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凱欣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富帶動后富”創造了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但收入差距較大與共同富裕要求不符、基本公共服務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抑制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代際收入流動弱化不利于縮小收入差距等問題凸顯。因此,應從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基本公共服務提質增量、強化機會公平等方面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關鍵詞:新發展階段;共同富裕;路徑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6.00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101.6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下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現行標準下消除了絕對貧困,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事業加快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具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新征程上,要把促進共同富裕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實質性的進展的階段性目標。
1?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共同富裕自古以來是人類美好的社會理想,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目標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準確理解共同富裕的內涵,要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關共同富裕的思想。
1.1?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觀對未來社會做了美好設想,他們認為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城鄉、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差別和對立的社會、因此能夠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人們的勞動體現了共享的理念,“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個人的勞動不再經過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為總勞動的組成部分存在著。”“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通過產業教育、變換工作、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國已進入了社會主義新發展階段。習近平指出在新發展階段,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必須更加注重共同富裕問題。
1.2?共同富裕在實現路徑上具有漸進性
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區分了共產主義社會的兩個發展階段,在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個階段,還帶著舊社會痕跡,消費資源的分配遵循的是“一種形式的一定量勞動同另一種形式的同量勞動相交換。”這種形式上的等量勞動交換仍然帶有資產階級權利,而勞動者個人天賦、家庭環境等的不同被忽略了,因而在內容上是不平等的,但受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這是不可避免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馬克思關于共產主義社會不同發展階段決定不同社會分配方式的思想為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完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提供了理論指導。
1.3?共同富裕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價值歸宿
在共產主義社會,作為自由人聯合體,“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體現了共同富裕是“每個人的”,而不是少數人的。在共同富裕的內容上,不僅包括物質富裕,也包括精神富足。這就是恩格斯所指出的,“通過社會化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
2?運用辯證思維準確把握共同富裕
在我國,促進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目標始終不變,同時又因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要解決的重點任務有所不同。在新發展階段,促進共同富裕要把握好“共同”與“富裕”“先富”與“后富”“共同富裕”與“高質量發展”的關系。
2.1?“共同”與“富裕”的關系
共同富裕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統一的意義上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特性。從生產力的角度來看,“富裕”意味著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豐富,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表現。進一步的,在“共同富裕”的語境中,“富裕”是前提,空談“共同”,只能是貧窮的平均主義。從生產關系的角度來看,“共同”享受的主體是全體人民,體現了生產資料的社會占有和生產成果的社會分配,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集中表現。
2.2?“先富”和“共富”的關系
共同富裕是大原則,“先富帶動后富”展現了共同富裕的時序性。鄧小平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時期,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努力“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進入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反映了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促進共同富裕有了更扎實的物質基礎。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凸顯,要強化“先富帶動后富”,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進。
2.3?“共同富裕”與“高質量發展”的關系
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是共同富裕,實現共同富裕的手段是高質量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做出了我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論斷,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要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最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民群眾的利益,讓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促進共同富裕。要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促進高質量發展,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高質量發展,奠定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0F26FFDA-1B4E-45DB-85CD-C5E6A9770188
3?促進共同富裕的主要問題
進入新發展階段,促進共同富裕具有了現實性。但也面臨收入差距擴大、基本公共服務發展水平不夠高、代際收入流動性不足等方面的突出問題,這些問題一方面制約了居民收入的增長,另一方面阻礙了居民收入差距的縮小,不利于實現共同富裕。
3.1?收入差距仍然較大
近年來,我國居民收入持續增長,但城鄉、地區、行業之間的差距仍然比較大。城鄉居民收入方面,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56,雖然城鄉居民收入比相對于2019年縮小0.08,但絕對差距26703元仍然不小;按全國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80294元,是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7869元的10.2倍。地區收入方面,2019年東部地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38.9元,最低的西部地區為23986.1元,兩者差距從2013年的9739.4元擴大到了15452.8元。行業收入方面,按行業分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最高水平與最低水平之比從2009年的2.09倍擴大到2019年的2.26倍,絕對差距達到47541元;按行業分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最高水平與最低水平之比從2009年的4.2倍小幅度下降至2019年的4.1倍,但絕對差距從46042元擴大到122012元。
3.2?基本公共服務發展不均衡不充分
基本公共服務具有收入效應,高質量的基本公共服務可以減輕居民在教育、衛生、養老等方面的支出負擔,同時,教育資源的均衡分布也有利于廣泛提高勞動者素質,有利于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受城鄉二元結構、地區經濟發展、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相對突出。在教育、衛生、文化方面,城鎮居民尤其是大城市居民能夠享受到更高質量、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務,而在農村,好學校少、看病難看病貴、文化精神產品供給不足的情況仍然較為突出。在城市就業的農村人口由于戶籍制度的原因,很難與城市居民享有一致的公共服務,房價高使新市民和青年人難以扎根。隨老齡化社會的加劇,失去青壯年的農村,養老問題凸顯,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待遇和保障水平都不如城市居民。
3.3?代際收入流動性偏弱
社會流動活躍,階層上升渠道暢通是推動居民收入增長,縮小收入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動力。研究顯示,我國城鄉家庭代際收入流動性偏弱,城鄉內部低收入階層家庭子女向上流動的通道存在障礙,出現高收入階層固化的傾向,城鎮居民家庭代際收入向上的流動性和子女向上流動機會高于農村家庭。這種代際收入流動性的不平等不利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的,教育作為實現階層躍升的重要途徑,對代際收入流動具有積極意義,但由于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優質教育資源與房產的捆綁、校外培訓的“內卷”等,高收入群體子女更容易獲得充足優質的教育資源從而保持高階層地位,獲得高收入。相反,低收入家庭子女可能因為教育投入“輸在起跑線上”,實現階層的躍升更加困難。
4?新發展階段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
馬克思、恩格斯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社會成員的物質和精神富足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的美好構想。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強調,“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當前,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步伐正在加快,要通過高質量發展做大“蛋糕”,也要公平地分好“蛋糕”。
4.1?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收入差距很小,但這是“一窮二白”的平均主義,共同富裕缺乏物質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收入分配改革思路經歷了從“克服平均主義”“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共同富裕的大原則下不斷完善。分配源于生產,分好“蛋糕”的前提在于做大“蛋糕”,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只有經濟高質量發展,才能創造出更多高質量的就業崗位,保持高就業率和社會穩定,使更多的群體進入中等收入群體,形成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社會。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抓住改革創新這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4.2?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2021年8月17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指出,“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在初次分配中,要兼顧效率和公平,使資本、勞動、技術、數據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關注勞動在分配中的話語權,尤其切實維護新業態勞動者權益,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完善最低工資制度,健全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在再次分配中,適當提高直接稅比重,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減輕企業稅負,穩妥推動房地產稅、遺產稅開征。確保鄉村振興財政投入不斷增長,完善政府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經濟落后地區的扶持,強化低收入人群的精準幫扶,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發展。在三次分配中,完善慈善捐贈相關制度,發展慈善事業,培育公民慈善意識,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慈善文化,鼓勵企業和個人“先富帶動后富”,改善財富分配格局。
4.3?促進基本公共服務提質增量
以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出發點來提升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全體人民向共同富裕邁進的必然要求。就業事關民生根本,要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就業體系,加強勞動者技能培訓,保障勞動者權益,實現勞有所得。補齊各級各類教育發展短板,促進教育資源提質增量,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合理劃分學校、家長、社會的教育職責,整頓校外培訓機構,減輕中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投入負擔,實現學有所教。推進“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解決好“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大力推進健康城市建設,實現病有所醫。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健全持續幫扶、監測機制,防止脫貧人口積貧返貧,保障城鄉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實現弱有所扶。堅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推動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做好青年人和入城務工人群的住房保障工作,實現住有所居。隨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以及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一老一小”的民生保障問題應予以更加重視,要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完善嬰幼兒照護體系,實現幼有所育,老有所養。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增強文化自信,尤其要強化農村地區文化產品的供給,提升農民的精神風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4.4?強化機會公平
人人享有、機會公平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應有之義,“這種制度將給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給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閑暇時間,給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促進共同富裕與共享發展理念一脈相承,共享的前提是共建共治。在社會主義新發展階段,實現共建共治,關鍵是參與者,這就迫切要求盡快培養出一大批人力資本水平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勞動者,使他們具備平等參與、公平發展的權利意識,積極參與社會治理。一方面,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普惠性人力資本投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推動流動人口逐步享受與戶籍人口基本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務,突出教育對增強代際收入流動性的重要作用,使更多的勞動者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激發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參與初次分配的能力,增加勞動收入。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城鄉融合體制機制,促進資本、勞動、人才、技術等要素下鄉,為鄉村振興創造有利條件,使廣大農民群眾平等享受改革發展成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周興,王芳.城鄉居民家庭代際收入流動的比較研究[J].人口學刊,2014,(2):6473.
[7]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0F26FFDA-1B4E-45DB-85CD-C5E6A977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