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靜
摘要:開發農業田園特色課程資源,意在讓學生了解和熟悉鄉土文化,適時參與農業生產的過程,感受祖輩的鄉土情結,增強對農村文化的認同感。在明確農業田園特色課程資源開發的內在價值的基礎上,明晰農業田園特色課程資源開發的基本思路:搜集與整理、篩選與匹配、轉化與拓展。
關鍵詞:農業田園;特色課程;“盤城葡萄粒”課程主題
一、開發背景
新時代的“鄉村田園”已不是“逝去的故鄉”的代名詞,它是當下謀求國家富強的重要陣地,需要“接班人”,需要新時代建設者。以新型農業、田園綜合體建設、新田園建設等多樣化資源開發為指向的農業田園特色課程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獨特的價值。其開發目標指向立德樹人,旨在培養擁有建設家國的視野和情懷、迎接未來生活需要的生活技能的新時代公民。
農業田園特色課程注重在生成性的課程環境中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提升學生生存和生活的水平,從而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這也契合了“學校知識”從應試競爭的工具價值轉型為人格建構的文化價值的理念。學校著力開發農業田園特色課程資源,意在讓學生了解和熟悉鄉土文化,適時參與農業生產的過程,感受祖輩的鄉土情結,增強對農村文化的認同感。
二、內在價值
我校所屬的盤城街道是農業主導型鎮街,以發展現代休閑農業為方向,以建設市現代農業示范區為載體,重點打造盤城葡萄莊園等特色品牌,通過輻射建設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逐步形成了生態休閑觀光農業新格局。通過具身考察,我們捕捉到了諸多鮮活的一手資源。學校將這些資源做頂層梳理,用心挖掘其蘊含的農業田園課程教育元素,初步建成了基于當地一手資源的農業田園特色課程資源開發體系。初步盤點出的農業田園特色課程主題有“盤城葡萄粒”“走近菌寶——蘑菇”“走近無公害蔬果”“農業氣象小院士”“生態家鄉”,涉及農業生產、生態保護、科學普及、技術展示、生態旅游和農業文化。
不同的課程主題,蘊含不同的教育元素。“盤城葡萄粒”課程主題,圍繞葡萄的產銷,聚焦現代種植業知識的傳遞、科學種植技術的傳授、現代新消費理念和渠道的傳輸以及農村生態旅游觀念的傳播。“走近菌寶——蘑菇”課程主題中的菌類栽培方法,屬于學生感興趣的生物科學知識,能指引他們將蘑菇的菌絲繁殖與農科院的彩色蘑菇品種做對比研究。“走近無公害蔬果”課程主題中,蔬果栽培方式、病蟲害知識、農藥使用方法都包含科技的內容;參與撒種、育苗、收割……學生既有勞動體驗,又能學會農業勞動手藝。“農業氣象小院士”課程主題,蘊含二十四節氣知識,彰顯植物、動物、天氣等的變化規律,聚焦天氣數據采集知識以及當地的自然日歷編制等,需要師生用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對待。“生態家鄉”課程主題,讓學生了解家鄉生態基地、生態工程等,在深層探究中養成熱愛家鄉、關注家鄉生態的情感和意識。
三、基本思路
課程資源開發主要是指對具有潛在教育價值的資源進行加工,使其滿足實際教學需要。課程資源開發要有清晰的分析框架和思路,以便劃分課程資源類型,確定課程資源開發的方式和渠道。以鄉土文化為底蘊的農業田園特色課程資源開發,強調搜集與整理、篩選與匹配、轉化與拓展,觀照傳遞和保存優質的鄉土文化。
(一)搜集與整理
農業田園特色課程資源非常豐富,搜集與整理這類資源,離不開參觀、采訪等途徑。
首先,要通過參觀調查搜集顯性、隱性資源。農業田園特色課程資源考察常和師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在一起。在開展課程資源采風時,除了關注顯性的課程資源,教師還會引導學生關注隱性的課程資源,譬如職業素養、社會責任、科學性、藝術性等方面的資源。參觀調查前,師生會設計好課程資源調查表。課程資源調查表的設計,會依據參觀線路,對課程資源的來源分類,關注給師生帶來的體會。針對不同學段,搜集資源的主題可以各有側重,以適應學生的知識架構需要。
其次,要通過采訪捕捉“活”的人力資源。每一個勞動者身上都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他們的創業史、勞動態度、勞動精神都是最生動的田園課程資源。學校開發資源時不能只見物而不見人,要高度重視這類資源的價值,尤其要注意以訪談的形式把目光投向家長。當家長通過自身的勞動實踐訴說相關的勞動經歷時,很容易引起孩子內心的共鳴。
再次,在資訊發達的今天,要借助圖書、雜志、報紙、電視、App等各種媒介,搜集有關農業發展的最新成果。對于這些媒體資源,教師除了指導學生依據教學需求搜集外,更多的是要引導學生去關注和利用,鼓勵學生關注農業發展,激發學生投身家鄉建設的志向。此外,這些豐富而生動的媒體資源,還可以被適當處理,作為教學情境設計的資料和課堂討論的素材,也可以用于單獨設計系列活動或課程指導等。
(二)篩選與匹配
課程資源的開發應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對應“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
面對搜集來的各類資源,農業田園特色課程首先要篩選出“自然屬性顯著”的資源,為學生具身體驗所用。如針對種植類、養護類、采摘類的資源,可以讓學生在田園自然中體驗種植的過程,感悟生命的成長歷程。這樣的體驗,是對自然種植中蘊含的規律、智慧、美德的深刻體驗,更是對學生情操的陶冶、智慧的培植。
其次,要篩選具有科學理性化特征的學習資源。如對現代化基地資源和農科專家人力資源的利用,滲透科學觀察、控制、實驗等各種要素,組織學生接受分類、概括、提煉等思維訓練,讓學生在田園活動的參與中掌握科學規律。
再次,篩選文化類資源。從刀耕火耨到現代化栽培,一部農業發展史蘊含了人類豐厚的智慧。有意識地篩選與農業田園發展相關的歷史知識、地理知識、文學知識等,選取能夠展現中西文明差異的資源,創設文化比較的情境,可讓學生體悟和感受中華科技文化的源遠流長,將熱愛勞動、敬畏生命的精神根植在他們內心深處。
(三)轉化與拓展
篩選與匹配出的資源,該如何使用?有學者從“結構—功能”的視角指出,課程資源對于學校課程活動具有儲備和保障兩大功能,前者包括儲備知識、儲備物資、儲備文化、儲備精神和儲備經驗等,后者包括制度保障、組織保障、人力保障和思想觀念保障等。這拓寬了我們農業田園特色課程資源的使用思路——轉化與拓展。
通過轉化與拓展,農業田園特色課程不僅是特色校本課程,還能成為儲備和保障知識、物資、文化、精神、經驗、制度、組織、人力、思想觀念等的優質平臺。轉化與拓展資源,我們的嘗試有三:
一是使之成為學科課程的特色課件素材。篩選與匹配的資源,從存在形態上大致可分為物態型素材和觀念型素材。前者包括考察過程中搜集的基地、技術員、種植戶等照片、視頻信息,后者包括知識、感受、經驗、問題、交流等文字信息。學校充分發揮信息技術便利性的特點,將這些資源做成多媒體課件、在線課堂課件等,供學科教師創設情境使用。
二是使之變身“近親”類活動的亮點內容。如,德育活動中的“踏青植樹”、生命教育中的“植物的一生”、勞動教育中的“春耕秋收節”、環保教育中的“美麗鄉村建設”、科技教育中的“無土栽培”等,讓學校常規活動因有農業田園特色課程資源的加入而變得更加生動,同時節約了教師開發活動的時間和精力。
三是使之成為主題創意活動。如問題導向的“土豆的創新種植”主題創意活動、職業體驗性質的“小城農匠”主題創意活動、具有實驗性質的“滴灌瓶的設計”主題創意活動。
四、具體案例
我校是一所農村小學,周邊有不少農業科技資源,尤其是盤城葡萄,不少學生家里就是葡萄種植戶。盤城區域大規模種植葡萄,歷經30余年的發展,已達8000畝,成為目前南京較有代表性的葡萄集中種植區域,是江北新區沖擊農產品地理標志“國家隊”的“種子選手”。2011年以來,該地區已成功舉辦了10屆葡萄采摘節,累計接待游客10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年收入上億元。
立足得天獨厚的優勢,學校以“盤城葡萄粒”為課程主題,開發農業田園系列資源。
(一)搜集與整理葡萄資源
通過走訪盤城葡萄園種植戶、當地水果經銷商、街道農業技術指導部門,在線查詢門戶網站,實地考察種植區,參加每年的葡萄節,師生將葡萄產業資源分成物型、觀念型和人力三類。物型資源主要包括照片、視頻、獲贈的實物等,觀念型資源主要指體會、感想、交流筆錄、觀察筆記等,人力資源主要包括種植戶、技術人員、街道社區負責人、家長、專家等。
物型資源層面,師生以拍照和視頻的形式存儲各種葡萄的長勢、種類、形態等,獲贈實物若干;以拍照的形式留存與葡萄種植相關的材料,如溫室大棚的結構和材料,葡萄種植和管理的過程,剪枝、立體套種等;以視頻的形式保存現場售賣情況;等等。
觀念型資源層面,師生品嘗各種葡萄果實,辨別其種類,之后寫感受;在種植大棚中聆聽學習種植技術,對葡萄種植技術做進一步的了解、記錄;在售賣區了解葡萄的多種銷售方式及其不滯銷的傳奇故事,寫下自己的收獲;等等。
人力資源層面,師生采訪秦家葡萄合作社經營者秦叔叔,了解其種植、管理經驗等。
在考察搜集資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興趣點,學校明確了四個開發向度:“葡萄與自然”“葡萄與生活”“葡萄與科技”“葡萄與藝術”。“葡萄與自然”向度,意在引導學生樹立問題意識,使學生對葡萄的生長、葡萄的品種特征等自然現象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并能掌握一些自然科學知識。“葡萄與生活”向度,意在引導學生探究葡萄經濟和葡萄美食,了解葡萄種植、以葡萄產業為依托的農家樂旅游經濟、葡萄副產品制作與銷售等改善當地農民生活的途徑。“葡萄與科技”向度,意在引導學生了解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發揮的巨大作用。“葡萄與藝術”向度,意在引導學生欣賞與葡萄相關的文學作品、農業藝術品等,激發其藝術創作的靈感。
(二)篩選與匹配葡萄資源
圍繞四個開發向度,我們篩選與匹配各類葡萄資源時,立足學情和資源特點,以“大單元”“小話題”的形式,指引學生篩選葡萄自然屬性、人文屬性、社會屬性層面的內容。
圍繞“葡萄與自然”向度,設置“甜葡萄”大單元,分設“多味葡萄”“葡萄的一生”2個小話題,指引學生通過觀察、品嘗、采訪等方式,篩選與匹配不同的葡萄品種,并結合自己的觀察、種植經驗,獲得葡萄生長的知識。
圍繞“葡萄與生活”向度,設置“美葡萄”大單元,分設“葡萄美食”“盤城葡萄節”“葡萄經濟”3個小話題,指引學生結合動手經驗篩選與匹配做水果拼盤、釀制葡萄酒的資源,同時結合葡萄節做小導游的感受,篩選和匹配新型旅游樣態農家樂的資源,并以查詢、采訪、計算等方式篩選與匹配葡萄給地方經濟帶來影響的資源。
圍繞“葡萄與科技”向度,設置“嘆葡萄”大單元,分設“生物科技”“現代栽培”2個小話題,指引學生通過考察、實驗、閱讀、收看收聽報道等方式,篩選與匹配葡萄種植科技新變化方面的資源,通過參與家庭或基地勞動,篩選與匹配展現傳統種植和現代種植不同點的資源。
圍繞“葡萄與藝術”向度,設置“贊葡萄”大單元,分設“鄉土葡萄文學”“鄉土葡萄特產”“鄉土葡萄剪紙”3個小話題,指引學生通過閱讀、表演、寫作等方式,篩選與匹配再現葡萄文化的資源,書寫情感,動手創意剪紙,展示鄉土手藝。
(三)轉化與拓展葡萄資源
在篩選與匹配葡萄資源的基礎上,學校從打造學科特色情境、整合打造特色專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三個層面,轉化與拓展葡萄資源。
打造學科特色情境,主要是將農業田園特色資源用于不同學科的教學情境中,讓學科教學在凸顯課程特色的同時,提升教學質量。例如,美術課中,涉及水果主題的創作時,教師會調用葡萄主題的圖片、視頻、實物,創造性授課;語文課中,涉及觀察植物的習作教學時,教師會設計本主題的自然觀察筆記系列學習活動,讓學生調動多感官,嘗一嘗、摸一摸、問一問、畫一畫,在熟悉的環境中學習觀察與表達;科學課中,教師會以葡萄的生長為例,啟發學生研究植物的生長特點和規律;數學課中,教師會創設葡萄買賣盈利、地塊大小開發等問題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整合打造特色專題,主要是將“盤城葡萄粒”農業田園特色課程資源與不同教育領域的內容整合起來,打造多個特色專題,帶領學生開啟不同的生命之旅。例如,與生命教育整合,利用校內葡萄長廊種植葡萄,讓學生隨時隨地觀察葡萄的成長,獲得生命教育的體驗;與勞動教育整合,師生共同挖地、扦插、搭架子、施肥、除蟲、采摘、售賣……每學期舉辦一次“校園葡萄收獲節”,再現學生的勞動成果和勞動體驗;與科技教育整合,組織學生參與葡萄品種改良實驗,去生態公司實地調研科學保存葡萄的方法,感受農業科技的神奇。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主要是響應《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的要求,將“盤城葡萄粒”課程資源轉化與拓展為對學生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職業體驗等能力的培養。立足現有資源和學情,學校設計了“家鄉葡萄品嘗會”“把我做的葡萄美食帶給社區老人”“一起欣賞葡萄視頻”“向你介紹我的葡萄種植經驗”等活動,多向度轉化與拓展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以“家鄉葡萄品嘗會”活動為例,學校會在每年葡萄剛上市的5月份,讓學生帶來當地葡萄園的葡萄,與同伴分享,共同品嘗,邊品邊聊。隨后圍繞葡萄,梳理提煉大家感興趣的話題,一起制訂研究計劃、設計研究任務,一起參與探究,讓有限的葡萄資源功能不斷延展。
參考文獻:
[1] 黃小蓮,周麗.園本課程資源開發亂象批判與治理[J].課程·教材·教法,2021(9).
[2] 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0.
[3] 吳剛平.課程資源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