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桐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北京 海淀 100088)
在互聯網普及的時代,網絡給人們提供了交流的平臺,網絡用語也被源源不斷地創造出來,其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對人們的現實生活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網絡流行詞“哈哈哈哈”的通哈膨脹和各種詞語的縮寫,一個放一個縮,形成鮮明對比。相反的語言背后卻蘊含著相同的本質,那就是社會情緒的變化。
本文聚焦于網絡用語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引入“極度化”概念,并結合具體案例進行闡釋,嘗試對社會情緒變化反映的現實問題給予解答。
近幾年,關于互聯網用語的“縮寫”頻上微博熱搜。許多“80后”“90后”表示:“越來越看不懂網絡上的語言了”;也有人開始追憶“90后”曾經沉迷使用的“火星文”。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網絡的不斷普及,每一代人都會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網絡用語,每個時代都在誕生新的網絡用語。從“縮寫”到“哈哈哈哈”的“通哈膨脹”,網絡用語呈現出豐富化和“極度化”的趨勢。
“極度化”表現為“表達極度化”,即使用極多或者極少的,能夠快速抓住人們眼球或讓人們快速完成閱讀的語言表達。比如,數量多且內容重復的“哈哈哈哈”就是以博人眼球的語言表達,用密集重復的字眼傳遞極度強烈的快樂情緒,這種表達形成了互聯網表達中的“通哈膨脹”現象。再比如,“縮寫”是與“通哈膨脹”相對應的“縮減式極度化”,將“nsdd”(你是對的)、“awsl”(啊我死了)、“xswl”(笑死我了)、等日常口語轉換成“縮寫”的極簡形式。
這些極度化的網絡用語的原因是什么呢?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是主動情緒極度化,即主動追求極度強烈的情緒。在網絡社交時,由于無法看到對方的表情或動作,只能從文字中感受對方的情感,因此,需要使用比日常生活更強烈的情緒表達才能讓網絡另一端的人感受到自己的情緒。一般情況下,人們并不具備較強的文字功底和情感表達能力,只能使用夸張的“哈哈哈哈”等極度化的情感表達,以加強語氣。極簡的“縮寫”同樣也因追求強烈的情感表達誕生,消解了復雜的詞語,使情感得以快速地沖出屏幕,增加情感的沖擊力。
第二是被動情緒極度化。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密集重復的文字表達快速抓住了人們的眼球,提升了信息傳達的效果;“縮寫”則節省了攝取和輸出信息的時間,更適合快節奏的網絡社交。
在網絡世界中,無論是主動情感極度化還是被動情感極度化,極度化網絡用語表達方式都代表了網絡世界追求共性特征。
從前文不難看出,情緒極度化的產生源于對共性極度化的追求。情緒極度化是社會極度化在情緒上的淺層表露,共性極度化是社會極度化在心理層面的深層緣由。
共性極度化即為對共性的極度追求和對異性的極度排斥。人類的本能渴望認同感,這種對群體歸屬感的訴求促使我們創造出受眾較廣、引發更多人共情的網絡語言,而共性心理渴望在群體中有歸屬感,其他人則不自覺地融入到這種新的語言中。
對異性的極端排斥同樣來源于人們對孤獨的恐懼。在互聯網發達的時代,網絡世界中的藝術與文化不斷的發展壯大,然而過低的準入門檻也帶來了多重隱患。不經思考隨意發表觀點的人發聲越多,真正思考、保持理智的人反而越沉默。在社會分工精細化和精準化信息推送的加持下,人們更傾向于在某個領域發展,鮮少有全面的視角和見解,這就導致了觀點過于狹隘。于是,一旦出現與主流觀點相悖的觀點,就會引來很多反駁的聲音,互聯網的虛擬性成為沒有規范的溫床。
當受到情緒極度化的影響時,個人情緒容易大起大落,可能因為一件小事而情緒低落,也可能因為一句反駁和質疑而暴怒不已,還會使人喪失情緒自控力,難以保持冷靜。
對共性的追求是正常的心理現象,它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親密關系,建立歸屬感和安全感。在網絡世界中,人們對同一事件的相同價值觀從理性的角度進行加工,以藝術品、文字、繪畫等抽象形式創造出網絡流行用語,引導人們以視聽的方式接收并產生情感共鳴。比如,青年一輩的“喪文化”“自嘲文化”就是以網絡為媒介,將恐懼、不自信、頹廢、悲觀等負面情緒輸出,通過獲得相似情感體會的人的回應,以此來消解自己的負面情緒。
但是,過度追求共性極端會導致“趨同化”,甚至會導致“自我模糊化”。在網絡世界中,信息傳播速度較快,負面情緒一旦被擴散,便會產生極大的傷害性和破壞性,進而形成“網絡暴力”,這也是趨同化惡劣影響的具體表現。自我模糊化則是趨同化對個人心理的影響,是為了避免差異而放棄自身特殊性的妥協,自我模糊化會反過來加強趨同性,使得社會趨同性進入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創新意識的缺失。
面對魚龍混雜的網絡世界,人們應該保持理性,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應該多閱讀,拓寬自己的眼界,學會用多種角度看問題;其次,應該減少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多花時間感受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最后,在網上發言時也應該以理智的思維和清醒的頭腦加以辨別。
在網民中,未成年人占了較大的比重,當網絡成為青少年獲取知識的來源之一時,就需要對未成年人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人生觀。
還需要家長、學校、網站平臺的共同努力:家長要以引導式的教育方法,幫助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賦予他們辨別善、惡、美、丑的基本能力,使其不會對網絡上的熱潮不加思考地進行追隨與模仿,進而養成自己的價值系統;學校要完善教育手段和方法,增加實踐活動和課本知識以外的課程與講座,積極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網絡平臺則需配合教育部門的工作,科學地限制未成年人的網絡行為,并努力維護好互聯網的秩序。
網絡極流行用語的產生是對人們現實需求的回應,但其引出的社會危害是人們應該重視的問題。社會情緒變化的產生根源在于:人們未能與之互相適應,也未能從虛擬世界和網絡世界中找到平衡點。隨著互聯網與人們的生活聯系越來越緊密,上網變成人們的必要和日常活動,我們更需要從習以為常中跳出來,客觀審視和理性思考網絡帶給我們的影響,以及網絡反映與呈現出來的當今社會的種種現象和問題。希望本文可以對網絡流行用語引起的社會問題起到警示作用,也希望能夠為社會極度化的防治提供些許參考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