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亮亮 楊亞龍 張睿 謝陳磊

摘 要:在當前科技高速發展與產業變革的背景下,地方應用型高校就如何培養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面臨著新的挑戰。基于此,本文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例,從新工科視角出發,通過分析當前地方應用型高校關于該專業人才培養現狀與存在的不足,探究以高校為主體,以企業、政府和科研機構為參與方的協同育人培養模式,主要包括人才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設計、課程體系構建、教師隊伍建設和激勵措施制訂等方面內容,以此為地方高校培養新工科人才提供借鑒。
關鍵詞:協同育人 新工科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地方應用型高校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in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Taking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ty as An Example
SU Liangliang* ?YANG Yalong ?ZHANG Rui ?XIE Chenlei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Hefei, Anhui Province, 230601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reform,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are facing new challenges on how to cultivate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Based on this, taking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ty as an exa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engineer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hortcomings of talent training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nd explores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with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 body and enterprises, government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s participants, the research content mainly includes the design of talent training goals and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the building of teachers’ group and the formulation of incentive measures,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local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Key Words:Collaborative education; New engineering;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cal applied university
2017年2月,教育部聯合國內高校于復旦大學舉辦高等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共同就新工科人才培養、內涵特征、建設與發展等問題達成了“復旦共識”,緊接著關于如何進一步建設新工科,形成了“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以此為開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陸續發布了《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關于推薦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等文件,從此國內高校掀起了一場旨在適應新經濟新產業的專業升級和新建的熱潮。
人才培養是高校的首要任務,高校應始終考慮多方協同育人的核心社會責任[1]。隨著新工科戰略的提出,對國內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針對地方應用型高校,新工科人才培養要求對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發揮支撐作用,同時需要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以及研究與實踐能力的加強。另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和“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2]。通過分析當前地方應用性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現狀,發現大多數高校雖然或多或少實施了協同育人培養模式[3-6],但是仍然存在許多不足,其培養的人才與新工科的要求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本文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例,對標新工科建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探究以高校為主體,企業、政府和科研機構等多方參與的協同育人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以滿足社會經濟產業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1當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不足
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為代表的高新交叉學科和技術正在推動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然而目前對于該專業學生在知識、能力及素質等培養方面暴露出與當前經濟產業發展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通過調研了解到開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地方應用型高校,大多數能夠根據社會發展需求進行了產學研育人、校企合作等協同育人培養,但在發展和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仍存在諸多不足。
1.1 傳統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契合度不足
傳統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下,學校主體仍然以多媒體課堂授課為主,輔之以實驗室實驗\課程設計來鞏固教學內容,在整個人才培養方案和對應的課程體系中,未能充分考慮社會發展需求,其他協同方,即企業、政府和科研機構,對于人才培養的參與度低,導致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認識不清晰、理解不深入,培養定位與社會需求的匹配程度不高[7],從而造成培養方案錯位,培養的人才針對性和工程適應性不強。
1.2 傳統課程體系建設與協同育人理念不一致
傳統課程體系的構建相對封閉,院系根據學校政策文件,組織相應教師討論和修改培養方案和課程大綱,參考來源基于部分兄弟院校調研或者網絡收集與分析,最后依靠本單位教師獨立完成。雖然已有部分高校協同社會力量共同開展專業人才課程體系建設,但是仍然存在合作不深入、動力不足、方式方法不完善等問題。導致課程體系相對陳舊,知識體系和能力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對地方經濟、產業發展的考慮較少,結合地方應用型高校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相對缺乏。
1.3 教師隊伍工程背景缺乏
培養具有“新工科”屬性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同時計算機相關產業具有新知識、新技術、新理念迭代更新非常快的特點,因此高校計算機專業教師應該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理念是適應新產業的需求,然而在實際的學生培養過程中,師資隊伍大多維持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新的知識庫更新緩慢,教師與企業、政府、科研機構等協同方缺乏有效互動與交流,尤其缺乏工程項目背景[8],導致知識體系、教育理念滯后于實際社會需求。
1.4 協同育人配套的激勵措施缺乏
國家及地方教育部門近年來不斷要求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大多數高校也都積極響應政策,探索和推進多方參與的協同育人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但是多方協同育人效果參差不齊,大部分地方高校普遍浮于表面形式,缺乏深度,在當前地方應用型高校實施的協同育人過程中,各參與方通常就協同培養專業人才簽訂短期的合作協議,雖然明確了合作方式、各自的權利與義務,但是相應的激勵措施仍然不足,不能有效調動各參與方的合作積極性[9],導致多方協同育人的長效合作機制不能有效運行,從而影響實際的專業人才培養效果,最后流于形式。
2 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整體思路
構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使之符合新工科發展理念,是一個復雜開放的系統創新工程,需要高校與社會各相關方協同建設,形成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高校作為學生入口和人才出口,對培養人才負有主體責任,同時,企業、政府和科研機構作為人才的需求方和反饋方,對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有著明確的要求。本文將以筆者所在學校安徽建筑大學(后面簡稱“我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例,探討以高校為主體,以企業、政府、科研機構為參與方的多方協同育人模式建設,主要內容包括人才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設計、課程體系構建、教師隊伍建設和激勵措施制訂等4個方面。多方協同育人模式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多方協同育人模式結構
3 多方協同育人模式建設
構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使之符合新工科發展理念,是一個復雜開放的系統創新工程,需要高校與社會各相關方協同建設,形成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高校作為學生入口和人才出口,對培養人才負有主體責任,同時,企業、政府和科研機構作為人才的需求方和反饋方,對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有著明確的要求。
3.1 人才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設計
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決定著學生整個大學期間的學習和培養計劃,其設計的合理性是實現新工科人才培養的重要先決條件。因此在設計時需要多方參與,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體單位,具有明顯的理論知識、教學和體系優勢,可以為學生提供系統的、專業的知識傳授和能力養成;此外,高校輸出的人才需要契合社會需求,因此需要與外界社會互動;對于企業,對人才的知識結構與能力水平有著明確的要求,高校主動對接雇傭本專業畢業生較多的企業和新型產業企業,通過調研、項目合作、人員培訓、相互兼職等形式,與用人企業建立溝通渠道,適時建立合作關系和簽訂合作協議;對于政府,作為資源的調控者和政策的制定者,高校應積極了解和熟悉政府制訂的與本專業相關的經濟產業、教育等政策及支持措施,可以聘請相關政府職能部門人員到校對相關文件、政策和趨勢進行解讀與分析,及時掌握高校培養專業人才的宏觀環境;對于科研機構,既是高階人才培養單位也是高階人才用人單位,相對一般企業,其對創新性要求較高,天然可以為人才培養提供更多的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和創新路徑。
通過上述不同參與方優勢的討論,高校應聯合企業、政府和科研機構協同設計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在我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的設計過程中,有安徽省內多個行業的代表性企業、地方政府高等教育部門人員和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所等多方參與研討和協商,使之設計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與地方產業經濟發展需求更匹配,根據近幾年本專業就業統計,其就業率在省內高校中名列前茅,受到用人單位好評。
3.2 課程體系構建
課程體系構建是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的重要支撐,高校經過與企業、政府和科研機構的多方充分交流,掌握了與人才培養相關的區域經濟、產業、教育政策等宏觀環境,了解了企業、科研機構等社會用人單位對人才的專業類型、知識結構、實踐與創新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對傳統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進行優化重構,從根本上解決地方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產業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
依據人才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采用多方協同方式構建課程體系,我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劃分為5大類,分別為通識教育類、素質拓展與創新類、大類學科專業基礎類、專業與專業方向類和實踐教學類。通識教育類注重思政類、外語等普適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素質拓展與創新類主要介紹專業人才職業與創業及相關的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等基本知識;大類學科專業基礎類主要傳授工科專業的基礎自然科學課程;專業與專業方向類包含了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在強化基本專業知識傳授的同時可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開設了“嵌入式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兩個方向的課程,同時每個方向有若干門選修課,增加了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課的靈活性;實踐教學類旨在鍛煉學生實踐與項目開發能力,包含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和綜合實踐課程,與企業、科研機構合作,采用貼近實際的項目形式,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將理論知識用于實際的能力;同時結合我校為地方建筑類高校特色,設置了畫法幾何與建筑制圖、徽派建筑概述等課程,以及計算機控制技術、計算機工程項目綜合實訓等課程設計環節中有相當比例的建筑智能化系統設計與實現的課題;使之培養出既能滿足地方經濟產業發展需求,又具有一定特色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復合型人才。我校本專業近幾年畢業生平均融入相關企業和科研機構速度較之前有了一定的提升。
3.3 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隊伍是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有效實施的執行者,需要充分發揮各方具有的資源和優勢。高校教師天然具有專業理論知識和教學能力優勢,工程項目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相對缺乏,而企業在實際工程、項目、創業能力方面,以及科研機構在創新能力、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優勢比較突出,因此各方可以優勢互補,實現“1加1大于2”的效應。具體到教師隊伍建設,高校可以聘請企業和科研機構骨干人員,與高校教師聯合完成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教學,對高校教師開展業務培訓,也可有計劃地派遣高校教師進入企業和科研機構兼職鍛煉,另外,以項目合作研發或者聯合共建實訓實習基地、創新實驗室、產業學院等形式,密切高校與企業、科研機構等協同方的合作,努力提升高校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最終形成一支雙師型高校教師為主體,企業、科研機構等多元化參與方人員為輔的教師隊伍,使之培養的學生在知識結構與能力水平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3.4 激勵措施制訂
為了多方協同育人培養模式的長效運行,需要對參與方及其具體實施者和學生予以激勵,以此激發相關方的積極性。政府作為宏觀調控者,對內應制定相關文件認可職能部門或個人在協同育人工作上的成績,如績效獎勵、評優評先進、職務晉升等,對外出臺一些支持政策,對參與高校、企業、科研機構給予相應的可定與扶持,如項目資助傾斜、貸款優惠、稅收部分減免、提供財政補貼和場地提供等,從而降低各方的參與成本,增加各方參與的意愿。此外,各方對于多方協同育人過程中涉及的具體個人應給予一定的激勵,如計算工作量、績效獎勵、項目傾斜、優先職稱評審或職務晉升等。作為協同育人對象的學生,在此過程中表現優異的,可以直接推薦到相應企業,薪資相應提高,或優先推薦到科研機構深造或工作,或推薦選調生機會等,以此讓多方協同育人具體實施人員和學生的付出得到回報,提升他們的積極性。
4結語
本文探究了以高校、企業、政府與科研機構四方協同育人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主要研究了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課程體系、教師隊伍和激勵措施等方面內容,并結合我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簡單給出了協同育人效果,以此表明多方協同育人模式建設涉及的內容繁多且復雜度高,需要協同建設、充分協調,合理整合各自優勢與資源,才能為當前新經濟新產業發展培養出所需要的新工科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志,王希普,郝麗.強化校企互動發展,創新協同育人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8(7):58-60.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UR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3]季潔,王莉.新工科背景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協同育人機制探索與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9,15(17):134-136.
[4]劉斌,江春冬,董硯,等.新工科背景下協同育人平臺的搭建探索[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5(34):105-108.
[5]劉大鵬,田林,宋超.黑龍江省滑雪產業人才產學研協同育人績效模式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19):206-208.
[6]濮敏.協同育人視角下行業協會參與職業教育的路徑優化研究[D].鎮江:江蘇科技大學,2021.
[7]許馨尹,吳征天,付保川.多方協同的本科生培養機制探究—以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4):46-52.
[8]方潔.應用型高校計算機類專業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研究[J].現代計算機,2019(29):68-70,78.
[9]孫雨婕.“新工科”背景下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研究[D].大慶:東北石油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