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4+4+X”勞動教育課程,圍繞“家庭勞動、校園勞動、生產勞動、公益勞動”四個領域,主要開設模塊課程、社團課程、融合課程和項目課程,靈活融入其他課程元素,助力學生勞動素養的形成和提升。意在通過不同勞動教育課程及課程評價要素的融通,引領學生樹德、增智、強體、育美,促其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勞動教育;立德樹人;校本課程
一、“4+4+X”勞動教育課程的提出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整合優化學校課程設置,將勞動教育納入中小學國家課程方案,形成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針對性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同年7月,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對勞動教育的目標和內容、途徑、關鍵環節和評價作出進一步的指示,成為國家層面勞動教育統籌規劃和指導的綱領性文件。
在此背景下,筆者就勞動教育的現狀,面向安徽省合肥市兩百余所小學做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825%的學校在日常活動中落實勞動教育,814%的學校沒有校內勞動實訓基地,863%的學校沒有勞動教育課程專職教師,502%的學校沒有統一的勞動教育指導用書。可見,隨著勞動教育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課程設計的目標和課程實施的過程,已經成為最需要關注的問題。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創作的《手腦相長歌》,著力倡導手腦并用、知行合一。蘇霍姆林斯基強調:“認識到勞動是一種創造,對參加課外小組的學生產生巨大影響,他們關于勞動的敘述還能夠影響所有學生。這種影響,不僅能夠激發學生掌握某種勞動方法,而且能夠使學生養成勤懇努力和認真的態度。”這些描述都在向我們揭示: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觀念和態度,要破解“動嘴大于動手”的講授模式,強化實訓實操,為學生規劃設計真實、綜合的勞動任務,引領學生經歷完整的勞動過程,讓他們在勞動中發現問題并著力解決問題。力求讓學生在已有勞動認知的基礎上參與勞動實踐,在勞動實踐的基礎上提煉和內化勞動精神,提升勞動品質。
我校依托“合肥市教育名師勞動教育周恒工作室掛牌校”資源優勢,以安徽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實踐研究”為抓手,以“手腦并用,知行合一”為基本理念,在實踐和研究的基礎上,初步構建了“4+4+X”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4+4+X”勞動教育課程,以一至六年級勞動教育實踐校本教材為載體,圍繞“家庭勞動”“校園勞動”“生產勞動”“公益勞動”四個領域,主要開設“模塊課程”“社團課程”“融合課程”“項目課程”四項課程,靈活融入其他課程元素,助力學生勞動素養的形成和提升。
二、“4+4+X”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
(一)模塊課程:以“認知+實踐+內化”的形式
模塊課程獨立開設,依年段聚焦不同的勞動教育內容,設置“溫馨家庭”“蓬勃校園”“踴躍生產”“熱心公益”等多個模塊主題;根據不同的模塊主題,設計不同的模塊活動。模塊課程以“認知+實踐+內化”的形式,每周一節集中實施,也會結合校情、學情,靈活利用晨讀前、午休前、放學后的時間段實施。
總體來看,“溫馨家庭”模塊課程,主要呼應家庭勞動領域的內容,包括打掃家庭衛生、學會家庭整理收納等;“蓬勃校園”模塊課程,主要呼應校園勞動領域的內容,包括班務整頓、校園環保維護等;“踴躍生產”模塊課程,主要呼應生產勞動領域的內容,包括種植養殖、手工制作等;“熱心公益”模塊課程,主要呼應公益勞動領域的內容,包括課間勸導、校外社區公益活動的參與等。各年級結合校情、學情,有針對性地選擇、融通若干內容開展課程教學。課程內容包括但不完全涵蓋所有領域的內容。在學生勞動能力增長的基礎上,三到六年級循序漸進,逐步涵蓋所有領域的內容,并相應提高教學要求。
以一年級為例,重點聚焦家庭勞動和校園勞動兩個領域,主要開設“溫馨家庭”模塊課程和“蓬勃校園”模塊課程,同步設置不同的課程主題。“溫馨家庭”模塊課程設置“生活起居好心情”“洗洗刷刷真干凈”“干點家務有擔當”“餐桌有我更和諧”四個課程主題;“蓬勃校園”模塊課程設置“整裝待發始學習”“班級有我更文明”“班級內務我清理”“我為集體做貢獻”四個課程主題。不同的課程主題下設不同的課程活動。例如,“生活起居好心情”主題設計“自己洗漱效率高”“自己的衣物穿戴好”等活動;“洗洗刷刷真干凈”主題設計“學洗我的小手帕”“學刷我的小碗筷”等活動;“干點家務有擔當”主題設計“客廳清掃我能行”“家庭垃圾我去倒”等活動;“餐桌有我更和諧”主題設計“收拾碗筷真勤快”“餐桌清理交給我”等活動;“整裝待發始學習”主題設計“文具書包我自理”“我的桌肚要整潔”等活動;“班級有我更文明”主題設計“彎腰撿起小垃圾”“物歸原主不浪費”等活動;“班級內務我清理”主題設計“環境清理不畏難”“整理物品快又齊”等活動;“我為集體做貢獻”主題設計“作業收發我能行”“我是電器節電員”等活動。
模塊課程“認知+實踐+內化”的形式,鼓勵學生邊學邊做邊內化。以一年級課程主題“班級內務我清理”為例。首先,教師通過名人故事、崗位介紹等,讓學生了解保持內務環境整潔和物品歸類的必要性;通過現場教學或微課教學給予學生勞動示范和指導,如清掃工具的使用方法、班級衛生的相關內容、值日小組的分工合作等,讓學生對與班級內部相關的事項形成認知。其次,根據班情,將學生分成四到六人的勞動小組,并針對具體的勞動任務,指導各小組自主、合作開展勞動實踐。小組內務清理的過程中,教師巡視評價,讓學生在手腦并用中形成勞動素養。再次,教師以拍照、錄視頻的形式,及時展示學生的勞動狀態和成果,組織各小組多角度評價,讓學生體會勞動的快樂與不易,內化勞動精神。
(二)社團課程:以“特色社團+課后服務”的形式
社團課程主要以“特色社團+課后服務”的形式實施。學校引進第三方勞動教育機構,將與家庭勞動、校園勞動、生產勞動、公益勞動相關的內容與少年宮、課后服務機構的一些課程有機融合,根據學校勞動教育規劃以及學生、家長等的實際需求,精心設置陶藝制作、營養烹飪、桑蠶養殖、剪紙手工、建筑模型等社團課程。社團課程以尊重學生個人意愿和興趣愛好為原則,鼓勵學生在學有余力的基礎上自主選擇課程,多角度參與,確保學有所獲。社團課程的參與不限于校內,也提倡課外。
例如,結合勞動教育規劃,根據節氣特點,三、四年級圍繞生產勞動領域營養烹飪的主題設計了“腌制雪里蕻”社團活動,教師先在學校的“我們是生產者”社團交流中傳授相關的理論課,細致講解雪里蕻的基本知識、腌制雪里蕻所需要的材料、腌制雪里蕻的方法等;然后帶領學生在生產社團中小組分工合作,就地取材,用楮樹葉清洗水盆,清除黃葉、清洗泥土,最后翻曬雪里蕻。課后服務環節,教師會讓學生欣賞關于雪里蕻的烹飪視頻、菜品圖片等,還會讓學生將此活動內容與家庭勞動領域的“動手做愛吃的菜品”主題活動融通,發動學生自己動手做雪里蕻菜品。上傳自己動手做菜品的視頻或圖片,就能獲得相應的學分。如此,學生全方位地體會到了勞動帶來的快樂。
(三)融合課程:以“課堂滲透+作業拓展”的形式
“勞動教育與德育工作開展十分類似。一方面我們需要專門的課時、專設的課程,但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所有課程的參與,以實現‘全方位的滲透’。”融合課程主要以“課堂滲透+作業拓展”的方式實施,嘗試將不同學科中的勞動知識融于家庭勞動、校園勞動、生產勞動和公益勞動中,以勞動體驗支持學科學習,以學科學習助力融合課程實施。融合課程強調挖掘各學科課程中的勞動教育元素,推動勞動教育向縱深發展。
以語文學科中的勞動教育為例。統編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田家四季歌》介紹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農事活動,課后還補充了“播種”“插秧”“耕田”“割麥”“打谷”“積肥”等農事詞匯。城市里的學生對“插秧”“耕田”“割麥”等詞匯并不熟悉,理解起來難度比較大。學校依托校外勞動教育實訓場所,組織學生到長豐水家湖農場和肥西縣養蠶基地開展水稻收割、蠶桑養殖勞動實踐,啟發學生將語文知識學習和生活實踐相結合。在此基礎上,適時以作業拓展的形式鏈接《憫農》《鄉村四月》等古詩,拓展與農事相關的素材,啟發學生將學科知識融于勞動實踐,以勞動體驗支持學科學習。
再以數學學科中的勞動教育為例。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的《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一)》要求學生能按不同標準對簡單數據進行分類,體會收集、整理數據的常用方法,學著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問題,形成初步的數據分析觀念。對此,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傳遞收集、整理數據以及給數據分類的方法,讓學生感受數據中蘊含的信息,形成尊重事實的態度之后,結合學校種植園的勞動實踐活動,拓展設計趣味數學題。題目如下:
和園校區“禾下土”紅領巾種植園第二季“油”“你”“菜”“美”勞動教育實踐活動中,三年級3個班、四年級3個班的油菜籽收獲情況如表1所示。
(1)根據表1繪制條形統計圖。
(2)觀察條形統計圖,哪個班收獲的油菜籽最多?哪個班最少?
(3)請你計算出6個班收獲油菜籽的平均數。
(4)你還能想到哪些與我們的勞動生活相關的數學問題?
這道題目的設計源自真實的校園生活,學生在解題時相對增加了情感代入,在完成題目的同時鞏固了收集和整理數據的知識,更在不經意間感受到了勞動創造價值的正確觀念。
此外,語文學科的《落花生》《田園四時雜興》,數學學科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大樹有多高》,英語學科的 On the farm、Seasons,科學學科的《植物的生長變化》《動物的一生》,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讓我自己來整理》《我是班級值日生》,音樂學科的《小雨沙沙》《豐收歌舞——桔梗謠》,美術學科的《長呀長》《學畫農民畫》等內容,均與勞動教育相關。教師在課堂上適時引導和點撥,再借助個性化的、有創造性的、多形式的拓展作業傳遞勞動信息,必能在學生心中植下勞動創造幸福的精神種子。
(四)項目課程:以“項目研學+項目探究”的形式
項目課程圍繞四個領域的內容,以生為本、因地制宜,以“項目研學+項目探究”的形式,深入挖掘校內外人力、物力資源,以學校為主導、以家庭為基礎、以社會資源為補充,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科學的勞動價值觀。
學校鼓勵教師帶領學生走進農場、工廠,開展農場種收、造紙文化、茶葉制作等項目研學活動:研學前,發布相關資料,布置學生自主學習;研學中,創設與項目研學內容相匹配的勞動氛圍,指導學生動手實踐;研學后,組織學生交流展示研學成果,總結升華。
學校還邀請家長助教,聯系專業人士,指導學生參與項目探究活動。例如,邀請精通種植的家長和農業科學院專家入校指導,組織開展“油菜種植”項目探究活動;立足校內氣象觀測點,聯系在氣象局工作的家長和氣象專家來校指導,組織開展“氣象觀測”項目探究活動;聯合熱心公益的家長和周邊社區專業人士,組織開展垃圾分類、廣告清理等項目探究活動;結合午餐管理、課間安全、志愿活動等,建立校園學生理事委員會,為學生個性化定制“校園學生自治”項目探究活動,讓學生針對“集體就餐禮儀”“節約糧食”“課間安全交通”“圖書分類管理”“校園公益活動”等展開探究。
三、“4+4+X”勞動教育課程的評價
《意見》提出,健全勞動素養評價制度,將勞動過程和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情況的重要內容;全面客觀記錄校內外勞動過程和結果。2021年9月,教育部印發《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方案(2021年修訂版)》(以下簡稱《方案》),將勞動教育納入監測學科領域,主要監測學生勞動觀念、勞動知識和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等。
學校融通《意見》精神、《方案》建議,持續探索“4+4+X”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初步形成勞動教育課程綜合評價量表。
評價量表對不同年段的勞動課程所應評價的內容、收獲的學分、榮譽稱號、賦分者、賦分說明等做了細化要求。例如,一年級的勞動教育課程學分為100,榮譽稱號為“小幫手”;二年級的勞動教育課程累計學分為200,榮譽稱號為“小助手”;三年級的勞動教育課程累計學分為300,榮譽稱號為“小能手”;四年級的勞動教育課程累計學分為400,榮譽稱號為“小巧手”;五年級的勞動教育課程累計學分為500,榮譽稱號為“小高手”;六年級的勞動教育課程累計學分為600,榮譽稱號為“小舵手”。每個年級共同的賦分者為教師、學生和家長,各年段還可以根據年段課程特點、課程性質、課程需求靈活納入不同的賦分者。每一學年,模塊課程30學分,社團課程30學分,融合課程10學分,項目課程30學分,共計100學分。各年段教師根據課程內容獨立設置學分達成要求。上一學年的100學分,自動累計至下一學年。小學六年,最高累計學分為600。榮譽稱號根據學分授予,不局限于年級。獲得榮譽稱號的學生,具備活動優先參與、勞動權限升級、勞動物質獎勵、評優評先推薦等資格。
為了讓評價機制落實、落細,學校還在使用評價量表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建立“我勞動,我成長,我快樂”文件夾或資料袋,收集學生參與課程中的各項繪畫、攝影、視頻、標本、日記等過程性資料。每學期,學校還會組織大型主題交流會,請學生“曬一曬”勞動成果,談一談勞動感受;線上、線下展示優秀的課程參與成果,進一步深化學生的勞動精神,培養學生的勞動品質。
持續的探索和實踐,使教師、學生和家長對開展勞動教育課程的態度從最初的觀望、猶豫、消極轉變為認可、參與和支持。課程實施一年后,再次開展問卷調研,我們發現,學生的勞動態度和勞動意愿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愿意幫助家長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家長也認為開設勞動教育課程是非常必要的。
勞動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人。我們將繼續深入推進“4+4+X”勞動教育課程,幫助學生持續形成勞動觀念,發展勞動能力,養成勞動習慣,培育勞動精神,提升勞動品質,引領學生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