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婉潔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一個優良的水稻品種,可以造福千家萬戶?!敝袊茖W院院士、植物遺傳育種學家謝華安和他的團隊歷經成千上萬次的篩選和試驗,選育出了中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雜交水稻品種,改變了當時我國局限于引用國外品種作為雜交水稻恢復系的局面,讓無數中國人端牢了自己的飯碗。
如今,81歲的謝華安步伐矯健,奔走在田間地頭,數十年如一日地守望著那一畝畝稻田……
謝華安出生于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適中鎮。在他的童年記憶里,挨餓的滋味揮之不去。當時,全國水稻平均畝產僅125公斤。
1972年,謝華安進入三明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工作。當時全國正掀起雜交水稻協作攻關浪潮。作為三明南繁領導小組組長,他帶隊前往海南三亞,在那里開啟了長達數十年的雜交水稻育種研究生涯。
稻瘟病是稻作生產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減產,嚴重時甚至顆粒無收。因為稻瘟病的暴發,雜交水稻曾面臨著是否要繼續發展的問題。
中國第一代雜交水稻恢復系主要從國外引進,稻瘟病抗性較弱?!安豢沟疚敛〉碾s交水稻,今后是沒有前途的?!敝x華安下定決心解決這個問題。
“從1976年開始就和團隊開始了成百上千次的篩選和試驗。先是選擇‘IR30’和‘圭630’搭配作為親本進行雜交,再把它們的后代種在稻瘟病最重的5個地方進行篩選,逐漸淘汰不抗病的單株,才在最后選到了有強恢復力抗稻瘟病的‘明恢63’。”
“汕優63”作為第一個全國優質雜交水稻品種,具有“適應范圍廣、豐產性高、品質優良、抗稻瘟病”四大優點。該品種自1986年開始連續16年種植面積居全國首位。“汕優63”還推廣到東南亞國家并進行大面積種植,被當地農民譽為“東方神稻”。
“汕優63”選育的成功,謝華安認為有四方面經驗:第一,設定明確目標,選育的雜交水稻品種首先要抗稻瘟病,這是符合生產實際需求的;第二,豐產性的選擇,大粒水稻的性狀加上優良的株葉形態,這是創造好的產量的基礎;第三,不同學科之間互相滲透、互相促進,這是選育優良品種的支撐;第四,科研團隊吃苦耐勞、不畏困難和挑戰的科研精神,這是反復試驗并選出穩定性狀的關鍵。
種業安全,首先要提高育種水平。
“只有提高育種水平,才能提高產量,才能夠提高質量,才能夠提高效益。同時,我們要向功能農業發展。功能農業要求產品類型不僅要豐富,還要質量好、口味好,而且還要保證安全、綠色。比如針對糖尿病人和腎臟病人,它就要有特殊的品種?!敝x華安說。

謝華安
提高育種水平,必須要有優良的種質?!拔覀冞€要不斷去創新種質,要不斷地發掘有利的基因。要把經過千萬年進化下來的野生稻、農家品種的有利基因給發掘出來,用于育種。同時,一個品種做了三五年后抗性會逐漸減弱,要不斷改進水稻育種技術,探索和發現新的優良的抗性基因,并以開展多學科深度融合的方式,打造適應性強、能規避風險的新品種?!?/p>
為此,謝華安提出了“四性綜合育種”?!凹纫胸S產性,又要有優質性、抗性,還要有廣適應性。不僅要把豐產性、優質性、抗性和廣適應性水平提高,而且還要綜合在一個品種上,從源頭上保障糧食安全。難就難在綜合在一個品種上,這是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
對于后輩科研團隊的培養,謝華安認為要以培養戰略型、實干型的科學人才為方向,不單單是水稻育種,更要致力于栽培、植保、土壤肥料、農業機械等新技術研究,只有改善農業的生產條件,才能逐步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謝華安認為,合格的農業科研人員,應該加強生產和實踐更緊密結合,在實踐經驗豐富的基礎上制定科研創新路線。
“我們要鼓勵年輕人,吃得了苦,下得了田。風吹雨打太陽曬確實艱苦,唯有吃苦耐勞,才能培養年輕科研人員的創新精神?!敝x華安說。
“因為我們國家人口基數大,只有在保證產量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提高品質和抗性?!备=ㄊ∞r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所長張建福說。
1996年,剛剛大學畢業的張建福加入到謝華安團隊,投入到雜交水稻的育種研究中?!袄蠋熎綍r工作很忙,但只要有時間便會到田間地頭去,幫助和指導我們進行水稻研究?!睆埥ǜUf,“謝老師今年已經81歲了,對科研有著一如既往的熱情和自信?!?/p>
繼“汕優63”后,謝華安領銜的福建水稻育種團隊,在超級稻育種、航天誘變育種、優質稻育種、抗稻瘟病不育系選育、兩系稻育種、超級再生稻育種和栽培等方面,屢創佳績。通過基因組編輯技術,研制出香味基因材料和抗病、生育期相關材料。此外,團隊還通過培育耐儲藏水稻品種,提高種子活力,降低了水稻儲存成本。
“中國人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飯碗里要裝我們中國人自己的糧食。糧食安全的基礎在種業,種業是農業的‘芯片’,優良的種苗對生產起很大的作用,我們要打好種業‘翻身仗’?!痹谥x華安看來,水稻育種工作要具備戰略眼光,不僅要讓老百姓吃得飽,更要讓老百姓吃得好、吃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