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崔東海近些日子購置了不少露營用具。自從去年“五一”假期首次體驗露營,這個此前對露營一無所知的年輕人已經變成了露營達人。在他的影響下,鄰居、朋友紛紛加入露營大軍。
周末,他有時也會約上朋友,在小區草坪上搭起帳篷。崔東海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因為受到疫情影響無法長途旅游,到近郊的營地支起帳篷,吃燒烤、玩桌游、看電影……像露營這樣的輕旅游、微度假形式,已成為不少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旅游綠皮書:2021—2022年中國旅游發展分析與預測》稱,受疫情影響,微度假旅游正逐步成為旅游業未來重要的發展模式及游客消費趨勢。
輕旅游、微度假,大多以周邊游、短途游為主,有短時間、近距離、高頻次的特點。其中,一些城市近郊露營近一兩年更是掀起了一股新潮流,市場快速增長。
根據艾媒咨詢發布的研究報告,2021年中國露營營地市場規模達299億元,預計2022年增速達18.6%,市場規模達354.6億元。天眼查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新增露營相關企業兩萬余家,2022年以來已有超過5000家相關企業成立。
有業內人士認為,本地游和近程游為代表的“近出行、淺需求、低消費”,已成為旅游業賴以生存的基礎市場,所以近郊露營和自駕游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模式下破圈而出,可以說是必然結果。
而從各旅游平臺數據來看,“露營”搜索熱度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在大幅上漲。攜程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假期首日,“露營”訪問熱度達到歷史峰值,搜索熱度環比增長90%。同程旅行數據顯示,“五一”假期,“露營”相關旅游搜索熱度環比上漲117%,森林露營、海島露營、公園露營、星空露營和親子露營成為當下最受關注的露營主題。
去哪兒旅行商城負責人任天分析,不同群體的露營玩法不同,年輕人更多會選擇“露營+燒烤”“露營+咖啡”,有孩子的父母群體會選擇“露營+親子”,也會考慮露營營地周邊是否有相關的親子設施,有的還會選擇“露營+喝茶”,甚至“露營+戶外郊游”的玩法。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認為,經過兩年的快速發展,城市近郊露營有效帶動營地、餐飲、戶外用品等相關產業發展,在受疫情影響的旅游行業形成新的消費模式和經濟增長點,彰顯了中國旅游消費的活力和潛力。
“露營經濟仍在發展初期,未來要認真打磨產業鏈,向規范化、多元化、規模化和品質化發展。”朱克力說,可以露營為切入點,融合體育、住宿、研學等多種業態,豐富“露營+”模式,更好地實現露營經濟對發展文旅產業和滿足群眾高質量休閑需求的雙重作用。
雖然微度假很火爆,但微度假乃至周邊游能否在所謂高消費能力人群的境外回流、遠程旅游人群當地化消費的窗口期吸引足夠的增量投資,并最終帶動高品質供給增量,還值得觀察。
有分析指出,包括景區方、發展旅游業的鄉村及露營公園等,要想好好抓住微度假這個風口,還要費些心思。如果沒有體系化的支撐、革新性的認知,無論是城市的微度假還是包括鄉村旅游在內的周邊度假,發展的持續動能都會面臨問題。
事實上,微度假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除了玩法創新,更離不開更多適合短期游的場所和硬件設施。微度假產品應具有綜合性的功能,在服務、內容品質上有所提升,要注重相關配套設施與服務的供給。
馬蜂窩數據顯示,80后和90后是微度假主力軍,親子玩樂、戶外運動和娛樂休閑,都是微度假的主要驅動力。
中青旅遨游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裁韓杰表示,80后、90后等年輕客群消費觀更為個性,同時展現出興趣優先、注重體驗、注重產品等多元特征。“吸引這類用戶的已不僅僅是傳統的景區景點,為一場馬拉松、演唱會跑一趟的人比比皆是,并樂于接受當地美食、展覽、節慶等特色體驗。”
也有業內人士提出,微旅行產品的另一個特征是客群圈層化,不同主題的微度假產品受到不同類型的客群歡迎。馬蜂窩發布的《2021微度假風行報告》就顯示,親子家庭出行更關注休閑度假體驗,情侶出行更傾向于享受自然風光,單人出行的游客更加偏好于文化體驗。
露營愛好者姜文告訴《民生周刊》記者,他選擇目的地,大多會借助一些旅游平臺的推薦。
一名受訪對象表示,微度假相比傳統旅游而言,游客在出行上并不具有明確的目的性。過去游客對于旅游目的地都有清晰指向性和計劃性,能夠明確去哪兒玩、怎么玩。微度假時代,游客對出行目的地的意向越發模糊,大部分游客對自己該去哪里玩、玩些什么沒有特別清晰的想法。
因此,互聯網平臺可以通過收集和提供更為廣泛的攻略、評價等內容為游客提供多維度、豐富化的參考意見,輔助游客進行決策。同時,游客對平臺的依賴也敦促平臺不斷推出新興的旅游產品,讓旅游行業擁有了更為豐富的發展業態。
對于即將到來的暑期,有受訪家庭表示,輕旅游、微度假將是他們首選的出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