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娜娜 楊建
心力衰竭是心臟病的終末期,其中60%的心力衰竭患者存在一定的冠狀動脈疾病,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為冠心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為老年患者致死的重要因素,每年冠心病心力衰竭引發的死亡率在40%以上。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腎臟缺血、心肌缺血、心房心室擴張、腎功能均會對于血漿 B型腦鈉肽(BNP)產生刺激,血漿BNP 為人體中的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拮抗劑,能夠對于心肌細胞、平滑肌細胞、心纖維原細胞中分泌的去甲腎上腺素、內皮素進行有效抑制,同時,血漿BNP 還參與血容量、血壓調節,可促進血管阻力及體循環阻力降低,使患者機體中血漿容量下降,進而使心臟前后負荷下降,提高心輸出量。研究中發現,奧扎格雷鈉能夠通過高選擇性血栓素合成酶抑制,提高前列腺素合成,使機體中冠狀動脈實現有效擴張,促進心肌的供血及供氧提高,提升血流量。本次研究選取本院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應用奧扎格雷鈉治療,對其效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4月~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50 例。納入標準:符合冠心病心力衰竭診斷標準;具備完善一般資料者。排除標準:精神、認知障礙患者。通過抽簽方式分為分析組和參比組,每組25 例。分析組中男11 例,女14 例;年齡52~74 歲,平均年齡(60.42±4.12)歲。參比組中男12 例,女13 例;年齡52~75 歲,平均年齡(60.33±4.2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參比組 應用常規藥物治療,主要應用藥物為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同時給予適當硝酸酯類藥物,應用2.0 g 注射用左卡尼汀(商品名:律定方,瑞陽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372)與250 ml 葡萄糖注射液(5%)混合進行靜脈滴注,1 次/d,為患者實施抗感染、心律失常糾正治療。
1.2.2 分析組 在參比組基礎上加用奧扎格雷鈉(山東羅欣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H20054672)治療,應用80 mg 奧扎格雷鈉與250 ml 氯化鈉注射液(0.9%)混合進行靜脈滴注,1 次/d。連續治療10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心絞痛發作次數、疼痛持續時間、NT-proBNP 水平、心功能分級情況。于治療前、治療后1 個月、治療后3 個月檢測患者的心絞痛發作次數、疼痛持續時間、血漿BNP 水平。顯效:患者治療后未發生心絞痛、心功能顯著改善;有效:患者治療后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發作時間縮短,心功能改善;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心功能分級:根據行為分級,心功能1 級:患者日常體力活動不會受到限制,日常活動中未產生呼吸困難、乏力、心悸等癥狀;心功能2 級:患者存在輕度活動受限,在休息過程中無癥狀,日常活動中會產生心悸、乏力、心絞痛、呼吸困難等;心功能3 級:患者體力活動會產生高強度受限,休息過程中無癥狀,輕度活動會引發上述癥狀;心功能4 級:患者無法實施任何體力活動,休息過程中會產生充血性心絞痛或心力衰竭,任何體力活動后均會導致癥狀加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分析組治療總有效率96.00%顯著高于參比組的64.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心絞痛發作次數、疼痛持續時間、NTproBNP 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疼痛持續時間、NT-proBNP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3 個月,兩組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均少于治療前、疼痛持續時間均短于治療前、NT-proBNP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分析組患者的心絞痛發作次數均少于參比組、疼痛持續時間均短于參比組、NT-proBNP 水平均低于參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絞痛發作次數、疼痛持續時間、NT-proBNP 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參比組比較,bP<0.05
2.3 兩組心功能分級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心功能分級情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2665,P=0.7899>0.05)。治療后,分析組心功能分級優于參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4.1718,P=0.0000<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功能分級情況對比[n(%)]
心力衰竭一般由各類心臟結構或功能性疾病引發心室射血功能及心室充盈受損,使心排量無法滿足機體代謝需求,患者會產生體循環瘀血、肺循環淤血、組織器官灌注不足,屬于臨床中常見的綜合征,主要表現出體力活動受限及呼吸困難。現代慢性心力衰竭治療過程中一般應用利尿劑、強心劑、擴張血管劑實現患者機體血液動力學穩定。利尿劑一般為心力衰竭治療的有效改善藥物,心力衰竭患者均存在液體潴留的癥狀,應實施有效利尿劑對于患者機體中液體潴留情況進行有效改善,對于患者的出入量進行控制,并根據患者體重變化情況進行用藥及時調解[1-3]。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屬于現階段心力衰竭的首選治療藥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除存在禁忌證者不可使用,其余患者均可應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可通過對于心力衰竭患者體內過高的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活性實現有效抑制,全面擴張血管,使機體血流動力學得到改善,有效促進心肌重構,實現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生、發展阻斷。臨床研究發現,足量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能夠幫助患者有效實現癥狀緩解,降低由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疾病死亡率[4,5]。
醛固酮受體拮抗劑一般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廣泛應用,能夠對于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現有效治療,常用的治療藥物有螺內酯以及保鉀利尿劑等,可減輕患者心臟負荷,實現心臟重構,有效改善心功能[6,7]。
β-受體阻滯劑能夠有效抑制機體交感神經活性,有效抑制心力衰竭代償作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長期使用β-受體阻滯劑治療可有效幫助患者減輕臨床癥狀,實現疾病預后改善,有效降低臨床死亡率及住院率。通常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需要終身使用,一般病情穩定后即在嚴密監測下應用β-受體阻滯劑,應用劑量應逐漸增加到患者最大耐受量,但加量過程中應避免過快,也不能突然停止用藥,避免引發患者疾病癥狀惡化。
冠心病心力衰竭臨床主要表現為陣發性夜間呼吸障礙、勞力性呼吸困難,部分患者會存在乏力、倦怠、運動耐量降低等表現,同時,病情嚴重的患者會出現急性肺水腫、心臟擴大、肺部啰音及胸水等[8,9]。近幾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治療逐步取得較大進展,臨床的處理方式已經從原本的強心、利尿劑以及擴張血管劑等血流動力學治療改善模式,轉變為應用神經內分泌抑制劑實施治療,臨床效果顯著,顯著降低患者病死率,但現階段應用藥物治療無法實現癥狀改善,預后仍然存在嚴重癥狀。
冠心病心力衰竭發病后患者產生冠狀動脈痙攣、狹窄、心肌缺氧、缺血,同時血管內皮細胞降低,引發心肌血液淤滯以及使機體產生高凝狀況,因此,不僅需要為患者實施強心、利尿治療,還應幫助患者改善血管內皮損傷,促進心肌代謝,實現心肌重塑及延緩血流阻斷,預防心臟進一步擴大,同時能夠實現血管擴張兼顧的效果,有效結合抗血栓治療,幫助患者實現心功能改善[10,11]。
奧扎格雷鈉是一種高效的、選擇性的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劑,有利于機體中前列腺素合成,有效實現前列腺素與抑制血栓素合成酶的比例升高,更有利于促進機體冠狀動脈擴張,使機體血流量增加,有利于實現心肌供氧供血。在以往實驗中發現,奧扎格雷鈉能夠提升小鼠常壓缺氧條件下存活時間,提高心臟的缺氧耐受性,同時能夠提升腎上腺素引發的心肌耗氧量,對抗機體缺氧缺血現象,幫助患者實現心功能改善,避免產生心肌缺血、缺氧癥狀,同時,奧扎格雷鈉能夠有效實現抗血小板聚集,使機體血液粘度降低,預防紅細胞大量在機體中聚集,使微血管狀態得到改善,預防血液高凝,有效促進體循環及肺部壓力降低[12,13]。
本文研究顯示,分析組治療總有效率96.00%顯著高于參比組的64.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3 個月,兩組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均少于治療前、疼痛持續時間均短于治療前、NT-proBNP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分析組患者的心絞痛發作次數均少于參比組、疼痛持續時間均短于參比組、NT-proBNP 水平均低于參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分析組心功能分級1 級10 例(40.00%)、2 級13 例(52.00%)、3 級1 例(4.00%)、4 級1 例(4.00%),參 比組心功能分級1 級3 例(12.00%)、2 級3 例(12.00%)、3 級10 例(40.00%)、4 級9 例(36.00%),分析組心功能分級優于參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4.1718,P=0.0000<0.05)。因此,應用奧扎格雷鈉治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能夠提高患者的心功能,使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降低,有效縮短疼痛持續時間,使機體中血漿BNP 水平得到有效改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較高,能夠使其生活質量得到有效改善。
綜上所述,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應用奧扎格雷鈉治療能夠使患者實現血液高凝狀態改善,進而促進心功能提升,同時能夠實現對于血小板選擇素釋放進行抑制,使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