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嬋 鄧超文 禹楓 陳付貴 趙瑞媚 賀芳 曾礪金
兒童存在顯著的生理成長特點,尤其是二氧化碳吸收迅速與缺氧耐受性較差,并且呼吸系統與循環系統十分容易受到手術因素干擾,所以采取科學的麻醉方式有助于強化手術治療成效。七氟醚歸屬吸入性麻醉藥物的范疇,給予血流動力學產生的影響小、起效相對迅速,具備小兒手術全身麻醉運用的意義[1]。然而蘇醒期躁動作為此種方式不良反應常見形式,無形中帶來手術事件的風險,不利于保證手術治療有效性,臨床管理難度較大,應該引進不同的麻醉藥物對患兒蘇醒期躁動情況進行控制。相關資料表明,右美托咪定是高選擇性α2受體激動劑,具有鎮靜、鎮痛及抗焦慮的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兒蘇醒期躁動現象,為此本研究選擇2019年9月~2020年8月期間在本院行七氟醚全身麻醉的80 例小兒實施醫學觀察,探討右美托咪定對小兒七氟烷全身麻醉蘇醒期躁動中的影響,為臨床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9月~2020年8月期間在本院行七氟醚全身麻醉的80 例小兒為研究對象,本研究已獲本院醫學倫理會批準,所有患兒均經過手術評估符合七氟醚吸入麻醉治療條件,并與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將既往有手術及麻醉史、長期鎮痛藥物運用史、伴有心肝腎功能障礙、存在藥物禁忌證及智障病史患兒予以排除[2]。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40 例。對照組男13 例、女17 例;年齡3~8 歲,平均年齡(4.01±1.43)歲;體重12~23 kg,平均體重(16.23±2.27)kg。實驗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4~10 歲,平均年齡(5.20±1.63)歲;體重11~22 kg,平均體重(15.04±2.33)kg。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兒術前禁食6 h,禁飲2 h,對照組于術前15 min 予以患兒生理鹽水靜脈泵入治療,實驗組于術前15 min 予以患兒同等劑量的生理鹽水并泵入鹽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0.6 μg/kg。入室后常規檢測HR、血壓(BP)、血氧飽和度(SPO2),用博朗耳溫計檢測體溫,將麻醉前3 min 的患兒體重當作參考依據,并為患兒建立靜脈通道,術中輸注復方氯化鈉溶液8~10 ml/kg。行靜脈注射芬太尼2~4 μg/kg、順阿曲庫銨0.2 mg/kg、丙泊酚4 mg/kg 麻醉誘導,誘導完善后置入喉罩,同時將氧流量調至為2 L/min,七氟醚調至2%~3%,予以術中維持,根據手術及患兒的生命體征及時調整麻醉深度。手術結束后對所有患兒停止七氟醚的吸入。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不同時間HR 及MAP 水平,分別于蘇醒時、蘇醒后5 min、拔除喉罩后1 min 觀察記錄兩組患兒的HR、MAP 水平。對比兩組蘇醒期間(從停藥開始到對言語刺激有反應)的躁動評分、平均蘇醒時間、蘇醒后的鎮靜評分等。對比兩組蘇醒躁動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咳嗽、舌后墜等。
采用Craner 患兒蘇醒期煩躁量表(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PAED)對患兒的躁動程度進行評分。評分標準:服從指令并交流;行動具有目的性;關注周圍環境變化;哭鬧無法被安撫;不安寧;共5 項,每項均分為5 個等級,前三項評分標準分別為無(4 分),差(3 分),良(2 分),好(1 分),極好(0 分);后兩項評分標準分別為無(0 分),輕(1 分),中(2 分),重(3 分),極重(4 分),記錄所有標準分值的總和為患兒的躁動評分,分值越高躁動情況越重[3]。
采用Ramsay 鎮靜評分對患兒的鎮靜情況進行評分。評分標準:煩躁無法安靜的情況記作1 分、清醒可安靜的情況記作2 分、嗜睡可被喚醒聽從指令的情況記作3 分、睡眠時可被喚醒記作4 分、睡眠時產生輕微刺激反應的情況記作5 分、深睡眠時無法喚醒的情況記作6 分。評分<2 分時記作鎮靜不全、評分處于2~4 分間記作鎮靜理想、評分>4 分時記作過度鎮靜[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不同時間HR 及MAP 水平對比 實驗組蘇醒時、蘇醒后5 min 和拔除喉罩后1 min 的HR、MAP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HR 及MAP 水平對比 ()

表1 兩組不同時間HR 及MAP 水平對比 ()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1 mm Hg=0.133 kPa
2.2 兩組蘇醒期間的躁動評分、平均蘇醒時間、蘇醒后的鎮靜評分對比 實驗組蘇醒期間的躁動評分、蘇醒后的鎮靜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平均蘇醒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蘇醒期間的躁動評分、平均蘇醒時間、蘇醒后的鎮靜評分對比()

表2 兩組蘇醒期間的躁動評分、平均蘇醒時間、蘇醒后的鎮靜評分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蘇醒躁動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蘇醒躁動發生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蘇醒躁動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作為一種優良的吸入麻醉藥物,七氟醚對呼吸道刺激性相對較小,血氣分配系數相對較低,并且具有迅速誘導蘇醒等特點,因此在小兒全身麻醉誘導與維持中具有良好的優勢,廣泛運用于小兒全身麻醉中。但七氟醚麻醉患兒蘇醒期發生蘇醒期躁動的幾率較高,有調查研究表明,七氟烷引起術后躁動率高達67%[5],患兒術后躁動通常表現為哭喊、呻吟、身體無意識運動及掙扎等一系列表現,嚴重者會對患兒造成意外傷害,從而使得麻醉后的風險大大增加,同時還會對患兒的心理造成巨大壓力及陰影,為其帶來巨大傷害。然而目前對于七氟醚麻醉后出現的蘇醒期躁動的發生機制并不夠明確[6]。目前普遍認為與術后麻醉藥物殘留、疼痛、電解質紊亂及二氧化碳蓄積等原因有關,以全麻藥物對中樞神經抑制為引起躁動主要原因,當抑制作用消失后容易出現中樞局灶過敏化,患兒雖然意識恢復但殘留的麻醉藥物依然會抑制大腦皮層和上行網狀激活系統,同時術中各種傷害性刺激作用,使得蘇醒期患兒過度興奮而誘發術后躁動[7]。同時通過臨床實踐觀察,在患兒吸入七氟醚麻醉后麻醉蘇醒期出現躁動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各個部位的神經系統在恢復期間存在著能力差異性,七氟醚代謝速度比較快,患兒在蘇醒期突然感知手術部位疼痛,從而容易出現術后躁動。在患兒出現躁動情況后,影響生理系統的正常運作、手術愈合以及康復時間。所以要確?;純涸诼樽硖K醒時的狀態相對穩定,要注重麻醉蘇醒期的躁動現象的控制[8]。
右美托咪定作為一種高效和高選擇性的α2腎上激素受體激動劑,能夠對交感神經節突觸前膜的α2受體進行激活,減少腎上腺素類神經遞質釋放,減少應激反應,存在著顯著的鎮靜鎮痛作用,并且不會產生呼吸抑制作用,從而有效的減少應激反應引起的兒茶酚胺的釋放[9],極大程度上降低了患兒蘇醒期躁動的發生。
本醫學研究觀察發現,實驗組患兒蘇醒期躁動評分、躁動發生率及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表明術前15 min 靜脈泵注右美托咪定可有效的減少患兒七氟醚全身麻醉蘇醒期躁動的發生率及不良反應的發生,本研究數據與楊麗娟[10]研究數據相近。同時本研究數據還表明,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患兒蘇醒期情緒更穩定,血流動力學更平穩,同時術后蘇醒時間無明顯差異,此結果與部分研究結果一致[11,12]。
綜上所述,在麻醉誘導期運用右美托咪定,能夠更好的改善小兒七氟醚全身麻醉蘇醒期的躁動情況,同時血流動力學平穩,術后小兒情緒穩定,減少患兒術后恐懼,有利于縮短患兒康復時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