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佳
落實“雙減”政策,應將著力點放在課堂教學與作業管理上。這既是“增效減負”的關鍵,也是其突破的難點。增效就是要提高課堂效率,減負就是要減輕作業負擔。本文以統編版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神州謠》教學為例,以精準的目標為引領,以多元的方法為橋梁,以高質量的作業為反饋,以及時的評價為手段,構建自主高效課堂模式,為課堂教學帶來了全新的氣象,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精準定位教學目標
(一)明晰雙線
從橫向來看,統編版教材的特點是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圍繞人文主題“傳統文化”編排了《神州謠》《傳統節日》《“貝”的故事》《中國美食》四篇課文,課文形式活潑,內容豐富。識字、寫字教學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其中出現的生字大部分是形聲字,所以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繼續運用形聲字的構字規律識字。
從縱向來看,一個單元的語文要素并不是孤立的,在小學低年級的教學中,每一冊書都編排了識字單元,一年級上冊兩個識字單元,一年級下冊兩個識字單元,而到了二年級上冊,識字單元變為一個,下冊也是一個。
本單元作為小學階段的最后一個識字單元,以運用形聲字的構字規律識字作為切入點,喚起學生在之前學習到的多種識字方法,引導學生不斷探索漢字的奧秘,品味識字的樂趣,為以后學習字詞奠定基礎。
(二)依托文本特點
《神州謠》是一首朗朗上口的歌謠,篇幅短小卻內容豐富、氣勢磅礴,贊美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壯美的山川,表達了中華兒女期盼祖國統一,為祖國繁榮昌盛共同奮斗的愿望。“歌謠”的特點就是節奏感強、朗朗上口,易于誦讀,所以課堂上要注重多種形式的朗讀,以讀代講。
(三)關注課后題
在明晰人文主題、語文要素和課文內容的同時,統編版教材還要求我們關注課后題。本課的課后題有三道:1.朗讀課文。2.讀句子,注意加點的詞。3.讀一讀,記一記。通過分析三道課后題,捕捉到三個關鍵詞:朗讀、感受、積累。
(四)了解學情
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通過前三冊的學習,學生對形聲字的構字規律有了一定的了解,認識了一些常見偏旁,知道了聲旁表音、形旁表義的基本規律。但是,從語文知識的定位看,二年級的學生不僅要運用多種方法識字,并在識字中不斷探索漢字的奧秘,感受識字的樂趣;還要在識字的同時,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
通過以上的分析,本節課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1.借助象形字、形聲字等多種識字方法,認識“州、涌”等15個生字,會寫“州、峽”等字,積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等6個詞語;2.朗讀課文,讀出歌謠的節奏,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3.能在語言環境中初步感受“奔、涌、聳”等詞語的表達效果。
其中,第一條教學目標對應課后第三題,識記重點字詞;第二條教學目標對應課后第一題,運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第三條教學目標對課后第二題,在語境中感受關鍵字詞的含義。
綜上所述,教師要依托教材特點、編者意圖、課文內容,從兒童視角出發,精準制定教學目標,落實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的統一,努力在真實的語文情境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構建自主高效課堂
自主高效課堂倡導將傳統課堂教師“滿堂灌”的模式轉變為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我學習與相互學習模式。課堂以學生的“學”“習”兩大任務為中心。我們可以借助作業單、小組互助和教師引領課堂為三大抓手,“學—教—練—展—評”各個環節環環相扣,真正做到學而時習之,習而評糾之,推動精、深、廣度學習,促進教學質量體系化提升。
(一)運用已有識字經驗,自主識字
統編教科書識字寫字編排的特點:第一,識字內容豐富多樣,無處不在。學習拼音前、學習拼音中、學習閱讀中、“語文園地”中均有識字內容。識字也貫穿于不同的板塊之中,形成一種螺旋遞進的關系。第二,識字任務安排整體前移。第一學段,要求會認、會寫的生字數量減少了,而第二學段增加了要求會認、會寫的生字數量,第三學段又增加了要求會寫的生字數量,這說明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低段提倡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教給他們識字的方法,培養他們閱讀的興趣。考慮到學生年齡還小,發育還不健全,所以就降低了寫字的要求。
《神州謠》是一節識字課,引導學生識記字形、理解字義。識字教學中,首先要關注學情,順學而導,喚醒學生已有的識字經驗,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識字經驗,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能力。其次,采取多種方法識字,讓學生從認識字形過渡到了解字義,學會運用。識字方法有字理識字、形聲字識字、偏旁歸類識字、圖片識字、語境識字,學生可以通過喜歡的方法來學習生字詞,增強學習的興趣。此外,還可以將游戲引入課堂,如識字拼圖、打槍游戲、識字闖關等,讓學生的識字過程變得趣味盎然。
(二)語文學習成為發現語言奧秘的探索之旅
在課堂上,教師要著眼于學生的發展,以提高學生的素養為出發點,以引領者、合作者的身份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深入到文本的語言之中,真正讓學生感受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利用課文這個“例子”,習得“方法”,發現語言魅力。
如教學《神州謠》第一小節時,先出示我們偉大祖國的地圖,探索出中華民族其他好聽的名字——“神州”“華夏”“中華”等,讓學生理解中華兒女也可以稱為“炎黃子孫”,拓寬學生對祖國、對華夏兒女的認知,創設濃厚的愛國氛圍,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在第三小節的教學中,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地圖,了解到大陸和臺灣島僅僅隔著一個淺淺的海峽,理解了重點詞“海峽”的意思是兩塊陸地間的狹窄水上通道,明白了臺灣島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拉近了海峽兩岸人們的情感距離,激發了學生深厚的愛國情感。
(三)多種形式朗讀,入情入境
《神州謠》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歌謠”,朗朗上口,節奏感強,采用多種形式聲情并茂地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
變換多種形式誦讀:1.聯系生活讀:學習第二小節后,讓學生自由地說喜歡哪個景點。如學生談到“珠峰聳”,重點理解“聳”,想想生活中留給自己高聳的景物,當學生腦海中浮現出雄偉的華山、高聳入云的摩天大樓,讓學生知道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是中國的驕傲。此時,順勢而讀,個別讀,男女生讀,全班讀,自然而然便讀出了珠峰巍峨的氣勢,讀出了發自內心的驕傲。2.打節奏讀:學生對節奏比較敏感,一邊拍手,一邊誦讀;一邊拍手,一邊拍桌子,一邊誦讀;同桌互相拍手,共同誦讀……學生越讀越有勁,越讀越有趣。3.配音讀:播放祖國山川的優美風景的視頻,眼前只有震撼人心的美景,耳畔只有舒緩的音樂,邀請學生當播音員,配樂朗讀,學生激情盎然,全情投入,讀得聲情并茂,有滋有味。
(四)優化作業設計,學練結合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學校要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可在校內適當安排鞏固練習。
語文作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學生鞏固知識、教師檢測課堂教學效果、改進課堂教學策略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師要學習如何優化作業設計。
作業設計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從導向性、時代性、整體性、綜合性、開放性、趣味性等“一核·一線·六維”的角度去設計作業,來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體現育人價值。發揮作業的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
課上,充分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神州謠》中短句的韻律美和祖國的山川美,再巧妙地使用精心設計的作業單,倡導“自我學習、互助學習、指導性學習、鞏固練習”的教學模式。構建減負增效的課堂,提高教學質量,這是教師充分發揮教學智慧的最佳體現。
比如,在學習第二小節的內容時,通過談話調動學生的已有認知,運用圖片、視頻等多種方法、多元設計調動學生的感官,深刻理解關鍵詞語的意思,并結合作業單,將圖片和文字“連一連”,啟發學生想象,感受黃河奔騰、長江洶涌、長城蜿蜒、珠峰高聳的壯美,從而推動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不僅能觀其“言”,還能品其味、悟其神。
再如,在第四小節的學習中,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民族團結、世界大同、奮發圖強、繁榮昌盛”的氛圍,出示五十六個民族團結一心的畫面,注重情感導向,同時出示作業單“巧運用”中的《中華頌》,學練結合,從課內拓展到課外,學生遷移所學,創新表達。通過層層遞進的教學設計,“能在語言環境中初步感受動詞的表達效果”這一教學目標扎實達成。
三、“教學評”一體化
(一)以評優教,以教帶學
尊重學生的差異,開展多項分層教學,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練習是實現知識遷移、形成能力的重要途徑。課堂練習設計在緊扣教學目標的同時,針對各層次學生的情況,設計難度不一、梯度不一的作業,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通過自評爭星的形式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老師幫助學生很好地與知識融合在一起,使所學與所用達到一種良好的生態平衡狀態,最終提升語文素養。
課上,結合作業單“巧運用”中的《中華頌》的評價欄,為不同層次、不同能力的學生搭建不同的平臺。“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得一顆星,“圈出兒歌中的美景”得兩顆星,“寫出生活中的美景”得三顆星。在不同的評價中,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有所收獲。
教師將精心設計的作業單與課堂教學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努力體現“教、學、評的一致性”,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形成多種能力,培養學習習慣;幫助教師檢測教學效果,精準分析學情,改進教學方法,開展科學評價,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根據學生完成情況的不同用不同的星級評價,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實現自主高效的課堂。
(二)以評促學,激勵成長
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寫字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字形結構規律,把握同一類字的書寫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學生書寫時,教師更多關注學生書寫習慣的養成教育。在寫字指導時,學生習得方法,教師以評促學,通過師生的交流,提升學生的書寫能力。
如學生寫完“峽”字以后,教師把學生的作品呈現到了屏幕上,及時對學生的書寫進行評價,在評價中引導學生關注這個字的左窄右寬,筆畫與筆畫間的穿插避讓,待學生領悟、完善后,再次書寫,并進行星級獎勵。這樣有針對性的指導性評價,能促進學生對知識體系的不斷完善,從而激勵學生成長。
(三)以評互動,增強合力
課上,教師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和導向功能,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建立科學的評價標準,做出針對性的評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感受學習的樂趣、成功的喜悅。教師評價學生時,語言要豐富、有效,易于接受。評價是多方面的,包括知識的習得、學習的態度、學生的交流合作等方面。
如學生們認真觀察“州”字的字形演變圖,可以評價學生觀察細致,用心學習;學生用帶“州”字的地名來組詞識記“州”字,教師及時評價:學生能在生活中組詞識記,就是一種識字的好方法。
還有在集中識字時,當學生回憶自己已有的識字方法,并運用這樣的方法來識字時,教師要及時評價學生能溫故而知新;當學生在已有的識字方法的基礎上,還能綜合運用多種識字方法識字,教師要予以肯定:綜合運用識字方法會讓識字更準確、高效。
此外,教師還要注重課堂上的生生互評,引導學生不斷發現別人的優點,及時給予對方肯定,并善意地提出建議,形成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教師要敏銳地關注學生的點滴成長,及時通過“以評互動,增強合力”的方式凝聚全班同學的思考,拓展學生的思維,促進大家共同學習和成長。
“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教育應是對自主意識的喚醒,尊重不同學生的個性,給予不同的助力。以精準的目標為引領,以多元的方法為橋梁,以高質量的作業為反饋,以及時的評價為手段,構建自主高效課堂模式,為課堂教學帶來了全新的氣象,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成長為獨立、自主的多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