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娜
【摘 要】自治區級黨報副刊作為地域文化的一扇窗口,是展現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平臺。在多元化閱讀的今天,黨報副刊突出特色、打造品牌,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廣西日報》《花山》版山歌專題為例,淺析自治區級黨報副刊如何應用地方特色文化打造品牌專題,更好地傳播與推介本土文化、傳揚地方特色文化價值。
【關鍵詞】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山歌
山歌,是廣西特色文化符號之一,素有“歌海”之稱的廣西,民間山歌文化源遠流長、內蘊豐厚。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在新時代背景下,通過媒體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對于增強地方文化自信、提升地方文化競爭力具有深遠意義。近年來,《廣西日報》副刊《花山》版從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歌文化切入,與時俱進活用山歌特色文化符號,以專版專題形式打造特色品牌,彰顯地方黨報副刊的時代性、融合性。
一、深挖地方特色文化,用山歌打造特色品牌
進入21世紀后,黨報副刊從純文學逐步向大文化邁進。在新時代的今天,更呈現多維視角的發展態勢。作為地方黨報副刊,觸角所及之處,也越來越關注到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性。《花山》版近年來重新審視本土文化需求,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符號,選取富有特色與活力的山歌文化,打造充滿地域特色品牌專題,使副刊具有民族文化內涵的同時,也貼近地方讀者受眾。
(一)把握山歌風格,活用山歌特色
山歌文化是廣西較有代表性的民族特色文化。其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廣西各少數民族先民常以歌會友、以歌傳情、以歌言志,發展到今天依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
1.緊扣其活態性,盡量簡明化
都說“深奧道理不易懂,山歌一唱心里明”。壯族傳統山歌根植于民間土壤,具有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和活潑明亮的風格。《花山》把準其具有活態性、時代性等特點,將這一特色文化符號應用于可持續性的專題版面之中,采用七字四句的通俗山歌形式,將政策理論等融入寓教于樂的簡明山歌之中,體現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相結合的特點。
2.緊跟時代性,彰顯精氣神
山歌體現民族特色,彰顯民族個性,蘊含人們的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生活方式等,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與時俱進。《花山》側重挖掘山歌的時代價值,用山歌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貫徹落實黨的中心工作;以山歌來說事、論理、講法,唱響主旋律;引導社會正能量,樹立新風尚,體現時代發展的精氣神。
(二)抓住關鍵節點,策劃專版推出
1.緊扣重要時間節點,宣傳重大活動需求
《花山》圍繞當年宣傳的重大主題,聚焦時代熱點,提前策劃山歌專版。如每逢廣西“壯族三月三”歌節期間,《花山》以版“搭臺”,邀請山歌王、山歌手即興創作山歌集中刊發;在慶祝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期間,推出了專版《山歌唱響三月三 齊奏美好新時代》,將壯鄉60年發展變化巧用山歌生動展現,山歌手山歌共唱家鄉巨變;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推出了跨聯版《唱支山歌給黨聽 民族團結心連心》,邀約廣西12個世居民族山歌手唱響激情山歌,抒發對黨的深厚情懷,呈現出廣西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生動景象,反響良好。
2.用山歌傳唱黨的好政策,讓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后,為宣傳好黨的十九大精神,使之在基層落地生根、家喻戶曉,《花山》版邀約廣西各地山歌王以通俗易懂的山歌詮釋黨的十九大報告亮點,以寓教于樂、生動通俗的宣傳方式,讓基層百姓對黨的十九大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推出專版《精準扶貧齊鼓勁 山歌歡唱幸福來》,將精準扶貧政策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山歌形式編唱,充分發揮山歌“文藝戰鼓”的力量,為廣西打贏脫貧攻堅戰、凝聚脫貧攻堅奮進力量加油鼓勁。
(三)融合媒體技術,呈現多元形式
適應時代發展、呈現多元的形式。《花山》在山歌專版的基礎上,融入新媒體技術實現多維呈現。利用新媒體二維碼,將視頻與圖文并茂的版面相結合,讓副刊版面更具可讀性與視聽化。
在制作山歌專版專題時,《花山》從選題策劃、主題思想、版塊內容、編排布局等方面都注重內容與形式相結合、可讀性與可視化相統一,通過融媒體形式多元表達,標配二維碼,鏈接山歌視頻,讓人們在視聽中感悟山歌魅力、汲取奮進力量。
如跨連版《唱支山歌給黨聽 民族團結心連心》聯動縣級融媒體中心,精心拍攝了廣西12個世居民族山歌手及本民族山歌文化視頻,生動的山歌手故事配以不同民族語言的山歌唱腔,讓人在欣賞精美、大氣的版面之余,聆聽到各民族特色山歌的風韻,收獲讀者好評。
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社會功能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山歌文化作為廣西民族地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承載著民族的精氣神。新時代背景下,媒體創新模式,運用新素材、新視角對山歌進行傳播,既實現了對山歌文化的傳承,同時也對提升地方文化影響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一)體現地方特色,傳承民族精神
山歌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凝聚了壯族先民勤勞智慧,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價值追求方面,山歌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同樣追求真、善、美,重和諧、重民本、重倫理等。在思想精髓層面,山歌文化同樣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上善若水、守望相助、自強不息等民族精神。山歌文化對于彰顯民族個性,在承載民族精神、促進民族團結和構建和諧社會方面有著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地方黨報副刊是展現地方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在經濟社會中的影響力的重要平臺。深刻認識地方特色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深入挖掘其內涵和價值,正確把握地方特色文化傳播與文化發展的關系,打造副刊特色文化品牌,不僅能提高可讀性、保持新鮮活力,也是守住壯族文化之脈、延續壯族山歌文化生命力的有效途徑。
(二)展現文化魅力,增強文化底蘊
山歌文化作為廣西各族人民在實踐中孕育和創造出來的獨特形態的文化,其蘊含著壯族的悠久歷史、審美理念、風俗習慣等。因此,地方黨報在推動本土文化傳播與發展中肩負著一定責任,對本土特色文化的挖掘正當其時。《花山》充分利用山歌文化資源,發揮山歌文化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一方面,積極探索極具地域特色文化的傳播新形式,增強黨報副刊的民族文化特色,也提高副刊在地方文化宣傳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另一方面,在展現地方特色文化魅力的同時,還能使受眾通過媒體傳承民族文化,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三)緊隨時代脈搏,打造文化品牌
品牌是群眾口碑的象征,意味著其擁有品質保障,也包括受眾對傳播產品的信賴。樹立副刊品牌不僅是自身的需要,也是自身內核實力和對外競爭力的體現。通過品牌,副刊能夠實現文化賦能,體現鮮明特色。全媒體時代,黨報副刊更需提升精品欄目意識,提升黨報副刊的特色性和影響力。
《花山》注重融入新媒體元素,創新傳統文化的副刊專題新模式,力求把欄目辦成宣傳先進文化的主陣地。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不斷探索如何深挖地方文化、緊跟地方發展理念,尋求傳統文化與地方發展的契合點,策劃有時代感與文化品位的選題。如今,山歌專版逐漸形成一個特色專題品牌、成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文藝輕騎兵”,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發揮文藝戰鼓力量。《花山》也得到地方有關部門的認可,受到民間文藝群體的歡迎,成為宣傳民族文化精神、助力民族文化品牌發展的有效陣地。
三、文化品牌建設存在的瓶頸及解決路徑
深挖地方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特色品牌,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新時代背景下,面對新媒體時代潮流,黨報副刊亦在轉型迭代,需要不斷突破困境,創新融合演變路徑,建設自己獨有的文化品牌。
(一)目前存在的瓶頸
1.山歌受眾面不大,影響力不足
山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時代的變遷,也面臨著傳承人老齡化、創作跟不上時代需求、傳承方式單一等問題。廣西各地活躍著一些山歌手,散落著一群山歌愛好者。然而相對廣大傳媒受眾面而言,山歌文化愛好者仍屬于小眾范疇。盡管特色文化易于樹立品牌,但受眾群體范圍小,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影響力受限。因此,在多元文化發展的今天,傳統山歌文化的受眾面越來越小,尤其是年輕受眾較為缺少。品牌專題的延續性,除了傳承民族文化,還需擴大影響力。如何使山歌文化融入現代生活,并在原有的文化基礎上加以創新、超越,依然是傳統山歌文化需要突破的瓶頸。
2.文化價值深挖不夠,拓展形式較為單一
山歌文化發展到今天,有著豐厚的文化價值。其有農事歌、禮儀歌、風俗歌、情感歌等多種品類,抒發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承載著民族思想道德、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生活方式等。創作需要具備創新性、民族性和包容性。
目前,《花山》對山歌文化的挖掘,較多傾向于時政熱點、政策方向,對山歌文化的思想內涵挖掘比較單一。諸如賦予山歌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方面,挖掘尚為欠缺;內容較為傳統、單一,不夠深入、豐富;對山歌如何緊跟時代發展需求、關切當下現實方面挖掘不足;對山歌的民族內涵、民族精神挖掘層次不深;對山歌所涉及的相關文化領域,也比較缺乏關聯研究。此外,在如何落地產生實效,助推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方面,仍需進一步提升廣度與深度。
3.協調機制缺完善,尚未形成體系化
從選題策劃到版面制作,《花山》這些山歌專版都是編輯在重大活動時期、特定時間節點、臨時聯系廣西山歌學會負責人或山歌王組織人員創作,并未形成完善的常態化機制和建立起體系化的運作方式。
廣西山歌王、山歌手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分散于廣西各地。歷年廣西山歌王的評定也沒有形成較為統一的標準。在聯系各地山歌王、山歌手方面,有時是通過縣級融媒體中心進行聯系,對廣西山歌群體尚未有全面、專業的整合梳理。
在融媒體技術方面,目前只有二維碼一項功能,視頻主要以唱山歌為主。尚未出現較為創意的視頻內容或多元融媒體產品。與廣西山歌學會、新媒體技術部門等尚未建立常態化聯動合作機制。
(二)樹立特色文化專題品牌的路徑
1.建設山歌傳承人儲備庫
建立常態化、體系化、機制化的保障機制,有利于特色文化品牌可持續發展。一是對廣西山歌文化進行全面梳理整合。需要對廣西山歌歷史文化、內容品類進行深入挖掘,再以山歌類型、內容選題等方面進行分類歸納,挖掘類型更豐富的選題內容。二是建立廣西山歌王、山歌手等民間文藝傳承人儲備庫。搜集廣西歷屆山歌王、各地特色山歌手等,做好資料搜集梳理建檔,以備不同選題需求,及時聯系相對應的傳承人,使作品更具針對性與高質量。三是與廣西民間文藝家協會、廣西山歌學會等團體形成聯動合作機制。針對廣西山歌及相關文化發展情況,及時掌握行業發展態勢,深入挖掘山歌文化多樣性,使選題更具針對性、時效性和實用性。
2.多媒體融合多元形式呈現
在全媒體時代,黨報副刊需要突破傳統思維模式,多元化、多維度使品牌專題與時俱進、多面開花。如在原有山歌視頻基礎上,不斷增強新媒體產品創新意識,以移動互聯網思維應用于報紙副刊選題之中,采用創新、多元的融媒體形式呈現多樣化的山歌文化及八桂特色文化。
同時,可靈活運用動漫等元素,進一步創新新媒體產品;綜合運用新素材、新視角、新技術,將特色文化專題做得更具時代感、更有吸引力。一方面,進一步探索全媒體時代創新傳播傳統文化的多元模式。如在品牌專題之下,組織賽事或評獎活動,調動專業受眾群體積極性。另一方面,結合特色文化不同平臺,如山歌與普法平臺等,通過多媒體、多平臺協作形式,使山歌等特色文化多地開花落地。
3.拓展更多特色文化品牌
樹立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根深方能葉茂。在打造山歌特色專題品牌的基礎上,還需拓展更多八桂特色文化品牌。
比如,劉三姐歌謠文化,就是廣西山歌文化一大特色亮點,更是廣西較具知名度的文化符號之一。挖掘山歌文化中的劉三姐歌謠文化,需要深度梳理這些品牌文化的發展脈絡。如今劉三姐歌謠文化已傳揚至東盟國家,進一步挖掘其特色亮點,探尋拓展民族特色文化對外傳播發展途徑,使副刊專題品牌視野更為開闊。
四、結語
不斷拓展民族文化的新空間,呈現民族特色文化,進一步拓展更多民族共融的特色文化品牌,以及具有時代潮流的新文藝產品,使山歌文化與其他特色文化品牌同頻共振,不斷擴大民族特色文化專題“朋友圈”,打造多元化、時代性與包容性的特色文化品牌,是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的一種責任擔當。
參考文獻
[1]王智源.依托地域文化 打造媒體精品:以《烏海日報》“五個烏海”系列文化專欄為例[J].中國地市報人, 2020(9).
[2]李肖一.壯族山歌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性探究[J].音樂生活, 2021(11).
[3]李艷艷.論新媒體時代河南老字號品牌文化構建[J].中國報業, 2021(6).
(責任編輯:黃康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