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芳
2 型糖尿病屬于臨床常見的內分泌系統疾病,其病因主要與遺傳、環境、年齡、生活方式等因素有關[1]。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統計顯示,2 型糖尿病的并發癥高達100 多種,是現階段已知并發癥最多的疾病[2]。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案消除高血糖毒性,改善胰島功能,抑制疾病進展十分必要。二甲雙胍屬于基礎降糖藥物,能夠提高外周組織對于葡萄糖的利用率,繼而發揮降糖作用[3]。磷酸西格列汀屬于二肽基肽酶4 抑制劑,能夠有效抑制胰島細胞凋亡,調節胰高血糖素與胰島素失衡問題,改善血糖水平[4]。2020年1~12月本院對132 例2 型糖尿病患者應用了磷酸西格列汀與二甲雙胍聯合治療,臨床收效滿意,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12月本院收治的2 型糖尿病患者264 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WHO 對于2 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對于本次研究的內容均知情,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方案取得了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與臟器功能障礙;惡性腫瘤;存在糖尿病并發癥;免疫系統與血液系統疾病;1 個月內應用過影響糖代謝的藥物;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有精神疾病史。將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132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72 例,女60 例;年齡38~75 歲,平均年齡(60.3±4.8)歲;體質量指數(BMI)19~29 kg/m2,平均BMI(25.6±2.6)kg/m2;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3±2.5)年。研究組患者中男71例,女61例;年齡38~76歲,平均年齡(60.5±4.6)歲;BMI19~29 kg/m2,平 均BMI(25.4±2.5)kg/m2;病 程1~10年,平均病程(4.4±2.3)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科學的飲食指導,并適當進行運動。對照組采用鹽酸二甲雙胍腸溶片(貴州圣濟堂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4070,規格:0.5 g×30 片)治療,口服,0.5 g/次,3 次/d。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磷酸西格列汀片(杭州默沙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40095,規格:100 mg×7 片)治療,晨起口服,100 mg/d,1次/d。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12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指標、微炎性反應與胰島素抵抗指標及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①血糖指標: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餐后2 h 血糖(2 hours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 PG)、糖化血紅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水平。②胰島素抵抗指標:空腹胰島素(fasting serum insulin,FINS)與胰島素抵抗指 數(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HOMA-IR=FBG×FINS/22.5。③微炎性反應指標:治療前后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低速離心后取上層血清,以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 (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與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具體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執行。治療期間不良反應包括腹瀉、惡心、頭痛、低血糖、皮疹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FPG、2 h PG、HbA1c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FPG、2 h PG、HbA1c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微炎性反應與胰島素抵抗指標對比治療前,兩組FINS、HOMA-IR、hs-CRP、TNF-α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FINS 水平高于對照組,HOMA-IR、hs-CRP、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微炎性反應與胰島素抵抗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微炎性反應與胰島素抵抗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2.3 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治療期間,研究組發生低血糖與惡心各2 例,對照組發生腹瀉與惡心各1 例、頭痛2 例,兩組均未見皮疹病例。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均為3.03%,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P=1>0.05)。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與飲食結構的變化,2 型糖尿病的發病率也不斷攀升,且向年輕化群體擴增[5]。受長期高血糖的影響,2 型糖尿病患者體內微血管與大血管極易損傷,并危及腦、心、腎、眼睛、周圍神經、足等部位,且一旦發生并發癥,藥物治療很難逆轉[6]。因此,探尋一種可靠的治療方案及時抑制2 型糖尿病的進展,降低并發癥風險十分必要。
二甲雙胍是治療2 型糖尿病的一線藥物,該藥不僅可以提高胰島素敏感度,還能夠抑制消化系統對于葡萄糖的過度攝取,調節肝腎過度糖原異生,從而發揮降糖作用[7]。有研究發現,二甲雙胍用藥治療期間的低血糖問題十分少見,對于不同機體素質的非胰島素依賴型患者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8]。然而,單純應用二甲雙胍的降糖效果仍有所局限[9]。磷酸西格列汀是一種二肽基肽酶4 抑制劑,對于腸促胰島激素的失活與降解具有抑制作用,進一步促進了胰島素分泌。同時,磷酸西格列汀阻斷了胰高血糖素樣肽1 的降解途徑,并保持其活性,通過調節胰島素分泌量而減少餐后血糖水平[10]。有研究發現,磷酸西格列汀具有較強的葡萄糖依賴性,能夠增強用藥者的飽腹感,減少饑餓感,并維持血糖指標的平穩性[11]。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FINS 水平高于對照組,HOMA-IR、hs-CRP、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兩種藥物聯合應用進一步提高了降糖作用,改善胰島素抵抗狀態。
有研究指出,微炎性反應因子在2 型糖尿病的發生、進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且炎癥因子的增加可以導致微血管與大血管相關并發癥的風險[12,13]。因此,積極改善2 型糖尿病患者的微炎性反應,已成為預防糖尿病并發癥的新靶點。hs-CRP、TNF-α 均為臨床常見的炎癥反應因子,兩種物質能夠活化酪氨酸激酶信號轉遞作用,增強核因子κB 轉錄水平,促進環氧化酶表達,并抑制了一氧化氮釋放,干擾內皮功能與氧化應激反應,繼而增加相關并發癥風險[14]。本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FPG、2 h PG、HbA1c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兩種藥物聯合應用通過調節血糖水平,改善胰島功能,有效糾正了體內的微炎癥狀態,抑制疾病進展。從安全性來看,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均為3.03%,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在二甲雙胍的基礎上聯合應用磷酸西格列汀并未增加不良反應,安全可靠。
總之,2 型糖尿病患者應用磷酸西格列汀與二甲雙胍聯合治療可以改善血糖水平,抑制胰島素抵抗與微炎性反應,適于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