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賈偉
陳曉紅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
眼前的陳曉紅,身穿白色短袖襯衫,戴眼鏡,舉手投足間透著沉穩和堅毅。親切隨和、溫文爾雅,是陳曉紅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陳曉紅,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多年來,他一直從事頭頸部良性、惡性、罕見性腫瘤的臨床診療、科學研究等工作。
對于陳曉紅來說,好奇心是醫學路上不斷實踐探索的動力。他形容,就像被蚊子在心上叮咬了一個包,越撓越癢,越癢越撓。同時激勵著自己面對困難迎難而上,敢于啃下疑難雜癥這塊“硬骨頭”。
頸動脈體瘤、腺樣囊性癌、甲狀腺髓樣癌、黏膜黑色素瘤……來找陳曉紅看病的大多是“重中之重”的患者—病情復雜、治療難度大,有的還出現癌細胞多處轉移。
一名身患頸動脈體瘤的患者,輾轉多家醫院治療無果后,抱著最后一絲希望來到陳曉紅的門診。
“她的情況極為特殊。一般患者是單側發病,而她是兩側同時發病,并且已向肝、肺轉移,病情非常嚴重。”陳曉紅回憶。
陳曉紅當即決定收其入院。制定治療方案時,他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并與影像科、麻醉科等專家聯合會診。在多學科共同努力下,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趨于好轉。
這一病例激發了陳曉紅的好奇心,他想弄清楚,導致腫瘤雙側發病的原因是什么?“這不稀奇,我家里好多人都是。”患者的一句話引起他的注意。
于是,陳曉紅帶著3名學生,行程千里趕到患者的老家—黃土高原上的一個縣城,開展家族基因篩查,結果又發現了8名患者。
通過調研,陳曉紅發現,頸動脈體瘤的發病與遺傳基因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存在一定關聯性,也就是說,這個家族的成員生活的地方海拔越高,發病率就越高。在他的建議下,家族中部分年輕人搬到海拔較低的地方居住。
陳曉紅說,自己對疑難病的執著鉆研,離不開醫院的支持,特別是醫院歷經百年發展所凝聚的傳承創新的文化氛圍,為醫生攻堅克難提供了豐富養分。
1969年,陳曉紅出生在安徽省潛山市余井鎮黃嶺村。上高中時,因為班主任一句“21世紀是生物學世紀”,他報考了安徽醫科大學。
后來,他以優異成績考入首都醫科大學,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韓德民,在老師的指引下踏上頭頸外科探索之路。
從醫以來,陳曉紅始終堅持以患者為中心,注重以患者需求為導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頭頸部系列島狀肌皮瓣的改良設計。
一名糖尿病患者經歷胸大肌皮瓣修復口腔額面部組織缺損手術時,皮瓣意外出現壞死,臉上長出個“窟窿”。如何為患者提供最優化的診療方案?為此,陳曉紅放棄休息時間,一頭扎進實驗室,反復解剖、分析和研究。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他提出胸大肌皮瓣島狀制作的改良方法,進一步提高了皮瓣制作的安全性,有效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
他和團隊先后研究出內乳動脈穿支、下位斜方肌頸橫血管深支、鎖骨上皮瓣頸橫血管淺支等近10種頭頸島狀局部皮瓣技術,這不僅滿足了患者術后美觀和康復需求,而且便于基層推廣應用。
陳曉紅的探索并未止步。懷著一顆好奇心,他將目光投向了腺樣囊性癌的綜合治療。
腺樣囊性癌,作為頭頸部惡性腫瘤,多原發于腮腺、頜下腺、鼻腔等部位,具有臨床少見、病因復雜、肺部轉移率高、局部復發率高等特點。目前相關診療仍在探索之中。
在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腫瘤多學科診療專家委員會指導下,陳曉紅攜手多位醫學專家,成立了“研究型腺樣囊性癌學組”,發揮各方資源優勢,探索相關疾病的防治工作。
由陳曉紅牽頭編寫的《頭頸部腺樣囊性癌肺轉移專家共識》已完成,為推動臨床診療邁出重要一步。
此外,為加強醫患溝通,陳曉紅還積極搭建交流平臺,組織舉辦醫患交流活動和主題沙龍。醫生與患者坐在一起,就相關診療等問題面對面交流。
為攻堅疑難雜癥,陳曉紅一直在路上。如今,門診、教學、科研和手術,陳曉紅每周的日程安排都是滿滿的。盡管如此,每次遇到疑難雜癥,他都會給患者留下聯系方式,將其按照病種拉入微信群,便于日后隨訪。
陳曉紅建立了數十個患者群,手機幾乎不離手,總怕關鍵時刻錯過患者的求助信息。
在陳曉紅看來:“目前已掌握的醫學知識可能只是人類生命奧秘的星星點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醫學還只是一門實踐科學,患者可能會為醫學實踐付出寶貴生命,因此,醫生沒有理由不敬重患者。”
在他的門診,“拖堂”是常有的事,“很多患者大老遠趕過來看病,能幫一把是一把”。有時因此耽誤同事們下班,他會用鞠躬表達歉意。
“時代在飛速發展,醫學也在不斷進步,幾年前還被大家奉為經典的指南,可能轉眼就需要修訂和完善。醫生要緊跟潮流,學習并掌握最新的醫學知識,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患者就醫獲得感、安全感。”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