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俊貞
[摘 要]課題組針對線上課程教學出現的系列問題,分析了線上學習的優劣勢,提出了將研究導向型理念應用在線上課程高階學習中,并進行了實踐與探索。基于研究導向型教學理念,教學設計、課程活動開展、案例實踐以及評價分析等的實施,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積極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協同創新、組織、溝通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表明研究導向型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其實施過程與思路可為在線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研究導向型教學;主動性;創新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04-0021-03
一、研究導向型教學理念
研究導向型教學理念是通過問題導向或者實際案例研究等方式來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主動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研究發現、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在不斷反思的過程中積累經驗,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并在“研究—學習—再研究—再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建立正確的認知模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批判精神以及團隊合作能力,進而提升學生走入社會后應對挑戰的能力及終身學習的能力。
二、研究導向型教學過程
(一)教學設計
研究導向型教學設計緊緊圍繞“變”與“不變”這一主軸線來進行:教學目標不變、教學任務不變、教學質量不變;教學理念要變、教學方式要變、組織形式要變。
研究導向型教學以學生素質能力的提升為主要歸依點,是一種集“教、研、學、做”于一體的教學方式,不僅培養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同時還培養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教師的教學設計思想要轉變,從過去琢磨如何講好一節課、講好知識點轉變為如何好好支持學生學習。同樣,學生則從過去簡單的聽講轉變為自主學習。
在教學設計主軸線的引領下,基于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教學設計以逆向設計思維制訂了“七步式”教學策略。第一,利用精心設計的教學軟件,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引入研究導向型學習理念;第二,創造學習情境,結合鮮活生動的實踐案例設計互幫互助的小組學習活動;第三,考慮學生的個體和發展差異,創設團隊意識和歸屬感;第四,開展頭腦風暴(主題討論),激發學生多向思維,產生多種可能創意點;第五,創設目標導向的務實氛圍,細分復雜任務和主題,標出邏輯順序,確定高效的教學方式方法(引入思維導圖的講解和使用);第六,加強團隊意識,注重鍛煉學生的自我管理,引導學生辨別是非,并適時給出提醒,鼓勵富有成效的行為和成果(引入論文寫作講解和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申報);第七,利用技術手段加強溝通與合作,為學生提供幫助,確保有價值學習任務的順利完成。
(二)研究導向型教學的課程活動開展
結合社會發展以真實問題切入,因事而化,在情境中學習,形成固定的、有特色的教學板塊(課堂交流區、主題討論區、思維導圖展示區、研究導向型學習成果展示區),每個板塊對應相關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成為善于自我規劃的學習者,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自律性。
引導學生從社會責任感、數字敏感度及其重要性、社會可持續發展、創新思維四個方面探討重大事件和問題的解決方案。學生們基于各自不同的興趣結合專業方向,從不同的角度對問題進行聚焦,凝練出豐富觀點,從而確定研究方向,讓學生從基礎知識的積累過渡到具體問題的研究,實現從知識積累逐漸迭代為發現問題、提出方案、驗證觀點到最后解決問題。
教師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立體的學習方式,包括視頻觀看、問卷調查、課后測評、線上主題討論、思維導圖展示與討論(見圖1)、海報設計與展示、結合真實場景的實驗、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評估反饋等。
(三)探索與實踐
研究導向型教學理念以能力培養為主導目標,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提供的豐富教學資源,通過精心的教學組織和設計,努力構建班級之間、小組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學習共同體,即課堂的重心由灌輸式轉為自主學習式。
基于上述理念,課程團隊以入駐小組的方式帶領學生走進實戰課程,引導學生自主地搜索相關的文獻和資料,通過團隊合作、共同探討與實踐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在現實問題的驅動下,研究導向型學習的實操性及教學效果如下。
第一,團隊建設(如圖2所示)。參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5~6人自發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基于共同的研究興趣,組內通過討論或投票的方式選擇出一名組長,負責組內學習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工作。學習小組的組成有利于集思廣益,培養學生具備團隊協作的意識,可以產生更加高效的解決方案。同時,分組研究還有利于幫助、提升組內個別組員對知識點的理解力、自主學習力。
第二,過程保障。課程建設團隊中的9名教師根據分組情況分別加入各學習小組,以課程內容學習為主體,以社會真實問題為引線,引導學生去學習,通過對現實問題進行解析、凝練、實踐、探索,最后透過現象去分析和把握問題背后的本質。教師應做到言傳身教,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多媒體工具及相關軟件,引導他們通過探究,在與外界互動、甄別的過程中構建對問題的認知。
此外,教師應鼓勵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運用研究導向型思維,把更多有效互動時間投入在認知維度的高級階段,即對知識的“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創新”等。同時,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線上網絡資源與途徑,在實踐中真正提高甄別、整合及使用相關信息的能力。
第三,確定主題。將學習內容和社會熱點結合在一起,這既激發了學生對學習課程內容的興趣,又讓學生對社會的一些問題有所了解。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和思考,更有利于培養學習能力。
基于此模式,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中引入主題討論。小組討論中學生各抒己見,思維的碰撞可以產生更多的想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彼此之間可以互補和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在各小組確定了大的方向之后,以大方向為關鍵詞采用思維導圖的形式開始頭腦風暴,不斷把這個還處于雛形化的問題概念化、形象化、具體化,小組成員不斷思索,一步步為雛形化的問題找到落地的基石。因此,網上和課堂是輸入,小組學習是輸出。
第四,找出落地基石。按“概念解讀—材料甄別—案例分析—制訂評價標準—辯證討論—落地”的流程執行。一旦有了落地的基石,就要針對這個基石提出各種解決方案,把每一種方案進行驗證,最終得出可行性方案。
第五,有效引入思政元素。結合當前疫情,我國各級政府和全民行動都在向我們展示社會責任感、命運共同體等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從實際案例中深切體會我國人民和政府的高度責任感,于無聲中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將思政元素水到渠成地融入教學過程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讓學生在知識海洋暢游的同時慢慢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
第六,學習評價與反饋。研究導向型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討論與展示、課下的材料搜集與整理、方案的確定與驗證,因此成績評定時將文獻的查閱與平時材料的收集整理(5%)、線上視頻學習與單元測試(20%)、高階思維成果的頭腦風暴(20%)、思維導圖展示(10%)、思維創新的課堂討論與展示(30%)、結合居住地環境的實驗(15%)都納入其中,用學生自評、師生互評和同行評價的模式構成形成性和過程性評價。只有這樣的考核方式才能為研究導向型的教學模式提供保障,讓考核方式這個“指揮棒”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實施效果分析
從真實問題出發的學習體現了兩個核心問題,一個是對該課程的學習,另一個就是確定研究主題及找到主題的落地基石。這兩個核心問題在學習過程中漸漸起到了相互促進的作用:確定研究主題后,學習的方向也隨之變得更加明確,反之亦然。因為學習和研究的主題與當下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并與當前疫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充分體現了研究導向型學習對學習者主觀能動性與結合實際的能力的激發作用,使學生能有充足的動力去課程之外做延伸學習。
在這種交叉混合的團隊作業過程中,學生在學習課程知識的基礎上聯系實際,鍛煉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加熟練地掌握所學知識,理解課程知識技能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情況和各種方法。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下,學生不僅可以獲得更多相互學習的機會,而且在實踐過程中(包括對活動內容的策劃、小組內外的聯絡與合作、研究主題的確定、相關數據和材料的搜集、甄別與處理以及方案的驗證、軟件的測試等),可以通過思考、討論、展示、驗證,領悟并掌握知識,同時提高自己的組織力、領導力、溝通交流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主動創新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兩個平行的重心體現出學生從課堂學習知識技能,到生活中解決相關問題的具體過程。
通過錄制小視頻進行課堂展示,學生明顯呈現梯度性進步,變得敢表達、會表達,表達溝通能力得到了提升;通過交叉混合組隊,確定各小組以課程為依托的研究主題,學生逐漸學會自我定位以及處理合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變得懂合作、善協作,團隊協作能力得到了提升;確定研究主題后,需要學生自主學習,投入巨大精力去查閱大量文獻、搜集相關資料,在經歷過“磨難”后,學生掌握了自主學習的方法,獲得了自主解決難題的自信;獲取信息后需要甄別信息和處理信息,這一過程的訓練使學生的邏輯批判能力得到提升;提取有用信息后需要通過驗證思路、進行試驗、測試軟件等找到落地基石,從而提出解決辦法,這就需要大家討論、展開頭腦風暴,這一過程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體現得淋漓盡致;通過觀察社會熱點,將現實問題融入課程,學生不但提升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提出自己觀點的能力,而且潤物細無聲地將思政、社會責任感、全民素養帶進課堂、走進學生心中;學生根據自己的研究主題,結合研究的成果進行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申報和科技論文的撰寫,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提升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并為學生畢業論文選題拓展了思路,對畢業論文質量的提升打下了基礎。
為了進一步驗證相對教學改革的其他方法,探索研究導向型教學模式對學習者的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的形成、建設帶來的影響,我們在學期初(課程開始前)對學生學情進行過調查、分析和記錄,圖3展示的是采用該方法學習的2017級學生的最終成績與往屆(2014級、2015級、2016級)學生的學習成績的橫向比較(其中2017級學生采用的是研究導向型教學法,2016級采用的是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法,2014級和2015級采用的是傳統課堂授課法)。圖3清晰呈現出該方法實踐的優秀結果。我們還計劃在課程結束半年到一年后對參加該種模式學習的學生的學情再次進行分析和記錄,通過數據的縱向比較分析其產生的影響和效果。
三、結論
研究導向型教學圍繞提升“學習體驗”這一核心,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基礎上,通過“引導”,將每一位學生內心的“火焰”點燃。研究導向型教學使學生通過學習,一步步自主地找到屬于自己小組的研究主題,這不僅體現了學生對傳統學習模式與框架的突破,而且是教師對自身的教育過程得以完成的最好體現。大部分學生非常喜歡并享受這種學習模式,內心的“火焰”在熊熊燃燒,在整合資源的基礎上,通過小組協同作業,在研究過程中將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同步綜合、驗證、實踐,透過現象探究問題的本質。然而,也有少部分學生(即被動學習者)并不適應這種學習方式,由于不再有所謂的“標準答案”,他們在應試教育下培養起來的死記硬背技能使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顯得無所適從,教師對學生需要多加引導,團隊成員之間需要互相幫助,讓其慢慢適應并逐漸轉變學習觀念。
[ 參 考 文 獻 ]
[1] 陳冰.“研究導向 + 混合”教學模式的應用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8(12):85-89.
[2] 陳冰,常瑩,張曉軍,等.研究導向型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8(5):40-43.
[3] 劉彩,梁麗軍.研究型教學法及其在社會醫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大學教育,2018(11):76-78.
[4] 梁麗軍,劉爽,崔麗霞.“以學生為中心”理念下的管理學原理研究導向型教學模式探究[J].大學教育,2019(11):39-41,75.
[5] 鄭偉娟,沈燕,莊紅芹.南京大學分子生物學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踐體會[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8(2):24-28.
[6] 吳晶,胡浩.習近平出席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 (2016-12-08)[2018-10-30].http://www. mod. gov. cn / leaders / 2016 - 12 / 08 / content_4766073.htm.
[7] 汪金英,張明月.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導向型教學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12):102-105.
[8] 張清玉.會計學專業課程研究導向型教學應用實踐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9(52):213-214.
[9] 歐瑞秋,田洪紅.研究導向型教學的設計和實施:以經濟學為例[J].科教文匯,2019(5):100-101.
[10] 王 晶,趙冬燕,張敬.研究導向型教學理念在經管類本科雙語課程中的實踐:以“Research Skills”課程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2):169-170.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