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銳 黎桃桃 黃麗婷
[摘 要]開放教育如何在原有的網絡教學模式下與互聯網科技進行深度融合,是開放教育研究的一項長期課題。開放教育法學專業的應用能力和實踐要求比較高,如何從課程設置、教學、社會實踐等方面進行改革,充分利用互聯網發展帶來的技術變革,提升學員的應用能力和專業素養,需要從社會、學校和市場等多角度進行分析。
[關鍵詞]互聯網+;開放教育法學;應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G7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22)02-0089-04
引言
《教育部 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指出,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是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重點[1]。法學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學教育要處理好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可見,法學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培養已經逐漸被社會關注和重視。應用能力主要是指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的能力。法學專業本身就是一個具有理論和實踐雙重要求的學科,應用能力培養方面十分重要,法學專業的畢業生要求能夠運用法學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法律實務。同樣,開放教育面向社會招生,有一部分學員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實際工作能力,擴展職業生涯。因此,開放教育法學專業在開放教育和法學專業的雙重要求下,實踐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就尤為重要了。應用能力受到內外雙重因素的影響,內因包括自身的努力、專業理論知識掌握和理解程度、性格、社會閱歷、實踐經歷等因素,外因包括學習和工作的環境、教育方式等。本文主要從教育方式來探討如何提高開放教育法學專業學員的應用能力。
一、開放教育應用能力培養不足的原因分析
從生源的角度來說,開放教育的學員大多數是在職人員,很多都有工作經驗,在實踐能力和社會閱歷方面,跟普通高校學生相比有所不同。學員在學習過程中會結合自身的工作實際,會更加關注一些具有實踐意義的課程(如婚姻法、勞動法、公司法等)。開放教育的學員在應用能力方面比普通高等學校學生有優勢,但是,由于開放教育在課程、實踐和考核等方面的原因,導致一些應用能力優勢沒有得到很好地體現。
(一)課程設置理論化
開放教育許多專業的課程設置是效仿普通高校的課程設置,包括科目、教材、教學體系等方面。以法學專業為例,專業必修課程、選修課程跟全國大多數普通高校法學專業具有很高的重合度,教材也是由各專業領域的學術名師來主編的。這些課程設置的共同特點:一是針對的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全日制學生;二是偏重于理論,較少涉及實踐方面;三是體系大而全,內容較多。開放教育學員在學習基礎、環境、時間等方面不同于全日制的大學生,當前的課程設置對他們來說內容多、比較難。同樣,對擔任教學工作的教師來說,在現有的條件和學員的時間分配下,要完成教學任務比較難。
(二)網絡課程形式化
目前,開放教育學員學習的網絡平臺主要還是國家開放大學學習網。近年來,國家開放大學學習網更新了不少優質課程資源,開放教育教學涉及的課程較多,覆蓋面廣。以法學為例,課程不僅囊括了一些常見的部門法,還有一些課程比如教育法學、財政金融法、衛生法學、水法規和行政執法等,這些課程不屬于基礎專業課程,每年選課的人數也較少,但是由于一直有選課學員,所以一直都在平臺上線。由于課程多、覆蓋面廣,對平臺課程資源的質量有一定影響。當前,開放教育網絡課程的形式不夠豐富,在內容上需要更多能夠滿足學員要求的、高質量的資源。
(三)實踐教學簡單化
實踐教學方面的探索成效不夠明顯,開展實踐教學活動要考慮學員的時間安排,學員受現實條件制約,其參加實踐教學的積極性會受到影響。就法學專業為例,現有的實踐教學還是以論文為主,以社會調查報告為輔。這些實踐環節跟真正的法律實務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四)考核方式單一化
開放教育的考核以考查理論學習的掌握程度為主,由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兩個部分組成。這種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出學員的實踐操作能力。但從學員的角度來說,考核是取得學分、順利畢業的關鍵。因此,這種單一化的考核方式,會導致學員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對實踐技能的提升不夠。
二、“互聯網+”背景下開放教育法學專業市場形勢分析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與各行業的融合加深,這對在互聯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開放教育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機遇在于開放教育本身與互聯網就有著較高的契合度,在“互聯網+”的推動下,開放教育將會有著更好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更加先進的網絡技術和理念將會帶來更加高的要求,原有的發展模式是難以滿足社會需求的,只有不斷探索和變革,開放教育才能更好地發展。
如前所述,提升應用能力的關鍵在于實踐,而實踐的關鍵在于市場,因此要提高應用能力,對市場形勢的準確把握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從開放教育法學專業的角度來說,與之聯系比較緊密的市場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學歷教育市場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但全國開放教育學歷教育招生規模并未呈現穩定發展的態勢。根據全國電大系統開放教育招生材料顯示,2011~2015年間,全國電大學歷招生人數呈波動態勢,招生人數分別是102.09萬人、101.43萬人、108.89萬人、92.52萬人、89.68萬人。近幾年,網絡辦學招生規模又有所提升,2019年全國開放教育學歷教育招生達147萬人[2]。學歷教育是開放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辟其他領域的教育市場的同時,學歷教育也需要進一步發展。
互聯網背景下開放教育法學專業學員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學員需求個性化。開放教育學員的來源層次不同,具體要求也有所不同。如法學專業學員既有來自行政單位、司法機關、律師事務所等專業性較強的部門,也有來自公司企業、培訓機構、事業單位和基層崗位等部門。學員體現出來的學習需求是跟工作崗位和特性,以及自身發展規劃相關,具有多樣化和個性化特點,這對教學內容和方法也提出了挑戰。同時,教學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對教學效果的提升有著較大的促進作用。E17180B7-11EB-4FBC-AC03-22BC3343BD3D
二是教學借助網絡媒介呈現多樣化。隨著網絡科技的不斷發展,教學方式趨向多樣化直播平臺和軟件,互聯網時代信息流通更加便捷了。學員在網絡上接觸到的信息也呈現出多樣化。
三是當前個性化、主動化學習模式催生下的混合式學習、探究性學習以及翻轉課堂,都強調具備網絡特質的學習方法,并逐步將教學的重心從授課者轉移到學習者。因此,一方面,平臺上需要儲備足夠多的教學資源,通過隨機搭配產生出龐大的個性化實施方案來滿足市場需求;另一方面,當平臺上儲備不足、難以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時,互動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通過學員和教師的互動,學員的疑問或者需求可以被教師所掌握。另外,學員之間的互動其實就是日常學習中的討論過程。翻轉課堂的互動主要是通過視頻或者課件來實現的,包括提問、在線論壇討論、在線作答等方式。而這種單線的互動模式,即“1對1”或者“2對2”,局限在平臺或者課件上。隨著技術的發展,網絡更加融通和流動,不同平臺的課程之間的互動更強,可以實現1個學員可以同時跟多個授課者進行交流和探討。隨著5G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學習者和授課者在一個虛擬的空間進行面對面交流,通過沉浸式討論、學習互動,可以在虛擬的場景和工作平臺上形成團隊合作。
(二)非學歷教育市場
開放教育下的非學歷教育市場當前還處于探索實踐階段,各省(自治區)級開放大學在老年教育、社區教育、職工培訓、農村基層和鄉村振興等領域開拓非學歷教育市場,并初步取得成效。當前,法學專業的非學歷教育市場主要由司法考試、法碩、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考試等專業性較強的培訓機構來進行,但是從開放教育學員的受用范圍來說,非學歷教育市場應該聚焦在專門崗位法律技能培訓和部分重點法律或者新頒布法律的普及上,這部分的培訓市場具有很大的潛力,又符合開放教育學員的需求。同時,部分學歷教育的資源和非學歷教育資源的共享,教學與互聯網科技進行深度融合,產生“+效應”,是非學歷教育發展的主要途徑。
(三)就業市場
教育是不能完全市場化的,但是,教育不能在象牙塔中完成全過程,教育的目標就是讓受教育者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提升。開放教育法學專業就是要將課本上的法學理論知識吸收轉化成個人的素質和能力。承擔評價的重要指標就是市場的接受程度,尤其是就業市場。因此,這部分就是開放教育學員應用能力的體現。
綜上所述,在開放教育原有的互聯網教學模式提升至“互聯網+開放教育”模式,應該是二者從技術到內容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礎上產生“+效應”,進而推動“學歷教育市場”和“非學歷教育市場”的發展,并且通過就業市場的評價和反饋不斷調整完善。通過這種模式運行一段時間后,會形成具備自身特點的、良性發展的、規范的開放教育辦學和培訓體系。
三、建立健全開放教育法學專業應用能力培養新模式
在法律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方面,重點關注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變革對應用型卓越法治人才培養的影響,培養法學知識和信息技術融合的新型法治人才,亦為推動法學新文科建設做出一些探索和嘗試[3]。就學科建設和教學而言,應從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培養方式、平臺建設方面進行。
(一)培養目標
在建立開放教育法學專業應用能力培養模式之前,需要先確定開放教育各專業學員應用能力培養目標。以開放教育法學專業本科為例,開放教育法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系統掌握法學知識,熟悉我國法律、法規,達到相當于全日制高等學校法學專業四年制本科畢業的水平,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特別是能在司法機關、行政機關、仲裁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從事法律工作的應用型高等法律專門人才。”原有的培養目標凸顯出目標定位同質化,法學理論與實踐結合需要提升。
在“互聯網+開放教育”模式下的開放教育法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應該更加凸顯創新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培養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在開放教育學員特點基礎上的培養目標應更加注重理論轉化為實踐,政策的理解和執行能力,同時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善于從工作和生活中學習,不斷提升自己專業素質和能力。
(二)專業設置
要綜合考慮國家以及各地方的相關政策、學員特點、就業市場,結合法學專業,設置一些應用性、實用性更強的專業方向。
(三)課程設置
要以法律行業的需求為導向,設置法學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課程的同時,側重程序法學,增加法律實務和應用課程,提升學員綜合素質。
(四)培養方式
“互聯網+開放教育”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科技的優勢,根據崗位、地域特色、學習習慣等特點制定個性化教學方案,滿足不同層次學員的多樣化需求,在開放的平臺上進行互動和交流。專業要與市場接軌,將理論教學、社會實踐、質量評估等各環節與市場對接,學校同律師事務所、企業、政法部門、社區、農村等社會機構和團體建立合作,完善各教學環節的市場評估體系,能夠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建立訂單式培養方案。
(五)平臺建設
要按照高質量、高標準的要求來建設網絡教學平臺,除了實踐課程平臺、社會實踐平臺、模擬仿真平臺、學科競賽平臺、創新創業平臺功能外[4],還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非學歷教育。目前開放教育的平臺主要還是學歷教育,需要調整以適應當下各地非學歷教育快速發展的實際,發揮體系辦學優勢,從國家開放大學層面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將會迅速形成合力,擴展非學歷教育的廣闊市場。二是科學的個性化培養方案。互聯網時代,信息的篩選和整合功能是優秀平臺的必備,讓學習者根據自身特點,在短的時間能根據推薦方案中選擇適合自己需求的方案。三是高效的互動界面。效率是互聯網最明顯的特點,互動的方式很多,但是最終的目的還是提高互動效率,達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四、結語
互聯網與開放教育的融合程度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網絡技術、教學方法、市場需求、社會的重視和關注度、資金投入等,開放教育只有轉換思維模式,主動變革,迎接挑戰和機遇,才能在市場變化中站位腳跟,獲得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 教育部 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教高〔2011〕10號)[EB/OL].(2011-12-23)[2022-02-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 739/s6550/201112/t20111223_168354.html.
[2]搜狐網.2019年度國家開放大學質量報告發布[EB/OL].(2020-08-28)[2022-03-14].https://www.sohu.com/a/415388500_100016406.
[3]劉曉紅.對智慧教育與法學人才培養的思考[N].上海法治報,2019-11-13(B6).
[4]孟奇勛,鮑一鳴.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法治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科技創業,2021(8):108-109.
[作者簡介]雷銳,廣西開放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遠程教育、成人教育;黎桃桃,廣西開放大學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社區教育;黃麗婷,廣西開放大學教師,碩士,研究方向:遠程教育。
[責任編輯 韋志巧]E17180B7-11EB-4FBC-AC03-22BC3343BD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