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以刻畫人物心理見長,其本人也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本文從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出發,分析書信體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女主角悲劇的愛情。從少女懵懂,怦然心動;成熟蛻變,為愛千尋;迫于生活,委身他人;病魔無情,死前絕唱這幾個階段分析無意識控制下女主角內心的糾葛,以及對她行為造成的影響。
【關鍵詞】 心理;無意識;愛情悲劇
【中圖分類號】I1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0-002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0.006
一、前言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西方人們的主要情趣開始向內轉、轉向孤獨的主觀世界。這種“精神氣候”以及歐洲文壇心理小說的藝術傳統,影響并孕育了斯蒂芬·茨威格的美學追求與藝術觀點:“從心理的角度再現人物及其生活的遭遇”。這種志趣造就了茨威格創作的首要特征——精細微妙的心理描寫(朱祖林 1992:1)。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Sweig)(1881-1942)是奧地利著名的小說家、傳記作家、詩人、戲劇家及散文家(張曉青 2007:1)。他的代表作有《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個小時》《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等。其中,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部作品改編的同名電影在中國廣為流傳,同時,也讓茨威格走入了國人的視野。這部作品講述了一位癡情女子不求報償的、痛苦又動人的愛情故事。(孫巖梅 1995:29)在她十三歲時,這份純潔的愛情就悄悄發芽,此后便一發不可收拾。女人的經歷令人嗟嘆,但她對作家的愛自始至終未曾改變。
要深入分析茨威格的作品,就不得不提及同為猶太人的偉大心理學家——西格蒙·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弗洛伊德以其關于人類心理結構的理論,深入地探索人類精神活動中的“無意識領域”。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無意識是一種本能——主要是性本能——沖動。(楊榮 2003:1)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意識與無意識是相對立的。之所以選擇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是因為茨威格本人曾經對弗洛伊德的人品和學說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其思想和創作也深受弗洛伊德的影響。(楊榮 2002)本文將運用無意識理論分析茨威格筆下這個陌生女人的心靈激情,探尋這一愛情悲劇中無意識對女主人公心理和行為的影響。
二、四個階段
(一)少女懵懂,怦然心動
開篇由兩個場景組成,一邊是作家R舒服地躺在靠背椅上,邊抽著雪茄邊讀信。而另一邊,一個女人守著她剛剛死去的孩子,而她身染重病也即將辭世,寫下了這封沒有署名的絕世長信。這兩個場景向讀者交代了明處的見信人和暗處的寄信人,可二者的狀態極其懸殊。然而事實是,男人拿到了這封信,意味著這個“我”已經香消玉殞。這是女人在開始介紹自己的一生時說的第一句話:
“在這以前,我的生活只是陰慘慘、亂糟糟的一團,我再也不會想起它來,它像一個地窖,堆滿了塵封霉濕的人和物,上面還結著蛛網,對于這些,我的心早已非常淡漠。”(p.298)
年幼喪父,生活寒酸,這對女主角的人格塑造,以及她潛意識里做出選擇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女主人公在這種非常閉塞陰暗的環境下長大,長期處于一種壓抑的狀態下,不免會對光明的世界產生向往。作家R對于女主人公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在這種強烈的吸引之下,在無意識的牽引之下,女主人公開始通過各種途徑觀察作家的生活。這種信念強大到支撐她去抗拒生命中所有的苦難,從始至終為男人考慮,這樣一種孤高凄美的感情,大抵可以概括為一種“偏執”。
這種偏執,無疑給了一個少女奮斗的動力,讓她的整個生活都變了樣。“我原來在學校里學習一直平平常常,不好不壞,現在突然一躍而成為全班第一。”此外,少女“如饑似渴地讀了好些書”,因為她知道作家喜歡看書。除了這些,還有許多“滑稽可笑的荒唐行徑,孩子氣的蠢事”。女孩本身的行為是非常矛盾的,撿煙頭,親吻門把手這些行為折射出了一種內心的卑微,甚至于讓大家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她努力改變自身的行為又是閃閃發光的,在作家面前她會下意識地遮住身上的補丁,盡管作家的目光不會在她身上停留一秒,可她只是想在自己心愛的人面前留下最好的一面。
正是因為有了無意識的牽引,女主角跟隨內心的沖動,每一次都突破自我小小的空間,在對方毫不知情甚至于毫不在意的情況下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她以一種卑微又虔誠的方式將小小的自己融了進去。雖然她得到的回應少得可憐,但是一次次的勇敢出擊不但沒有減弱或泯滅這份感情,反而讓它燃燒得更加熾熱,更加執著。
(二)成熟蛻變,為愛千尋
從一個十三歲的少女到成年后獨自遠離“家庭”,這段經歷在小說中所占據的篇幅并不長,因為遠離作家的日子對于女主角來說是沒有任何值得記憶和保存的地方的,那段時光也是最煎熬痛苦的。因為母親的改嫁,她必須搬離現在居住的公寓。在臨走前的最后一晚上:
“我突然果斷地感覺到,不在你的身邊,我就沒法活下去……可是突然……一種內在的力量像磁鐵,我手腳僵硬地、四肢哆嗦地吸到你的門前……我當時如何站在門外寒氣徹骨的走廊里,嚇得渾身僵直,可是又被一股難以捉摸的力量所驅使,移步向前。”(p.309)
大家都會有這種經歷,腦子里還沒想清楚,身體卻先一步做出了反應。這種反應是最誠實的,體現了人們心中最渴望的東西。可現實是殘酷的,她親眼看見了作家帶著年輕女子回房間,這對女主角的刺激非常大,因為她對作家的感情已經不再是純潔無邪的狂熱之情了。后來,有許多的年輕人愛慕女主角,但她毫不關心,她將和作家有關的點點滴滴都化為了成百上千次的夢境。CEFFAA79-01E1-4DFC-B361-968BD0CCBBD1
在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中,人的欲望,由于社會道德準則不符而被壓抑到無意識中,于是在睡眠中,當檢查作用放松時,便以各種偽裝的形象偷偷潛入意識層次中,于是就成了夢。換句話說,人們的欲望在現實中得不到滿足,便采取一種迂回曲折的方式表現在睡眠中(付秋會 2011: 29)。所以,女主角的夢一方面是對美好經歷的反復播放、咀嚼,另一方面則是對自己壓制已久的感情和愿望的滿足。
等到經濟獨立離開“家”后,小女孩也蛻變成了一位美麗的女子,這時有些東西也在悄然發生改變。她帶著覺悟重回故地,找了一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工作,天天跑到作家的樓下等他。然而,等來的卻是令人心碎的一幕——作家和別的年輕漂亮的陌生女子同進同出,舉止曖昧。這個場面使得她對自己的同性產生了“敵視”。這種愛而不得的感覺令人痛苦,都說愛是自私的,可在女主角身上,這似乎形成了一種矛盾,一種沖突。一方面,她不想讓任何人發現她心中的秘密。那些在激情的沖動下發生的種種,她直到臨死前都埋在心里,只因不想給生性浪蕩不喜負擔的作家壓力,從而在他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這種矛盾就好像在女主角默默無聞的卑微外表下其實隱藏著一顆孤高又偏執的心。
女主角畢生的希望就是作家能夠認出她就是從前對門的小女孩,可惜天意弄人,“重逢”只是女主角的一廂情愿,對方根本從未在乎她,也從未認識她。但是他們的關系并非毫無進展,前面提到,女主角只愿委身于他一人。在機緣巧合之下,兩個人共度了三個良宵。跟作家相處的每一秒對她來說都是甜蜜的煎熬,她內心渴望與作家相認,但又偏執地等待著、希冀著對方能邁出這一步。
(三)迫于生活,委身他人
雖然作家始終認不出女主角就是當年的那個小女孩,并且在那以后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但那三個春宵留給女主角的不僅僅是甜蜜而苦痛的記憶,還有她下半生新的希望——一個孩子。這讓她看到了新的希望。但未婚媽媽獨自撫養孩子是要經歷千般磨難的。因為沒有錢,她只好到產科醫院去生孩子。在那里,她體會到了貧窮的可怕。不允許自己和那個人的孩子被底層社會所玷污,她終究踏上了另一條路,一條違背自己初心和諾言的路——委身于人。為了孩子,為了他能接受上等教育,進入上流社會,像作家一樣過著意氣風發、無憂無慮的生活,她做了有錢人的情婦。她迷人的外表令人神魂顛倒,除了作家,每個和她有過繾綣的男士無一不希望能再續前緣。但即便生活已不再是困擾她的問題,她仍然選擇繼續流連于不同的男子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舒適安逸的生活,為的只是隨時保持自由身。在她的潛意識里,昔日的夢還沒有破滅。她希冀著作家會想起她來,這樣她就能隨時應召而去。
終于,再次重逢的機會還是來了。在十年后的一天,他們在歌舞廳里相會了。在作家熾熱的目光下,又是在無意識的牽引下,女主角無法自控地跟著作家逃出了歌舞廳。故事重演,又是銷魂繾綣的一夜。女主角為了讓作家能夠認出自己,甚至說起自己的舊事——“我過去愛過一個人,他也老是出門旅行。”然而這句話就像小石子投進了汪洋大海里,根本激不起一點波瀾。作家像對付妓女一樣,將鈔票塞進女主角的手筒中!作為孩子的親生母親,她竟然還要收到這樣的侮辱!就算一個人的內心再強大,也經受不了一次又一次的打擊。這一夜讓女主角付出了沖動的代價,因為她的行為背叛了自己的男友。這種過猶不及的愛已經徹底令女主角迷失,飛蛾撲火一般,最終被傷害得體無完膚。她的愛情終究只是她自己一個人的獨角戲。
(四)病魔無情,死前絕唱
“我的兒子昨天死了——”,這句話反復出現在小說的段落開頭,可以說貫穿了整個小說,也就是女主角為愛而活的一生。這個孩子對女主角來說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她和作家愛情——其實是她單方面的——有了一個結果。至少她的手里不是空無一物,以后的人生不會盡是遺憾和悔恨。當然,這是在孩子還活著的時候。她精心培養他,照顧他,看著他越來越像那個人,那個愛而不得的人。
可是在開篇,大家就已經得知,孩子不在了,無情的病魔奪去了他的生命。“為了這條幼小嬌弱的生命,我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哪怕是孤軍奮戰,三天三夜中,一秒都不曾合眼,死神還是把孩子奪走了。被死神奪去的,是她的骨肉,她的心血,是她一生卑微的愛情中最珍貴的饋贈。可是命運無常,這個孩子的死去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一邊是女主角守著尸骨未寒的孩子,自己的身體也在遭受的病痛的折磨,另一邊則是作家在尋歡作樂,對深愛自己的這個女人所遭遇的一切一無所知。“我只有你,你從來也沒有認識過我,而我卻始終愛著你。”這樣的矛盾沖突自始至終貫穿著整篇小說。在油燈枯盡之際,女主角終于下定決心將一生的愛戀都傾訴出來。因為她失去了這個世界上和他的最后一絲聯系,萬念俱灰的女主角無法再堅守自己的“原則”,她明白自己或許也將走向生命的終結。所以她才選擇留下這一封如泣如訴的哀怨情書,向自己愛慕和追隨了終身的男人,那個對自己遭遇一無所知的男人,傾訴所有一切。與他有關,卻又無關,只是為了讓他明白自己的人生完完整整都是屬于他的。女主角不奢求作家的愛,也不奢求他們兩之間能有結果。女主角在覺醒了自己作為女性的一面時就已經懷抱著這樣的覺悟。可此時此刻,孩子已經沒有了溫度的身體就躺在她面前,積郁的情感在她的身體里已經滿了,再也裝不下了,于是只能崩潰決堤。
單方向的愛情是得不到回應的,女主角永遠沉浸在單戀的痛苦之中,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這份暗戀伴隨著她走到了生命盡頭,她寫給作家的這封信是她一生唯一一次留下印記的情感宣泄,也是她一生暗戀的最后終結與歸宿。在她深沉的愛面前,作家也被觸動了。起先,他的心頭只是泛起了一些模糊不清、若隱若現的回憶。女主角終是沒能以一個具體的形象留存于她深愛的人心間。可當作家看見在他的面前,書桌上那只藍色花瓶,第一次在他生日的這一天是空的,沒有插花。這一瞬間,喚起了作家內心深處的情感,藍色花瓶里的鮮花代替了女主角,陪伴在作家的身邊。
作家已經習慣了每年生日都會受到鮮花,這個行為已經潛移默化地植根在他的心中,但他卻從未在意。直到有一天,常規被打破,深藏在潛意識里的東西才終于沖破封印。他依稀記起卻又記不清的那個人,其實就藏在他的潛意識中。女主角萬念俱灰地死去了,她在信紙上傾訴的一生卻充滿了激情。她窮盡一生去追求遙不可及的愛情,飽受寂寞,卑微卻又固執。她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一生,那炙熱瘋狂無怨無悔的愛戀,帶著無與倫比的激情,震撼人心。
三、結語
茨威格的這部作品雖在描繪一個陌生女人可歌可泣的一生,字里行間細細琢磨,其實還能體味到一些作品之外的東西。茨威格從小在維也納文化氛圍的熏陶中長大,對藝術和文學充滿熱情,把自由視為自己一生的追求。但是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自由,這一點在小說中也能體現。女主角想為了作家永遠保持自由之身,但是為了生活卻還是不得不委身于人。雖然她對作家的愛是自由奔放的,是不受任何世俗影響的,接踵而來的災難還是壓垮了她。茨威格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他深知戰爭的可怕,自由變成了一種奢侈。所以他才會將理想付諸自己的作品中。可以說,茨威格對自由的向往潛移默化地轉移到了女主角的身上。而他自己,也像這個陌生女人一樣,早早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張曉青.斯·茨威格在中國(1949年-2005年)[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
[2]朱祖林.斯蒂芬·茨威格筆下的心靈激情[J].外國文學研究,1992,(01):12-16.
[3]楊榮.斯·茨威格與弗洛伊德——兼論弗洛伊德及其學說的意義[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5):27-30.
[4]孫巖梅.茨威格與他筆下的女性形象[J].周口師專學報,1995,(S3):29-31.
[5]付秋會.孤獨的單戀者——《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女性形象分析[J].文學界(理論版),2011,(03):29-30.
[6]斯蒂芬·茨威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M].張書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陶丹敏,女,江蘇金壇人,南京工業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CEFFAA79-01E1-4DFC-B361-968BD0CCBB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