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濤
膽總管結石在臨床中較為常見,近幾年來,其發病率表現出逐年上漲的勢態,患者多為慢性、急性發作,導致患者發生疾病的原因極為復雜。反復性腹部疼痛是該疾病的重要癥狀。若情況嚴重,還會引發感染性休克。針對于膽總管結石患者來講,為其開展內鏡治療能夠取得滿意成效[1]。而在對患者開展內鏡治療過程中,實施行之有效的麻醉也格外重要。羥考酮屬于一種μ、κ 雙受體激動劑,其針對于內臟痛較單純μ受體激動劑鎮痛效應更好[2]。為了全面探討不同劑量羥考酮復合丙泊酚靶控輸注麻醉在膽總管結石患者內鏡治療中的效果,本文擇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180 例接受內鏡治療的膽總管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18 日~2020年6月18 日本院收治的180 例接受內鏡治療的膽總管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接受擇期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ERCP)合并內鏡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ST)治療的患者;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麻醉分級為Ⅰ~Ⅱ級。排除標準: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腦血管意外者;其他器官器質性病變者;電解質紊亂者;長期使用鎮靜類以及阿片類藥物者;長期飲酒者;精神疾病患者。按照麻醉方法不同將患者分為Ⅰ組、Ⅱ組、Ⅲ組,每組60 例。Ⅰ組中女44 例、男16 例;平均年齡(53.64±6.72)歲。Ⅱ組中女42 例、男18 例;平均年齡(52.78±8.36)歲。Ⅲ組中女42 例、男18 例;平均年齡(53.78±7.64)歲。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組患者進入到手術室之后取仰臥位,將頭部固定在右側,鼻導管吸氧。通過靜脈預充劑量為5 ml/kg 晶體液。同時監測患者Narcotrend 指數(NI)、無創血壓(NIBP)、血氧飽和度(SpO2)、心電圖(ECG)。Ⅰ組、Ⅱ組、Ⅲ組患者分別在麻醉誘導前5 min 靜脈注射0.08、0.10、0.12 mg/kg 的羥考酮。所有受試者均應用丙泊酚完成靶控輸注麻醉,將NI 維持為50~59。如果患者在進行手術過程中發生嚴重低血壓,應及時為其靜脈滴注4~8 μg 去甲腎上腺素,同時調節丙泊酚Ce 水平;若發生心動過緩,應靜脈注射0.05 mg 阿托品;若呼吸抑制,應提升給氧量,同時減少丙泊酚Ce。在必要時可暫停手術操作。患者完成手術之后,轉入到麻醉恢復室內。等到其麻醉清醒之后工作人員將患者送回病房。
1.3 觀察指標 對比三組術中丙泊酚Ce 水平、血流動力學指標(HR 和MAP)、蘇醒時間以及丙泊酚使用量。術中血流動力學指標以及丙泊酚Ce,具體時間監測時間為T0、T1、T2、T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術中丙泊酚Ce 水平以及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 三組T1~T3 時術中丙泊酚Ce 水平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T1~T3 時,Ⅰ組的丙泊酚Ce 水平高于Ⅱ組和Ⅲ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Ⅲ組和Ⅱ組患者的丙泊酚Ce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T0 和T1 時HR 和MA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2 及T3 時,Ⅰ組患者HR和MAP 水平均高于Ⅱ組和Ⅲ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Ⅲ組和Ⅱ組患者HR 和MA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術中丙泊酚Ce 水平以及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

表1 三組術中丙泊酚Ce 水平以及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
注:與Ⅰ組比較,aP<0.05;-表示無數據
2.2 三組蘇醒時間以及丙泊酚使用量對比 Ⅲ組患者的丙泊酚用量少于Ⅰ組和Ⅱ組,Ⅱ組患者丙泊酚使用量少于Ⅰ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Ⅰ組和Ⅱ組患者的蘇醒時間短于Ⅲ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Ⅰ組和Ⅱ組患者的蘇醒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蘇醒時間以及丙泊酚使用量對比()

表2 三組蘇醒時間以及丙泊酚使用量對比()
注:與Ⅰ組比較,aP<0.05;與Ⅱ組比較,bP<0.05
膽總管結石在臨床中極為常見。相關統計表明[3]:近幾年來我國膽總管結石疾病的發病率約為0.9%~10.1%。成年人是膽總管結石的高發群體。男性患者比女性少。當前,中國膽總管結石主要類型已從既往的色素結石逐步轉變為膽固醇結石。ERCP 聯合EST 為現如今臨床治療膽總管結石的常見手術方法,其常用的麻醉方法為保留自主呼吸下監測麻醉。這種麻醉方法能夠在極大程度上降低并發癥發生幾率,減少氣管插管應激率[4-7]。
羥考酮屬于一種κ 與μ 雙阿片受體激動藥物,其有著良好的內臟痛鎮痛效果。本實驗結果證實,在對患者開展麻醉誘導前5 min 經靜脈給予羥考酮表現出劑量依賴性減少,T2 及T3 時患者的HR 與MAP 水平明顯升高,就此降低了患者術中丙泊酚應用劑量。但值得注意的是,應用高劑量羥考酮有可能引發患者術后蘇醒時間延長。
在本實驗結果中能夠看出:在對患者使用中劑量以及高劑量羥考酮對比中,雖然說應用高劑量羥考酮抑制應激時HR 以及MAP 無明顯差別,但仍舊顯著降低了患者術中丙泊酚使用劑量。這也代表其于鎮痛與控制應激方面并不具備封頂效應。另有研究證實[5]:將NI 維持在50~59 能夠全面滿足ERCP 手術需求,受試者的體動率僅為3.3%。在本組內,將維持麻醉深度維持在該水平可避免患者術中知曉以及因麻醉過深所引發的蘇醒延遲現象。大劑量羥考酮組患者蘇醒時間明顯比中劑量與低劑量組長,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很可能和藥物之間相互作用以及較長半衰期存在相關性。
總之,在對膽總管結石患者開展內鏡治療時,麻醉誘導之前5 min 為其靜脈注射0.10 mg/kg 的羥考酮復合丙泊酚把控輸注能取得滿意的效果,同時也不會延長患者蘇醒時長,該法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