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昂 侯曉亮 洪建康 陳浩生
缺血性腦卒中又稱為腦梗死,其發病率居高不下,已上升至我國死亡率、致殘率前3 位。急性腦梗死包括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而缺血性腦卒中占比>70%,是目前我國腦梗死患者的主要類型[1]。作為研究熱點,缺血性腦卒中的到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大動脈粥樣硬化、心房顫動和其他原因,而其中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血栓是導致腦梗死的最主要因素。近年,腦梗死后炎癥反應及如何通過神經免疫調控或保護,從而改善患者預后也是臨床研究熱點[2]。作為炎癥反應密切相關的炎癥因子,如C 反應蛋白(CRP)、IL-6 及白細胞介素-8(IL-8)等已被證實是除了感染等疾病以外,急性心腦腦血管疾病患者也存在炎癥因子的改變[3]。而中醫辨證中缺血性腦卒中屬于瘀血阻絡,癥見頭暈目眩、口舌歪斜、言語謇澀、肢體麻木等[4]。而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內含銀杏提取物,如銀杏內酯A、銀杏內酯B、銀杏內酯K 等,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常用于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5-7]。因此,本研究使用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瘀血阻絡),對其臨床療效進行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12月本院收治的70 例輕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瘀血阻絡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35 例。納入標準:入組患者為首次發病;年齡45~75 歲;在本院確診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參照《2018年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4];輕中度腦卒中(NIHSS評分≤10 分);患者中醫診斷、瘀血阻絡證診斷參照《中醫內科學》。排除標準:非輕中度卒中(NIHSS 評分>10 分);既往已有嚴重的腦梗死后遺癥;合并嚴重心肺功能障礙;合并肺部感染或明確的感染急性期;對銀杏內酯注射液過敏等。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即應用阿司匹林100 mg 口服,1 次/d;阿托伐他汀20 mg 口服,每晚1 次。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治療,劑量為25 mg 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 中稀釋,進行緩慢靜脈滴注,10~15 滴/min,1 次/d。兩組均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治療前后NIHSS 評分,采用NIHSS 評定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評分高代表神經功能缺損嚴重。②中醫證候療效,根據《中醫癥候積分量表》評分進行療效判定,顯效:證候積分減少>90%;有效:證候積分減少70%~90%;無效:證候積分減少<70%[5]。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③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治療前后抽取患者靜脈血檢測hs-CRP 和IL-6 水平。hs-CRP 正常范圍為0~10 mg/L;IL-6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劑測定(ELISA)試劑盒檢測,IL-6 正常范圍為0~7 pg/ml。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患者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 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2.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88.5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8.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圖1。

表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療效比較[n(%)]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hs-CRP、IL-6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hs-CRP、IL-6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患者hs-CRP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IL-6 水平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在中醫辨證中屬于瘀血阻絡,因此,如何通經絡、化瘀為關鍵。而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主要成分包括銀杏內酯A、銀杏內酯B、銀杏內酯K 等,是一種從銀杏葉提取的復合制劑,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主治中風病中經絡、瘀血阻絡證,癥見口舌歪斜、言語謇澀、肢體麻木及半身不遂等[6-8]。已經有動物實驗顯示,銀杏內酯B 和銀杏內酯K 可改善大鼠的腦缺血再灌注損傷[9];銀杏內酯制劑聯合介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也具有較好療效[10]。也有臨床研究表明,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的有效成分銀杏內酯B 可改善瘀血阻絡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11]。但是,對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是否具有療效則較少研究指出。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88.5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8.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治療輕中度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瘀血阻絡證)的療效更顯著,其原理應該與其的有效成分(銀杏內酯K 等)可通經絡、改善腦血液循環相關。
在現代醫學的藥代動力學及藥物作用機制方面,有研究表明,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中銀杏內酯B等有效成分有抗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作用,從而預防血栓形成、調節腦血管張力[12]。此外,對于銀杏葉提取物的制劑已有實驗證明具有較強的清除自由基的作用[13]。本研究中除了應用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他汀類藥物治療外,結合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治療14 d,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患者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反映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可改善輕中度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癥狀及短期預后,其機制可能與其清除自由基、抗血小板活化或增強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相關[14],但具體的藥理機制仍需進一步動物及藥理學實驗證實,如完善血栓彈力圖、凝血功能及凝血因子的動態監測等可進一步明確。
近年,關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神經免疫調節劑免疫保護研究越來越深入。當機體處于敗血癥、嚴重感染時炎癥反應劇烈、炎癥因子明顯升高;但越來越多的動物及臨床研究指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生后由于梗死區域的炎癥反應,一些炎癥因子如CRP、IL-6、IL-8、腫瘤壞死因子(TGF)等會明顯增高[15]。本研究數據表明,輕中度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hs-CRP、IL-6 均較正常值升高,且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炎癥因子表達均下降,研究發現,聯合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治療后,治療組患者hs-CRP 水平顯著下降,提示炎癥反應較治療前明顯減輕。但本研究兩組患者治療后IL-6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可能原因考慮為IL-6 一般在炎癥反應1~6 h 達到高峰,隨后則迅速下降,而本研究治療周期為14 d,治療后再監測IL-6 可能存在一定誤差,需要進一步研究如治療中期定期監測IL-6 變化等可減少誤差。因此,治療輕中度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時聯合使用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可有效減輕炎癥反應,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治療輕中度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瘀血阻絡證)具有較好療效,能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及中醫證候癥狀,臨床可積極應用。但由于本研究收集的例數僅有70 例,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建議進行更大型的臨床研究減少誤差,并且可以結合藥代動力學研究進一步明確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的具體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