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
近年來,青海省海西州積極推進生態保護,使自然生態系統總體趨于穩定向好發展,牧區水草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了明顯改變,生物多樣性水平全面提升。特別是加強了水草生態系統管控和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牧民群眾整體素質提高,有效禁止了肆意捕獵、非法交易、食用野生動物行為,各類野生動物棲息活動空間不斷擴大,種群數量倍數增加,成績和貢獻巨大。野生動物大規模增加,致使牧民群眾生產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出現了草畜動(物)不平衡,家畜食草困難,缺少野生動物大規模活動草場草畜動(物)平衡新的補償制度、標準和野生動物價值實現的途徑。因此,在全社會形成合力,合理認定野生動物集群區域,以構建野生動物保護與牧區草畜動(物)平衡新的機制與補償制度和標準,建立監測機制,探索野生動保護視域下草畜平衡路徑。
為有效保護生態環境,海西州樹立了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圍繞治水、治草、治土、治沙、治山、治氣及濕地保護修復、退耕還林還草、河道治理、鼠蟲害防治等綜合治理措施,推進生態系統保護和重大工程修復,全力發展生態產業,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了明顯改變。良好的生態環境為野生動物大規模活動、食草提供了廣域空間,創造了條件,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不斷增加,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
海西州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圍繞生態環境重點治理目標,全力推進生態系統修復工程,使生態系統得到全面改善。
1.水源涵養地保護及水環境綜合整治成效顯著
海西州荒漠生態系統治理和濕地生態系統修復任務重。為此,實施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綠化工程和水系統修復工程、規范整治河流湖泊等水系統養護、提升治污能力、加大鄉鎮及聚集區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監測工作等一系列具體措施,使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濕地和河湖面積保有量明顯提高,林草植被覆蓋率擴大,草地退化現象得到遏制,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值得贊譽的是隨著州內生態系統的改善,我國一個重要的沙塵沉降地——柴達木盆地沙塵沉降功用發揮十分明顯。
2.全力發展生態產業
高質量建立鹽湖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產業等產業體系,打造生態產業鏈,以平臺經濟推動產業規模化集聚化發展,促進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
3.完善大數據互聯共享機制與環境監管監測評估預警體系
加強對礦產資源開發等重點領域環境風險防控,特別是在對開發過程中和生產后的產生的重金屬、固體廢物、化學藥品以及可能的輻射廢料等進行防控,建立起環境風險預測預警體系和綜合應急救援體系的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充分利用大數據,進行綜合性環境保護協同及大數據云服務平臺開發,建立環境信息數據互聯共享機制,有效集成環境質量、污染源排放、生態環境狀況、環境執法、環評管理等數據,實現橫向到相關各部門,縱向到省、州、市縣三級環保部門的數據貫通共享。完善對水、氣、土壤、輻射等一體化監測體系和環境預警平臺,逐步實現環境因子的變化趨勢預測和風險預警。
在全面推進海西州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依照當地從事牧業生產的老百姓自古以來敬畏大自然、崇尚大自然、尊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加大野生動物保護力度,成效顯著。
1.加大防范控制能力
海西州認真開展野生動物專項保護行動,對野生動物棲息繁衍地、遷徙停歇地和通道進行全方位巡邏巡查,嚴厲打擊亂捕亂獵以及出售、食用野生動物的違法犯罪行為,加大防范控制能力,縮小了違法犯罪的空間,建立了反盜獵防控體系。
2.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
用新思路謀劃新工作套路,用新理念激發新活力,用新工作辦法解決出現的新問題,加快推進草場規?;鬓D,集約化經營,以草定畜,積極調整畜群結構,推行劃區輪牧、分群放牧、分群管理以及合理重組草場、牲畜、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推廣高效繁育技術,培育種養專業大戶、家庭農牧場、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促進畜牧業發展方式的轉變,依據各鄉(鎮)草原承載能力及草原植被情況,通過采取以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或村為單位建立舍飼養殖基地,進一步加強飼草料青貯,舍飼、半舍飼規模養殖技術,鞏固草畜平衡成果,推動畜牧業規?;?、專業化、現代化發展。
3.全面落實野生動物保護的各項政策
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關于禁止非法獵捕、交易和食用野生動物的決定》《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規范》,全面實施2019年海西州修訂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在法律層面限制了非法獵捕、交易和食用野生動物,加大了野生動物保護和監管力度,加大了違規行為的懲罰力度。
由于采取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多項有力措施,海西州的生態系統得到了明顯改變。目前,海西州草地總面積達970萬公頃,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積為890萬公頃。海西州水資源總量達70多億立方米,各類河流共有160余條,流域面積大約500平方公里,常年有水的河流有40余條,平均徑流量超過1億立方米的河流主要有那棱格勒河、布哈河、柴達木河、疏勒河、格爾木河、烏圖美仁河、沱沱河、巴音河、察汗烏蘇河等16條,流域面積近30萬平方公里。給野生動物大規?;顒?、食草提供了廣域空間,野生動物倍數增加。海西州現有野駱駝、野牦牛、野驢、藏羚羊、白唇鹿、馬鹿、盤羊、巖羊、藏原羚、鵝喉羚、雪豹、猞猁等野生動物96種,屬于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30余種。其中,天峻縣草原面積254.14公頃,是祁連山國家公園的重要片區之一,俗稱為“未建立圍墻的野生動物園”,境內野生動物棲息種群數量多,在祁連山國家公園相關片區內來回棲息活動,在天峻片區內大規模棲息活動的普氏原羚、雪豹、藏野驢、野牦牛、白唇鹿等國家級保護動物較多。烏蘭縣草原面積76.99公頃,野生動物數量約有30萬頭(只),黃羊、巖羊、野兔、旱獺等草食動物和狼的數量占比達90%,在柯柯鎮、茶卡鎮等區域內食草性野生動物數量增加迅速。都蘭縣草原面積276.55公頃,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動物獸類有32種,鳥類11種,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16種,大型食草類物種有巖羊、藏原羚、鵝喉羚、盤羊、白唇鹿、馬鹿6種,在巴隆、溝里、香加、宗加等鄉巖羊、藏原羚、藏野驢等食草性野生動物數量增加明顯。
近年來,海西州的生態功能恢復明顯,生物多樣性水平顯著提升,使國家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增加迅速。但也出現了野生動物大規模增加打破了原有的草畜動平衡狀態,尚未建立野生動物大規?;顒硬輬霾菪髣樱ㄎ铮┢胶庑碌难a償制度和標準等一系列問題。
近年來,在海西州草原百頭以上的野生動物隨處可見,并經常出現在牧民生產生活區域,特別是熊、狼等一些食肉性野生動物經常出現在鄉鎮、村落,侵害牧民家中的家畜,有時破壞帳篷等居家設施,影響了牧民原有生產生活方式,造成人身、家畜、財產的損失。且野生動物侵入規模大、范圍廣、活動規律難以掌握,而且當地現有設備技術是無法做到跟蹤調查、預警防控的。
近年來,食草性野生動物侵占草場規模大、速度快、侵害性強。在烏蘭縣柯柯鎮牦牛山地區經常有巖羊成群結隊出現,多的時候大約有好幾萬只,在北柯柯地區經常出現的巖羊約4萬只、大鹿700-800頭,在卜浪溝地區經常出現的黃羊6萬只、野驢200余匹,在茶卡地區經常出現的巖羊5萬余只,在銅普地區經常出現的巖羊3萬余只。在天峻縣舟群鄉的夏秋季草場上一次性出現的巖羊800至1200只。在都蘭縣現有巖羊約為9萬只,藏原羚約為2萬只,鵝喉羚約為5000只,馬鹿約為7000只,盤羊約為2000只,白唇鹿約為1500只。
野牦牛、藏野驢、普氏原羚、黃羊、巖羊、鹿等食草野生動物大規模出現在同一塊草場,浩浩蕩蕩,與家畜搶奪草場資源,家畜自然退讓,造成家畜食草困難,使牧民可利用草場面積銳減,野生動物大規模出現在牧區草場打破了原有的草畜平衡狀態。另外,格爾木、茫崖、天峻、都蘭、烏蘭等市縣的部分地區旱獺、鼢鼠等的數量也逐年劇增,造成草場面積破壞。
近年來,野生動物大規模出現在草場,與家畜爭奪草場,家畜盡可能地退讓或逃離草場,群眾躲藏,造成家畜食草困難,打破了原有草畜平衡狀態,而目前我國尚未制定野生動物大規模活動牧區而引起新的草畜動(物)平衡相關制度、補償機制及標準,只是通過《青海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造成人身財產損失補償辦法》得到相應的補償,但野生動物侵害造成人身、家畜、財產損失的問題尚未得到全面解決。在尚未制定野生動物侵占草場造成家畜食草困難的具體管理制度和補助政策的前提下,部分牧民對野生動物的驅趕方式也僅能采取鞭炮、汽笛聲,以此來保護家畜食草環境。野生動物與家畜爭食草場現象時有發生,無策可施的牧民只能選擇自行購買家畜草料喂養家畜,甚至搬遷到野生動物不容易出現的草場,緩解野生動物、家畜爭食的問題。

目前,牧民群眾在遵守野生動物保護的各項規章制度的前提下,要受到已定的“草畜平衡”份額限制,還要為野生動物保護而“主動減畜”承擔部分經濟利益損失。牧民群眾迫切希望得到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采取強有力手段合理解決草畜動(物)嚴重失衡問題。
牧區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增大,使野生動物不斷增多,實現了最大的生態價值。但野生動物原生態的經濟社會價值尚未得到實現,尚未探索出野生動物生態產品的經濟社會價值實現途徑,對野生動物自然脫落的鹿角、牛羊角等未進行撿拾,集中精深加工成工藝品以及入藥等,目前只是保護而保護,特別是尚未將野生動物知識、棲息路線、棲息草場、覓食草場與鄉村文旅產業發展有序融合,不能將野生動物做為景觀、導賞商品等,讓人們攝影、繪畫、觀賞,尚未打造一批野生動物攝影小鎮、觀賞小鎮及在石頭、山崖等處上雕刻、繪畫野生動物的繪畫美術隊、帳篷藝術隊等。
野生動物大規模增加,與家畜爭奪草場已成為急需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認定野生動物集群區域,完善草畜動(物)平衡的新補償制度,確定新標準,探索野生動物價值實現新途徑,實現農牧民增加收入和生態、社會、經濟和諧共生。
根據野生動物集群出現頻率較高的活動區域為目標,記錄并熟悉掌握野生動物常出現的場所、數量、時間、習性等重要信息,合理對野生動物棲息路線、棲息草場、覓食草場、繁育草場等進行科學監測和評估,強化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制定海西州野生動物集群區域畜牧業發展的整體規劃,科學設計草畜動(物)確定野生動物保護與海西州草畜動(物)平衡的方向、規模和發展目標,健全野生動物保護與草畜動(物)平衡的省州市縣三級聯動監測體系,重點強化對野生動物影響牧民生產生活、人身安全及侵占草場等常態化監測,保證人草畜動(物)安全與穩定發展。
按照野生動物集群活動區域的時間、地點、數量等關鍵數據,根據野生動物不同地點出現頻率高低,圍繞草場承載量,建立合理的新的草原補償機制,確定不同的補償標準。在保證家畜食用草場的基礎上,對食草性野生動物大規模活動草場進行分割劃區,一部分場劃為野生動物集中活動食草區,另一部分草場劃為家畜集中活動食草區。已被確定為野生動物的食草的草場按照行政區域及相對同質草場資源能力,以新的草畜平衡的“載畜”量標準把野生動物的數量折算成家畜量計算出補助金額數,進行差別化獎補。對經常出現食肉野生動物的草場,要不斷改造牧民房舍和家畜圈舍,強化野生動物侵襲防范力度,在不傷害野生動物生命的前提下采取驅趕、麻醉等方式,將野生動物驅趕至牧民房舍和家畜圈舍以外的區域。不能驅趕野生動物的草場,鼓勵牧民群眾主動退出,提供給野生動物活動,被退出的草場按新的草畜平衡“載畜”量標準進行獎補。對野生動物侵襲受到傷害的牧民及家畜,根據《青海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造成人身財產損失補償辦法》相關辦法進行補償,襲擊致殘者提供必要的生活、醫療費等。完善社會組織、各類保險融入野生動物保護機制,鼓勵引導群眾強化對野生動物、人畜防疫傳染的防護管理。對野生動物食草供給不足的場所積極投放飼草料,促進人畜動(物)和諧共生。
在野生動物集中分布和活動區域開展與生態保護相適宜的價值實現活動,將自然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通過一定方式轉化為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