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超
(鶴壁職業技術學院)
文化是立身之魂,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專業人才的重要基地,更有肩負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責任,把非遺傳統舞蹈帶入校園,同時也把舞蹈中的傳統精神融入校園文化?!胺沁z”保護的前提是教育,“非遺”保護的保證是教育,“非遺”保護的可持續發展還是教育。我們以校園為依托,以素質教育為媒介的教育傳承,是“非遺”舞蹈藝術在現狀保護的工作需要,也是幫助當下高職院校教育教學體制改革的一劑良藥。因此,高職院校培養非遺舞蹈專業創新人才是體現文化自信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國人文化自信的底氣,非遺舞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高職院校繼承發展非遺舞蹈文化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同時高校對傳統文化應承擔起傳承的歷史使命,為非遺舞蹈培養優秀的傳承人才,為中華文明的延綿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近年來,高職院校在飛速發展的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傳承和校園文化品牌建設,許多高職院校結合地域文化特色,或結合辦學專業特點,逐漸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名片。
中華傳統五千多年的歷史文明為中國社會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礎,為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給足了底氣。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具有強大生命力。前人的不斷積累實踐,漢字、傳統習俗、舞蹈、音樂、書畫等都是中國漫長歷史文化的見證,也是前人留給我們的文化自信最好的底氣。文化自信,是中國發展的底氣,這股底氣來自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也來自于與時俱進的創新,來自于中國文化多元化包容,也來自于堅定面向世界的開放態度。因此,堅定文化自信,走好中國特色的文化自信道路,我們才能挺起自信的脊梁。
中華文明孕育創造的絢爛文化,是中華傳統根脈所寄,是中華兒女精神所系。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非遺”是先人創造的沉積與結晶,鐫刻著一個傳統國家文化生命的密碼,蘊涵著傳統特有的精神機制、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我們的非遺文化能這么沖過重重險阻傳承至今,是因為我們祖國對民間傳統藝術的珍視和保護,也是一代又一代無私奉獻的民間藝術家,不畏艱難地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揚,讓它們不至于湮滅在歷史長河中。優秀的傳統手工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每一種古老的非遺舞蹈中,都融入著一代又一代先輩的心血,通過傳承演繹非遺舞蹈藝術,展現傳統文化傳承中的青春力量,讓更多人認識非遺舞蹈,走進非遺舞蹈。而在這個過程中,非遺傳承也得以穿越千年依然能夠找到歸處,唯有如此,才能薪火相傳,永放光芒。
高職院校對“非遺”舞蹈藝術的傳承,一方面是優秀“文脈”與優秀“文象”的延續與傳承,另一方面是學校藝術教育的確需要這些“非遺”舞蹈藝術的融入,從而保存這個傳統獨特的記憶與獨一無二的優秀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學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希望與未來,非遺舞蹈藝術的引入是培養綜合人才的方式之一,也是對現存教學體制的創新變革。開設舞蹈專業的高職院校,有教學教育資源、學生培養途徑、教學場地,時間精力等優勢,可以根據地域特色,開設相關的非遺舞蹈專業課程,與非遺舞蹈傳承人或者專家進行合力教學,將非遺舞蹈元素與現代流行舞蹈元素相結合,創作出新的舞蹈作品,也傳承了非遺舞蹈的特色。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對非遺舞蹈創作要進行充分地調研、了解,在具體創作中融入新思路,采取適當的策略進行更好的傳承。
舞蹈歷史由來已久,早在原始社會,人類就開始用舞蹈去表達自己喜悅、開心的情感。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在不斷地交往、實踐中,賦予了舞蹈更多如喜怒哀樂一般的各類情感,來表達個人或者群體的心情,也就逐漸成就了舞蹈藝術的豐富層次。那么,舞蹈作為最原始的藝術,在經歷了時間長河的洗禮與沉淀后,保留下了何種樣貌?中國的傳統舞蹈又經歷著怎樣的機遇與困境?高校本身對文化有著天然的吸引力,目前,非遺舞蹈也在逐步進入校園,逐漸得到重視與發展,但在非遺舞蹈創新人才培養上還需要進一步進行完善。需要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非遺傳承和保護中,就需要傳承人才向社會展示非遺的魅力,營造良好的文化生態和傳承環境,促進非遺更好地與現實生活融合。
現階段許多高職院校根據自身學校所在的地域特色文化開設相關的非遺舞蹈專業,致力于用更鮮活的方式推廣非遺舞蹈的傳承。如浙江藝術職業學院,針對畬族舞蹈,成立了浙江畬族舞蹈研究團隊,也多次邀請景寧畬族自治縣畬族文化代表性傳承人為舞蹈系師生進行專業指導。同時專門成立了浙江景寧畬族舞蹈風格課程,這一課程是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舞蹈系深入景寧畬族自治縣進行采風,充分挖掘和學習畬族舞蹈元素,以及舞蹈中所需要的道具使用方法,通過調研,形成了具備學校特色的畬族民間舞課程。
非遺舞蹈藝術大都是根植于傳統民間的戲曲藝術瑰寶,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傳統民間表演藝術。很多非遺舞蹈藝術文化由于地緣優勢,會被當地的政府和高校關注,為了更高地傳承非遺文化,一些高職院校也因勢開設相應的非遺舞蹈專業課程。但在接近藝術的過程中,也發現存在些問題,如一些非遺舞蹈具有無可比擬的知名度但外界又對其存在著一定的思維定勢,覺得它存在著文化底蘊不足、缺乏藝術化敘事方式等問題,這些都會影響非遺舞蹈的傳播深度和廣度。同時,非遺舞蹈進校園大部分停留在觀看、演繹、了解階段,而在探索作品創新的深度不夠,在培養非遺舞蹈創新人才也僅僅是將非遺舞蹈原原本本地進行演繹,沒有進行特色打造,結合時代元素進行創新,培養模式停留在表面。
非遺舞蹈傳承最重要的手段是活態傳承,在高職院校中的主流舞蹈仍然是現代舞蹈,而真正潛心鉆研非遺舞蹈的專業老師較少,由于非遺舞蹈大都是民間傳統舞蹈,與流行舞蹈不同之處在于,地域特色和傳統特色較強,時尚元素較少,因此在舞蹈編排上會存在一定難度。隨著一些非遺舞蹈傳承人的高齡化和愿意接手傳承傳統文化這類人的稀缺,極易導致失傳這一結果。由于人的主觀性和能力所及容易形成傳承性舞蹈的部分遺失或是風格變異,每位傳承人都會在自身的思想高度上對非遺舞蹈有自己的理解,更會因為身體機理能力的不同形成動作風格的不同。
目前一些高職院校、職業院校已開設了相關非遺舞蹈專業,高校作為傳承傳統文化的陣地,要助力非遺保護,作為高校藝術教育工作者、作為舞蹈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肩負著巨大的責任使命和擔當。以舞臺實踐為目標,以課堂教學為抓手,以劇目創作為突破口,搭建校團、校際合作機制,擴展國際、國內舞臺,為學生舞臺實踐提供廣闊天地,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非遺舞蹈創新人才。
舞臺實踐在非遺舞蹈專業人才培養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學生通過舞臺實踐,集中展示學習成果。高職院??梢苑e極拓寬、打造多元舞臺,為學生舞臺實踐提供廣闊天地。
高職院??梢愿鶕數靥厣?,精心打造非遺舞蹈品牌。例如,山西的左權小花戲和晉北踢鼓秧歌,在課程設計既注重原生態的精華傳承,又凸顯新時代的發展創新,既注重山西風格的營構發掘,又凸顯中華文化的弘揚彰顯。同時在課堂展示中,專業舞蹈老師要明晰精要為學生講解分解動作和舞蹈所蘊含的背景和文化內涵。通過不斷的練習展示,讓更多人看到非遺舞蹈由印象中的“丑美”向“唯美”的嬗變,讓更多的人們看到和感受到了非遺舞蹈專業人才用形體語言講述的當地迷人故事、展現當地美好形象,進一步去向人們呈現當地厚重深邃的文化底蘊,展示多彩斑斕的傳統文化自信。
高職院校的非遺舞蹈專業課程設計要著眼于整個舞蹈藝術領域考量該問題則要分設多個層級,既要在保護非遺傳承人原汁原味的舞蹈層面里挖掘精髓,守護傳統,同時也要在藝術創作的層面考量非遺舞蹈的傳播及當代審美,時代立意與創作人的自我意識的結合。明確課堂教學改革方向,通過實施廣泛調研,去不斷修訂原有的課程設置,從剛入學一年級開始設置相關非遺舞蹈專業課程,為學生在舞臺表演方面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舞蹈老師可以實施劇目表演,形成學校自主原創劇目,把原有的經典劇目作為教學的基礎,同時遴選出適合舞臺表演的優秀創作新品作為教學的補充,融入非遺舞蹈元素,創作出新的傳承作品,有利于增強學生對舞臺實踐的適應性。其次,可以進行田野調查對民間文化展開學習,搜集與豐富教學素材,去建構學生對非遺舞蹈的原生文化到課堂教學元素到舞臺創作的整理認知觀與邏輯思維,將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潛移默化地植根于學生的常態學習之中,落實到自身的教育實踐之中,不僅實現了課堂到社會的零對接,而且將傳統文化傳播到社會各地。把握好原生態舞蹈與專業化舞蹈之間的“度”,在保持風格性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去做專業性的創新。例如,吉首大學由民間舞教研室開創了《湘西苗族民間舞》課程。課程遵循“提煉典型、抓住風格、重于訓練”的原則,基于傳統性、典型性、訓練性三個要點,充分挖掘民間傳統舞蹈的訓練價值與教學價值,在傳統素材中提煉出最為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體態與動律,由淺入深、鋪開滲透的訓練學生的肢體語言,具有一定的教學規律與訓練價值。通過這次課例的展示,讓各位專家學者及各院校了解、認識到湘西苗族民間舞蹈的審美意蘊與藝術特色。
開展“非遺舞蹈”傳習活動,主要以高校為入口,小學作出口的傳播方式,實現“非遺舞蹈”的活態傳承創新。在往后的學習中大家能將“非遺舞蹈”保護與傳承精神發揚光大,不斷在活動中汲取新的知識養分,為“非遺舞蹈”的深入研究和傳承發展奠定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促進“非遺舞蹈”的進一步發展,使我國社會文化事業更加繁榮。
例如,針對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舞蹈、戲曲類非遺項目進行編創整合,在保留自身特點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整體動作舒展、流暢,簡單易學,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非遺傳統舞蹈課間操。以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重點,通過“走進民間——引入高?!獋鞯叫W”的鏈條式傳播,實現“非遺舞蹈”的活態傳承創新,開展了“非遺舞蹈進校園”系列活動。旨在加深廣西青少年對傳統藝術文化的熟悉度與認同感,為“非遺舞蹈”的深入研究和傳承發展奠定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梢圆扇嵭小耙M來,走出去”的方式,高職院校與當地小學簽訂了非遺傳統舞蹈傳習基地建設項目,開展了“非遺舞蹈進小學”的文化傳承活動。由學院舞蹈教師、專業學生組成的傳習教師團隊,分組進入各基地小學教授“非遺舞蹈”,教師團隊傳授過程中,注重講解舞蹈動作的傳統文化背景知識,科學訓練學生的節奏反應能力、道具與身體的協調運動,使小學生對傳統舞蹈的學習產生濃厚興趣,從而提升學習成效,促進“非遺舞蹈”進傳播發展。這種高校與小學的“鏈條式”傳播方式,能夠讓高職院校的非遺舞蹈專業人才能夠有實踐鍛煉的平臺,培養 “非遺舞蹈”的保護傳承精神。在往后的學習中不斷在活動中汲取新的知識養分,為“非遺舞蹈”的深入研究和傳承發展奠定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促進“非遺舞蹈”的進一步發展,使我國社會文化事業更加繁榮。
高校舞蹈教育的民間舞傳承理應根據時代需求而做出相應調整與改變,這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重返民間,回看新時代的傳統舞蹈的變遷,在藝術創新上保持嚴謹的治學態度,在利弊兼具的規范化、藝術化再生產過程中做到“守正”和“創新”。非遺文化是傳統的,因此僅僅靠高職院校去發展,并不能達到理想效果,可以通過與一些非遺文化館、非遺舞蹈工作室等進行合作,充分發揮高校舞蹈專業優勢和文化館、藝術中心實踐基地優勢,共同探索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模式,共建“校館合作實訓基地的建設項目”,打造具有非遺舞蹈與表演專業人才的培養基地。充分發揮實踐基地的優勢,共同探索聯合培養創新型、實用型非遺舞蹈教育與演藝人才的新模式。
對待非遺文化的傳承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急功近利,要心懷敬畏之心去踐行一個舞蹈人該做的“事”和“業”。盡自己所能為非遺的傳承與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希望通過尋根溯源尋找民間藝人、將非遺引進高職院校課堂教學、舞臺劇目實踐、非遺舞蹈學習等多重活態傳承方式,來推動非遺傳統舞蹈的傳承與發展。非遺文化的傳承不是一人之力就能完成,而是要舉全體之力,不斷地培養一批又一批的非遺舞蹈創新人才,讓非遺舞蹈藝術代代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