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一體兩翼”融合發展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兩種類型的教育在管理模式、質量觀、教學組織實施方面各具特點。當前,5G技術與產業快速發展,5G的應用將催生新的教育生態,通過依托5G技術打造兩校一體化的學習環境,轉變思維方式,重構核心教學業務,重建教學管理體系推進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共建終身學習“立交橋”的方式推動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一體兩翼”融合發展。
[關鍵詞]5G;開放教育;高職教育;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G7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22)02-0005-06
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開放教育以信息技術為手段開展遠程教育,是構建服務全面終身學習、促進教育公平的關鍵載體;高職教育是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使命,服務國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這兩種類型教育的辦學定位、教學模式、管理方式存在差異。為促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的融合發展,依托省級開放大學成立具有獨立辦學權的高職院校是各省的普遍做法,廣西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是由廣西開放大學管理的一所普通全日制的高職院校。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如何實現相互之間的協同發展?本文從5G賦能的視角,芻議開放大學“一體兩翼”定位下開放教育與高職教育的融合發展。
一、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一體兩翼”融合發展的特點
“一體兩翼”是高校辦學過程中的一種體制或者模式,“一體”是指開放大學和高職院校兩所學校結合而成的一個大學實體,“兩翼”是指開放教育與高職教育并存的教育類型,或者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并存的兩種辦學形式[1]。廣西開放大學和廣西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實行“一體兩翼”的辦學模式,即“兩塊牌子,一套人馬”,遠程教育和職業教育相融共生,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互補發展的“雙重辦學模式”,這種辦學模式體現了開放大學的辦學理念,“一體兩翼”辦學模式能夠實現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的融合發展。
(一)辦學形式類型豐富多樣
“一體兩翼”辦學形式豐富,包含開放教育、成人高等繼續教育、高職教育等學歷教育類型,也包含社區教育、老年教育、職業技能培訓等非學歷教育類型,既有全日制教育亦有非全日制教育。“一體兩翼”辦學應該整合開放大學體系辦學和高職技能型人才培養優勢,秉持終身教育理念搭建人才培養立交橋,構建終身教育服務體系,實現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的高質量融合發展。
(二)辦學定位體現全納終身
“一體兩翼”具有得天獨厚的辦學優勢,辦學定位不僅體現在高職教育與開放教育本???、繼續教育本專科在學歷教育方面的溝通銜接,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知識體系、職業素養、實踐能力的融合重構,更體現在社區教育、老年教育、技能培訓等非學歷教育的融合發展,服務全民終身學習。
(三)辦學模式融合共生共享
“一體兩翼”辦學模式體現在體制機制上的融合共生,包括共建人才培養模式、質量保障體系、文化共生機制、互為支撐制度、資源共享機制等,還包括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價值認同、教師共享、學生互助的融合發展。
二、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一體兩翼”融合發展的新機遇
(一)開放大學新使命:支持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融合發展
2021年4月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大會傳達了習近平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推動職普融通,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盵2] 2019年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把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定位為“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和國家職業教育系列文件的出臺,為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這必將促進職業教育體系更加完善,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撐。
2020年8月,教育部印發的《國家開放大學綜合改革方案》全面總結了國家開放大學辦學40多年來形成的面向人人、突破時空實施開放教育的教學模式,積累低成本、高效益舉辦高等教育和面向在職人員開展職業教育的中國經驗[3],明確開放大學的定位是以促進終身學習為使命、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互聯網+”為特征、面向全國開展開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學校,明確提出地方開放大學要承擔服務本區域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本區域開放教育體系建設,探索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融合發展的職責[4]。
當前,中國教育已進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新階段[5],黨和國家的政策需要開放大學自覺服務于國家戰略,主動融入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廣西開放大學和廣西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一體兩翼”的辦學模式將促進開放教育與高職教育的溝通銜接、縱向延伸,促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融合發展。
(二)突發公共事件促使教育教學模式的改變
2020年以來的突發公共事件打亂了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節奏,教育部要求“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各級各類學校紛紛開展線上教學。然而,一些高職院校也暴露出了在線教育技術儲備不足、信息化教學能力不夠、虛擬仿真教學和在線實訓難以開展等一系列問題。網絡環境下在線教學也成為“新常態”,高職教育傳統的教學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革。5G時代的到來催生了新的技術變革,5G技術的應用對高職教育的影響將是結構性、顛覆性的,高職教育需要緊緊抓住5G技術革命的歷史轉折點,促進教學模式變革,以5G引領高職教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開放大學40多年的勵精圖治走出了“先進傳播手段+名師名教”的成功之路,一直致力于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技術的深度融合,新時代開放大學再次被賦予“互聯網+教育的國家隊”的任務使命[6],重構開放教育生態,推進教育變革,促進優質資源共享,打造“互聯網+大學”的樣板。高職教育教學模式的變革需求和開放教育遠程教學、體系辦學的優勢相融合是應然之選,既能兼顧雙方教育特性,又能實現雙方優勢互補。A825ECAE-3F21-4E27-9EE8-DC92536B5353
(三)學分銀行建設構建了聯通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的“立交橋”
學分銀行制度是模擬和借鑒銀行的機理、功能和特點,以學分為計量單位,通過對學習成果進行分類、分等級描述和對照相應的標準體系,對學習者獲得的各類學習成果認證賦值,以實現學習成果積累與轉換的管理制度。其主要特點是將學習成果進行累積,突破學習類型、學習方式的限制,采取彈性學制獲取的成果進行學分轉換,如技能培訓、職業技能考證等,學分銀行的建設對于構筑靈活貫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7]。《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建設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實現學習成果的可追溯、可查詢、可轉換。國家開放大學承擔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信息平臺的開發、管理和運營工作,承擔國家資歷框架和學分認定體系及標準建設。開放教育和職業教育通過學分銀行的學分認定體系和標準實現互融互通、資源共享,在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開放教育與高職教育、開放大學與職業院校之間構建不同教育類型人才培養的“立交橋”。
(四)5G技術催生教育新生態
教育的發展與科技進步密切相關,信息技術與教育技術的深度融合雖然解決了教育信息化、數字化的問題,但還存在著教育信息技術城鄉教育不均衡、次生數字鴻溝、智能化程度不高等現實問題亟待解決,教育供給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優質教育需求。5G技術高速率、低延遲、高可靠性和海量用戶等發展趨勢,為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基礎設施的融合提供支撐,為智慧學習環境的構建、教學模式的實施提供基礎通訊條件,為校際、區域、全國范圍內收集、分析教育數據提供可能,為促進教育均衡提供了條件。5G及智能技術與教育的融合發展將促進教育硬件和軟件的升級,促進各要素間關系的重塑,推動物理和虛擬學習環境的融合,豐富教學環境、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內涵,讓個性化、情景化、數據驅動的學習成為常態,從而建立人機融合的教育新生態。
三、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一體兩翼”融合發展的問題
(一)管理模式存在差異
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是兩種類型的教育,根據管理職責歸屬不同的部門管理。開放教育是國家開放大學舉辦的現代遠程教育,包括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主要采用業余學習的教育形式,自主開展???、本科學歷繼續教育,實行注冊入學、完全學分制,各省舉辦的開放教育歸屬國家開放大學管理。高職教育是高等職業學校教育,目的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技能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側重于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歸屬教育行政部門管理。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在管理模式和體制機制上存在著差異,主要表現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教學實施方式、辦學組織體系、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差異。比如,高職教育實踐教學課時原則上要占總課時的50%、雙師型教師的比例要占專業教師總數的一半以上,對于開放教育來說,教學重點在于網絡課程建設、學習支持服務,學生以自主學習為主,對教師的要求是要適應遠程教育的特點,擅長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由此可見,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的教學管理模式有所區別。
(二)使命定位、教育目標存在差異
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兩者質量觀在人才培養目的是一致的,具體操作上“必須有包括知識、能力和素質方面的基本指標”“必須有教學、課程、討論、作業、輔導、考核以及實驗等高等教育基本環節”[8]。但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的使命定位、教育目標不同。對于開放教育來說,教育面向的是人人即大眾人群,追求教育公平、實現教育大眾化是其目標,因基于網絡辦學其質量觀更強調培養目標的普適性、可及性、靈活性和開放性,學制上更具彈性,教學組織上依托體系辦學、合作辦學、自主學習,更強調規模效益,開放教育的質量觀是一種教育公平觀。對于高職教育來說,面向的對象是適齡學習者,追求知識獲取、能力提升、全面發展的價值取向,包括文化知識傳遞、職業素質養成、職業能力培養等,人才培養以提升技術技能為核心,更強調面授教學、實習實訓、理實一體、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教育方式,高職教育的質量觀與開放教育的質量觀定位有所不同。
(三)教學組織實施存在差異
開放教育的教學由國開總部、省級分部、市級分校、縣級學習中心4級辦學體系組織實施,依托云計算支撐的網絡學習平臺面向業余學習的在職學生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實行“六網融通”人才培養模式,即網絡核心課程、網絡學習空間、網絡教學團隊、網絡支持服務、網絡考試測評、網絡教學管理之間互為前提、交融支持、協調運行的教學或學習模式[9],學生和教師時空分離,教學異步。高職教育是高職院校面向全日制在校生開展以課堂教學面授為主的教學組織實施方式,強調線下教學的師生互動。這兩種類型的教育在教學組織上是不同的,如何發揮兩者的優勢、兼顧兩者的差異、實施一體化的整合是個新的挑戰。
四、5G賦能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一體兩翼”融合發展的對策
(一)依托5G技術打造兩校一體化的學習環境
學習環境的融合是實現教與學融合的基礎,開放大學和高職院校是兩個實體的高校,以廣西開放大學和廣西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雖然兩校在物理空間上是相對獨立的,但要實現兩?!耙惑w兩翼”的融合發展,需要利用新的信息技術建設兩校一體化的智慧學習環境。5G不僅僅是區別于4G的另外一個“更快的網絡”,而是一種通信技術的深度變革,一種更加復雜和強大的生態系統。5G的顯著特征是高速度、低時延、大容量,5G將人與人之間的通信連接,拓展到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全連接,是實現萬物互聯的關鍵信息的基礎設施[10],5G網絡環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傳統網絡速度、時延、傳輸容量等限制,為教育領域的變革提供更強大的動力。在5G技術的支持下,兩校一體化的智慧學習環境可以實現物理和虛擬的契合,運用VR、AR技術和雙向視頻技術,可以構建開放式、沉浸式的教與學環境,使教師和學生無論實在遠端還是在現場都能增強對學習環境特征的感知,沉浸于深度的教與學。依賴智能技術(特別是5G、人工職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建設“智慧教室—智慧實訓室—智能車間—數字化場館”多維一體智能化學習和教學場景,在完成高職教育高質量教學的同時實現學習行為的真實記錄,學習大數據在各學習平臺的流動,為學生學習行為準確畫像,可以實現突破時空界限,開放教育遠端學生也可以深度參與課堂教學。一體化的智慧學習環境打通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課空間壁壘,促進線上線下教學相互的無縫融合。A825ECAE-3F21-4E27-9EE8-DC92536B5353
(二)轉變思維方式推動價值認同
開放大學經過40多年的勵精圖治和開拓創新,走出了“先進傳播手段+名師名教”的低成本、高效益舉辦高等教育的成功之路,形成了“有教無類”的優良辦學傳統,新時代舉辦高職教育促進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的融合,是“職業人”實現終身學習的必然途徑,是落實國家對各類教育溝通銜接的需要,是提升教育質量的必然選擇。為此,要轉變思維方式,推動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的價值認同,實現兩者共同的理想追求,促進教師、學生、管理者的價值認同、文化認同,進而為二者高質量發展提供思想源泉和發展動力。
要推動價值認同,一是要給予這兩種類型的教育均衡發展的機會,在一體化資源配置時應該給予同等的地位,兩種類型的教育共管共治、共建共享,共同發展;二是要打造開放包容的合作文化,開放式是開放教育的靈魂[11],合作包容是開放教育的核心競爭力,是其內在屬性,是其實現各類教育溝通銜接的關鍵,高職教育跨越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工作與學習的邊界,開放包容貫穿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12]1,為此,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可以共同打造開放包容的合作文化;三是要推進兩種類型的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式、資源共享、師生共管等方面的優勢,更加重視教學過程、更加重視教學實踐、更加重視教學質量,開拓進取,求真務實。
(三)利用5G技術重構核心教學業務
由于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的多元性、情境的多樣性,業務需求廣泛,針對每種需求的業務需要相對精準,開放教育需要改進課堂教學,高職教育需要提升在線學習,利用5G技術重構核心教學業務,轉變學習方式,重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可以彌補各自的短處。一是重構教學業務,教學是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的核心業務,其目標是完成對學習內容的傳授、并基于學習者對內容和教學過程的反饋提供交互性的支持。在教學過程中發揮5G的優勢,通過AR /VR/全息技術改善學習體驗;在互動教學中反饋教學效果;在實驗課堂中通過模擬實驗環境和實驗過程促進沉浸式的體驗。二是重構教研業務,教研是教師工作和專業發展的重點,教研目的以提升教學質量為基本目標,挖掘和改進自身現有的不足。利用5G 提供遠程的聽評課支持,促進跨區域的、智能化的教學改進交流;提供虛擬和沉浸式的教研活動,促進教研的高效開展。三是重構教管業務,通過5G運用高清視頻識別、智能感知等技術優勢,實現包含與人員、資產相關的安全方面的管理,教學、考試安排相關的教務管理;學校設備的智能管控,提高管理效率。四是重構教學評價,在5G支持下對學習者的評價涵蓋整個學習過程,教育評價通過多元、多模態的數據采集技術,獲取語音視頻、測試、體質健康等方面數據,通過邊緣服務器的分析功能為學習者提供立體的、多元的、復雜的評價。
(四)重建教學管理體系,推進教學資源共建共享
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融合的關鍵是建構開放式的教學管理體系和教師管理機制,推進教育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教學管理體系需要對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的目標定位、培養方式、教學模式等進行改革,做好頂層設計,重構和融合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的制度框架、培養機制、評價體系,使之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特別要注意構建開放式的教師管理方式,強化“雙師”隊伍建設,提升融合教學能力,開放教育教師和高職教師之間能夠自由流動。
推進教學資源共建共享,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要構建相同的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完善的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模式。一是共建專業,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的專業建設需要統一化,專業的建設要突破教學模式和質量評價差異,構建以提升學習者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專業群。二是要共建共享課程,課程是不同類型教育融通的基礎,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的課程建設要共同推進,要弱化兩種類型教育課程體系的差異,實現課程資源的融合共享。三是推進數字化資源的共建,無論是開放教育還是高職教育,課程數字化資源建設都是很重要的,數字化課程資源是核心,通過數字化課程資源的共建,實現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的融合共享。
(五)共建終身學習“立交橋”,實現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的無縫對接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加快推進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實現學習成果認定、積累和轉換。學分銀行是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的立交橋,利用5G技術降低學分記錄、認證與轉換的成本,打破學習時空限制,通過“學分銀行”對學習成果的轉換,實現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需求。各級開放大學作為開放教育的主體,承擔著區域“學分銀行”的建設任務,開放教育在構建終身學習“立交橋”中具有天然的優勢。高職教育要走出學歷教育為核心的思維框架,大力推進“1+X”證書制度,通過對學習者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技能競賽成績、線上教學證書等學習成果進行登記和儲存并兌換成學歷學分,通過“學分銀行”這個“立交橋”實現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的無縫對接。
總之,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的融合發展,構建“一體兩翼”的辦學模式,通過5G技術的賦能,既能發揮各自的優勢,又能兼顧各自的教育特性,為探索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的融合發展提供參考樣式。
[參考文獻]
[1]詹瞻遠,王超.新時代“一體兩翼”型高職院校特色辦學的實現路徑[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54-59.
[2]習近平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李克強作出批示[N].人民日報,2021-04-14(001).
[3]荊德剛.基于終身教育視域的開放大學新使命[J].中國遠程教育,2020(3):1-4.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國家開放大學綜合改革方案》的通知(教成職〔2020〕6號)[EB/OL].(2020-09-07)[2021-12-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o71zcs_zhgg1202009/t20200907_486014.html.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陳寶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EB/OL].(2020-11-10)[2021-12-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2011/t202 01110_499068.html.
[6]翟雪松,孫玉璉,陳文莉,等.5G融合的教育應用,挑戰與反思[J].開放教育研究,2019(6):16-17.
[7]朱敏.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是技術技能人才終身成長的重要支撐[J].教育發展研究,2019(19):77-84.
[8]丁興富.論網絡遠程教育質量觀的創新——“遠程教育質量保證及質量評估與認證國際比較研究”成果(4)[J].中國遠程教育,2005(5):10-14.
[9]楊志堅.國家開放大學建設:改革與創新[J].中國遠程教育,2013(4):5-10.
[10]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IMT-2020(5G)推進組.5G安全報告[R].北京: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20.
[11]曾祥躍,戚志明.“兩校一體”辦學模式下開放大學與高職院校命運共同體的建構研究[J].成人教育,2020(12):12-18.
[12]丁曉昌.深化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劉紹英,廣西開放大學副校長,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遠程教育管理。
[責任編輯 韋志巧]A825ECAE-3F21-4E27-9EE8-DC92536B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