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燦梁 蕭戟
人體的支柱和中軸被稱為脊柱,其主要作用是保護內臟、平衡、負重等,脊柱一旦受到暴力沖擊,就會發生壓縮性骨折,而脊柱壓縮性骨折會使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消化、呼吸系統功能障礙,同時還會存在脊柱失穩定、肌肉力量失衡、活動功能受限、后凸側彎畸形改變等情況,非常不利于其日常工作與生活[1]。脊柱的生理結構極具特殊性,所以臨床上治療脊柱壓縮性骨折具有較大難度,以往主要采用開放式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雖具有一定療效,但術中會造成明顯創傷,不僅患者的疼痛程度得不到明顯緩解,術后還需要花更多時間才能得以恢復,且對受損椎體高度、矯正畸形等具有一定局限性,所以導致臨床效果不夠理想[2]。隨著生物力學、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近年來微創內固定術在臨床中獲得了廣泛運用,基于此,本文對經皮微創釘內固定技術治療脊柱壓縮性骨折的效果進行分析,并將其與開放式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得出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9年1月期間本院收治的70 例脊柱壓縮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X 線、CT 檢查后確診為脊柱壓縮性骨折;磁共振成像(MRI)檢查顯示骨折椎體高度丟失>1/3,且伴成角畸形,椎體后緣骨塊突入椎管<1/3;由外傷所致;無脊髓、神經受損等癥狀存在;脊椎發育正常且無椎管內腫瘤發生。排除標準:合并凝血功能障礙、心腦血管障礙、類風濕性關節炎、椎體病理性骨折、骨質疏松性骨折者;存在嚴重精神障礙者;哺乳期婦女。根據患者意愿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35 例。對照組中,男21 例、女14 例;年齡26~59 歲,平均年齡(46.87±6.96)歲;創傷至入院時間1~5 h,平均時間(3.20±1.54)h;致傷原因:交通事故21 例、壓砸傷9 例、摔傷5 例。試驗組中,男22 例、女13 例;年齡25~60 歲,平均年齡(46.25±2.34)歲;創傷至入院時間1~5 h,平均時間(3.37±1.25)h;致傷原因:交通事故20 例、壓砸傷9 例、摔傷6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采用開放式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操作步驟:指導患者俯臥于手術臺,對其行全身麻醉,麻醉生效后將腰橋置于胸腰處,通過C 臂機對傷椎位置進行定位,確認后行常規消毒鋪巾,為保護機體皮膚需貼皮膚護膜。以受損脊椎為中心,然后于腰背后正中作一切口,將皮膚的皮下淺筋膜和腰背筋膜逐層切開,并對椎旁肌進行鈍性分離,使傷椎及其上下位椎體棘突、椎板、兩側關節突關節得以顯露,于椎體兩側相應的上關節突外下方進行鉆孔,并將椎弓根螺釘旋入,最后將縱連桿安置好,撐開達到傷椎高度后,將螺釘尾帽擰緊即可。通過C 臂機的透視功能對內固定位置及上椎的復位情況進行觀察確認,無誤后即可對手術切口進行沖洗,然后分層縫合切口,最后敷料包扎。術后對患者行抗感染、止痛、止血等常規治療。
1.2.2 試驗組 患者采用經皮微創釘內固定技術治療,操作步驟:指導患者俯臥于手術臺,并墊胸腹枕,對其行全身麻醉,麻醉生效后行常規消毒鋪巾。通過C 臂機對傷椎位置進行定位且確認后,于傷椎的正中間旁3 cm 處作一2 cm 切口,雙側椎弓根后開口則將套管置入,并由套管置入導針,運用透視功能檢查確認后即可利用導針開口,經皮依次將椎弓根螺釘擰入,最后經皮下隧道將縱連桿連接,將受損椎部復位后擰緊尾帽。通過C 臂機的透視功能對內固定位置及上椎的復位情況進行觀察確認,無誤后即可對手術切口進行沖洗,然后分層縫合切口,最后敷料包扎。術后對患者行止痛、止血等對癥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手術情況,包括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②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6 個月的傷椎前緣高度、Cobb 角和矢狀位指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 試驗組手術切口長度、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

表1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傷椎前緣高度、Cobb 角和矢狀位指數對比 治療前,兩組傷椎前緣高度、Cobb 角和矢狀位指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6 個月,兩組傷椎前緣高度、Cobb 角和矢狀位指數均優于本組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6 個月,兩組傷椎前緣高度、Cobb 角和矢狀位指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傷椎前緣高度、Cobb 角和矢狀位指數對比()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傷椎前緣高度、Cobb 角和矢狀位指數對比()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
手術是治療脊柱壓縮性骨折的首選方法,手術治療的目的是恢復機體脊柱的骨性結構,使脫出椎體對脊髓神經的壓迫能夠得以解除并重新構建受損的脊髓功能,但采用何種術式才能夠達到良好的臨床效果一直是臨床的重點研究課題。開放式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技術是以往治療脊柱骨折的主要手段之一,而經皮微創釘內固定技術是一種新型的微創手術,兩者都可以改善患者的傷椎前緣高度、Cobb 角和矢狀位指數,令機體受損機體的椎體高度獲得恢復,同時對畸形情況進行矯正[3-5]。本文研究結果也證實,治療后6 個月,兩組傷椎前緣高度、Cobb 角和矢狀位指數均優于本組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傷椎前緣高度、Cobb 角和矢狀位指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結果與吳然[4]的研究結果數據相似,說明這兩種術式都能夠達到恢復機體脊柱的骨性結構、解除脫出椎體對脊髓神經的壓迫和重建受損脊髓功能的目的。開放式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具有操作簡單的優勢,但是為了能夠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在手術過程中需要對患者做較長的手術切口,將傷椎節段暴露出來,以使醫生在清晰的視野下進行手術操作。由于該術式要廣泛地剝離椎旁肌肉,加上手術切口較長,所以勢必會增加患者的術中出血量[5-8]。同時,開放式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在廣泛地剝離椎旁肌肉時還會損害脊神經后支和關節囊血管網,令后方肌肉韌帶的復合體穩定性遭到破壞,促使肌纖維的瘢痕、水腫情況加重,不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從而延長了住院時間[9-11]。經皮微創釘內固定技術是在C 臂機的透視作用下對傷椎椎弓根進行確認,并且根據所確認的穿刺點對螺釘長度進行選擇,不需要對椎旁肌肉進行廣泛剝離,所以其手術切口較小,不會對腰背部的肌肉韌帶復合體及結構功能等造成嚴重損傷[12,13]。由于該術式所做切口較小,對患者的機體損傷程度較輕,所以術中出血量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更有利于術后引流量的減少及住院時間的縮短,還能夠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經皮微創釘內固定技術治療脊柱壓縮性骨折具有較高的臨床使用價值,但是由于本次研究的隨訪時間較短,對該術式的遠期療效尚未進行探究,還需進一步加大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方可對其推廣價值進行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