疾病者。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1 標本獲取 分別獲取所有人員的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于室溫條件下靜置0.5 h,取上清液進行離心處理,轉速820 r/min,半徑12 cm,離心10 min。獲取上層血清置于離心管內,于常溫條件下實施16 000 r/min 離心,離心半徑8 cm,離心10 min,取上層血清保存至-80℃冰箱中待檢。
1.2.2 血清miRNA-187及miRNA-143 水平檢測檢測方式為實時定量PCR,首先按照微RNANeasy 提取試劑盒說明書完成微RNA 的提取,借助紫外分光度將吸光度比值處于1.8~2.0 的標本用作上述血清學指標的檢測。遵循微RNA 反轉錄試劑盒說明書逆轉錄獲取cDNA。按照GenBank 中的miRNA-187、miRNA-143 以及U6 序列號,采用Premier Primer 5.0 軟件完成引物的設計,由蘇州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引物合成。其中miRNA-187 引物序列如下:正向引物5′-TCGTGTCTTGTGTTGCAGC-3′,反向引物:5′-GTCAGGGTCCGAGGT-3′。miRNA-143 引物序列如下: 正向引物5′-ATGCCCTTTCATCATTGC-3′,反向引物:5′-GAGCTACAGTGCTTC-3′。U6 引物序列如下:正向引物5′-CTCGCTTCGGCAGCACA-3′,反向引物:5′-AACGCTTCGAATTTGCGT-3′。實時定量PCR 總反應體系25 μl,涵蓋上下游引物各1.0 μl,cDNA 0.8 μl,RNaseH2O 為12.2 μl,SYBRPPrimix Ex TaqTM10 ml。反應條件如下:預變性95℃10 min,變性95℃5 s,退火60℃60 s,延伸55℃60 s,共40 個循環。以2-△△Ct表示相對表達量。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繪制ROC 曲線分析血清miRNA-187及miRNA-143 水平診斷膽囊癌的效能。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膽囊癌組血清miRNA-187 高于膽囊良性疾病組及健康對照組,而miRNA-143 低于膽囊良性疾病組及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膽囊良性疾病組血清miRNA-187 高于健康對照組,而miRNA-143 低于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三組血清miRNA-187及miRNA-143 水平的比較(±s)

表1 三組血清miRNA-187及miRNA-143 水平的比較(±s)
注 與膽囊良性疾病組比較,aP<0.05;與健康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例數miRNA-187miRNA-143膽囊癌組膽囊良性疾病組健康對照組F 值P 值92 80 80 6.61±1.32ab 3.20±1.01b 1.02±0.31a 42.593<0.001 0.48±0.13ab 1.33±0.32b 2.25±0.47a 56.739<0.001
TNM 分期為Ⅲ~Ⅳ期、低分化及淋巴結轉移膽囊癌患者的血清miRNA-187 表達水平均高于TNM 分期為Ⅰ~Ⅱ期、中高分化及無淋巴結轉移膽囊癌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不同臨床特征膽囊癌患者血清miRNA-187 水平的表達情況(±s)

表2 不同臨床特征膽囊癌患者血清miRNA-187 水平的表達情況(±s)
臨床特征例數miRNA-187t 值P 值性別0.419 0.676男女32 60 6.69±1.36 6.57±1.28年齡(歲)<60≥60 TNM 分期Ⅰ~Ⅱ期Ⅲ~Ⅳ期分化程度低分化中高分化淋巴結轉移0.930 0.355 39 53 6.46±1.26 6.72±1.37 6.643<0.001 31 61 5.30±1.18 7.26±1.41 5.608<0.001 23 69 7.87±1.45 6.19±1.17 7.454<0.001有無41 51 7.74±1.37 5.70±1.25
TNM 分期為Ⅲ~Ⅳ期、低分化及淋巴結轉移膽囊癌患者的血清miRNA-143 表達水平均低于TNM 分期為Ⅰ~Ⅱ期、中高分化及無淋巴結轉移膽囊癌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不同臨床特征膽囊癌患者血清miRNA-143 水平的表達情況(±s)

表3 不同臨床特征膽囊癌患者血清miRNA-143 水平的表達情況(±s)
臨床特征例數miRNA-143t 值P 值性別1.109 0.270男女32 60 0.50±0.13 0.47±0.12年齡(歲)<60≥60 TNM 分期Ⅰ~Ⅱ期Ⅲ~Ⅳ期分化程度低分化中高分化淋巴結轉移0.829 0.409 39 53 0.49±0.12 0.47±0.11 10.931<0.001 31 61 0.70±0.20 0.37±0.09 7.879<0.001 23 69 0.30±0.07 0.54±0.14 8.632<0.001有無41 51 0.33±0.12 0.59±0.16
分析ROC 曲線發現,血清miRNA-187 聯合miR-NA-143 診斷膽囊癌的AUC、靈敏度、特異度及約登指數均高于上述兩項指標單獨診斷(表4、圖1)。

表4 血清miRNA-187及miRNA-143 診斷膽囊癌效能的ROC 曲線分析

圖1 血清miRNA-187及miRNA-143 診斷膽囊癌效能的ROC 曲線
MiRNA-187 以及miRNA-143 均是miRNA 家族重要成員之一,是近年來所發現的兩種新型miRNA,且和多種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以及侵襲密切相關,甚至具有成為多種惡性腫瘤預后評估的潛在標志物[9-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膽囊癌組血清miRNA-187 水平高于膽囊良性疾病組,而miRNA-143 水平低于膽囊良性疾病組(P<0.05)。這在徐順林等[12]的研究報道中得以佐證,提示了血清miRNA-187 在膽囊癌中異常高表達,而miRNA-143 異常低表達,兩者均可能在膽囊癌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考慮原因,miRNA-187 的過表達可促進多種促癌基因的過度表達以及抑制抑癌基因的表達,進一步促進了腫瘤細胞的增值、轉移以及侵襲。miRNA-143 可發揮調節增殖、凋亡相關蛋白的作用,從而起到抑制腫瘤增殖、分化的作用,在膽囊癌中扮演著抑癌基因的角色。此外,血清miRNA-187 聯合miRNA-143 診斷膽囊癌的AUC、靈敏度、特異度以及約登指數均高于上述兩項指標單獨診斷。這提示了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可能通過聯合檢測上述兩項血清學指標水平,繼而達到早期輔助診斷膽囊癌的目的。究其原因,聯合檢測具有一定的協同作用,從抑癌基因以及促癌基因兩個方面為膽囊癌的診斷提供參考依據。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清miRNA-187 與miRNA-143 的表達和膽囊癌患者TNM 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結轉移密切相關,可能即隨著miRNA-187 水平的升高以及miRNA-143 水平的降低,膽囊癌患者TNM 分期越晚,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結轉移風險越大。這在既往相關研究報道中均得到類似發現[13]:結腸癌轉染miRNA-187之后,其增殖活性顯著升高,且遷移能力顯著增強,凋亡細胞的比例存在一定程度的降低。miRNA-143 主要定位于染色體5q32 位點,于惡性腫瘤的增殖、遷移以及藥物抵抗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另有研究報道顯示,膽囊癌在轉染miRNA-143 之后,膽囊癌細胞的增殖以及遷移能力均得到顯著的抑制,而在轉染miRNA-143 抑制劑之后,膽囊癌的細胞增殖活性增強,遷移能力亦顯著提高,證實了miRNA-143 和膽囊癌的增殖、遷移關系密切[14-15]。
綜上所述,膽囊癌患者血清miRNA-187 存在異常高表達,而miRNA-143 存在異常低表達,聯合檢測可能有助于膽囊癌的臨床診斷以及病情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