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紹懷
自1986年以來,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陳凌云老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就富有前瞻地啟動了聽說訓練,即“一分鐘講話”訓練。有人指出,陳凌云倡導并“實施的課前‘一分鐘講話’在全國堪稱首創”,而且被迅速地推廣到全國各地中小學課堂。“一分鐘講話”訓練之所以被廣泛地接受,就在于其自身的意義與價值是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需求的。陳凌云說:“‘一分鐘講話’訓練的外在形式是表達能力的訓練,即用有聲語言在限定的時間內把準備好的內容表達出來,其內在要求則是進行迅速而準確的邏輯思維,其價值在于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造成了一種自我教育的群體氣氛。”況且,這一訓練對當下語文核心素養的落實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陳凌云口語交際教學的理論概述
陳凌云口語交際教學的核心,主要在于她首創的“一分鐘講話”訓練。而“一分鐘講話”訓練的表述,絕不僅僅是方法的總結,更具有嚴謹的理論的色彩、理性的思考、學理的價值等。從其定義及內容、原則及方式、作用及效果等方面,是能看出這一點的。
1.定義及內容。“一分鐘講話”訓練,實際上就是在課堂45分鐘之內,講正課之前所進行的聽說訓練。陳凌云認為:“所謂‘一分鐘講話’,即每堂語文課由三位同學,每人講話一分鐘左右。內容不限,可是新聞消息、名人軼事,也可是知識介紹、格言警句。按學號順序進行。每人可于課前做準備,也可以即興講話。三位學生講完后,由教師或學生進行三言五語的簡評。這樣每堂課要用五分鐘時間進行這項活動,每學期每位學生可以講4-5次。”圍繞這項訓練,學生談論的內容十分廣闊,“諸如理想抱負、人生價值、社會生活現象、個人生活感受、班級活動、家庭關系、讀書心得、理論探究”等,真可謂古今中外、天上地下,觸角所及,無所不包。
2.原則及方式。陳凌云就“說”的訓練,所使用的科學、有效的訓練方式,是遵循教育原則、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從訓練原則看,“訓練由低層次逐漸向高層次發展,訓練堅持由易到難的原則”;從訓練方式看,“開始時,站在座位上講,后來,到臺上講,從自由講話開始,以后漸次發展為命題講話、即興講話、討論式講話、采訪式講話、專題性講話、演講式講話、辨論式講話等”,從訓練時段與訓練內容看,上面提及的各種方式的“訓練從高中一年至高中三年上學期的五個學期中是交叉進行的,但又各有側重。高一年級基本上是自由講話和提前給范圍的命題講話;高二上學期為即興講話、當場命題講話(可由教師命題,也可由學生命題);高二下學期為采訪式講話和專題討論式講話;高三上學期為演講、辯論式講話。這樣,學生在高中的五個學期內,每人可做講話25-30次,可追寫小文章25-30篇”。正因為思索之深、思維嚴謹、組織嚴密、有講有評、評講結合、行動及時,所以才能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并產生全國性的廣泛影響。
3.作用及效果。“一分鐘講話”訓練,在激勵學生的語文學習以及與人交際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陳凌云從說者、聽者、教者等三個方面進行的總結,充分反映了常被人忽視的“一分鐘”和“講話”自身所蘊含的直接影響、直接作用。一是“從說者的角度看”,“‘一分鐘講話’既能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認識能力、分析歸納能力,也培養他們遣詞造句和口語表達能力。尤其是有的學生就著別人的講話即興談自己的看法,這就更加訓練了他們敏捷的思維能力”。如,《“一分鐘講話”集錦》中有三篇文章都是以《我們都是太陽》為題。第一篇是一位學生的講話,第二、三篇則是他講話后,另兩位學生也以此為題的即興講話。二是“從聽者的角度看。首先,每堂課有三個學生講話。那么,聽的學生每堂語文課可以在自己的‘寫作倉庫’中儲存三條素材”,他們還可以向別的學生“學到分析問題及認識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其次,一個人講話時,其他同學在注意地聽,聽別人講了什么內容,持什么觀點、對問題怎樣分析……”“這就培養和提高了學生‘聽’的能力”。三是“從教者的角度看”“教師不僅了解了自己的學生,而且參與了學生的討論,密切了師生情感,學生更信任教師,這就為教師完成育人任務提供了有利條件。再者,教學相長,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講話中學到許多知識,增長許多見識,受到許多啟發,獲得許多新的東西”等。經過兩年多的實踐,陳凌云從四方面總結了“一分鐘講話”的教學效果:一是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二是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三是“不僅在語文課方面收效顯著,而且有利于其它課程的學習”;四是“促進了語文教學的改革”。而且,陳凌云首創的“一分鐘講話”訓練,不僅受到了長春人民廣播電臺、“演講與口才”等媒體的關注,也受到了長春市第45中學、長春市第90中學、吉林工業大學子弟校、黑龍江省北安三中和福建省清流中學等全國各地的語文教師的關注。可見,以“一分鐘講話”訓練為主要內容的口語交際教學,雖然不是考試的內容,但在培養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起到了間接的作用,產生了直接的效果。
二、陳凌云口語交際教學的實踐操作
“一分鐘講話”訓練決不是一個單純的“聽”或“說”的訓練,而是一項綜合性的教學改革工程,涉及到聽說讀寫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包括三個實踐環節:
首先是“講話”前的積極準備。人們熟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教師深知“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道理。因此,陳凌云十分注重搜集材料的環節,引導學生尋找材料,尤其是尋找好的材料。于是,學生就下功夫尋找講話材料,以使大家能分享自己的收獲。“為了在全班同學面前很好地完成這一分鐘講話,每個學生都廣泛地查找資料,把自己認為最有意義的材料講給同學們聽。這就不同于在課堂上歸納一篇文章的大意或回答一個習題。他們在準備這個講話時,把自己看成是講話的主體。他們需要留心地聽、看、找。找到了好材料,又要細細地看,思索分析,抓住核心,尋找最準確、生動的詞語,恰當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一方面,學生搜集材料、準備講話稿的過程,猶如教師的備課過程。備課不深入,就很難講好課。另一方面,學生為了尋找到更好的材料,必須進行大量的閱讀,在權衡、比較的過程中,分析能力、思維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學生通過自學完成的任務,恰恰是教師講課無法完成的。
其次是“講話”中的語言實踐。陳凌云說:“‘講話’使學生比較準確地了解了自己表達能力的程度,這就為每個學生提高講話能力找到了基礎和差距,如在講話中語言是否準確、吐字是否清楚、聲音是否宏亮、節奏是否合適、聲調是否恰當,表情是否自然、感情是否真實等。”有的學生在以《他,留給我們……——寒假見聞》為題的講話訓練中,為贊揚農村人的淳樸與善良,為批判城里人的冷酷無情,化用魯迅《一件小事》中的語言,說:“讓我們這些城里人,在自詡文明之后,有了深刻的反思,感到我們的渺小。他滿身灰塵的后影,剎時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須仰視才見。而且他對于我,漸漸的又幾乎變成一種威壓,甚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有的學生在以《人生的鐘擺》為題的講話訓練中,辯證地分析了幸福與痛苦的界限,認為:“世間,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即使一個人的一生,也有著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境遇。大詩人李白有‘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春風得意,也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岸憤慨,還有‘浮云蔽月,長安不見’的失意悵惘,而正是幸福、煩惱、憂愁才構成了豐富的人生。”講話者能得當、自如地引用李白的詩句,為學習語言、語言實踐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訓練范式。有的學生在以《淺談演講的三要素》為題的講話訓練中,能夠從聽眾的知識、閱歷、經驗出發,站在聽眾的立場上,為聽眾著想,認為:“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語言表達時,注重聽眾的普遍閱歷,多使用他們有感性認識的詞句。同時,要注意對不同的信息,采取不同的方式,如要講鼓動性的演講,就要慷慨激昂,有動感,使聽眾即刻要行動起來;要進行介紹性的演講,就必須清晰確著,不妨帶些幽默。”
最后是“講話”后的整理成文。這既是陳凌云倡導的講話訓練的環節之一,也是將口頭語言落實為書面語言的關鍵步驟。朱紹禹先生說:“為了把講話內容落實為書面語言,就又需要再費思索,使之成文,從而提高了文字表達能力。”凡講話者,都積極、及時地完成這樣的寫作任務。為此,自1986年3月起,至1988年5月,就這兩年多的“一分鐘講話”訓練稿,陳凌云、王江編選了《“一分鐘講話”集錦》,并于1993年6月由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出版。從學生講話訓練的內容看,有談論愛國主題的,如,《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勿忘國恥》《讓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得到升華》等。有談論社會現象的,如,《街頭流行“小紅帽”》《他,留給我們》《全社會都應該重視教育》等。有談論科學發展的,如,《敢于造斜塔的人》《由“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爆炸想到的》等。有談論讀書、影視話題的,如,《讀<我生活的故事》《有感于故事影片<黃土地>》《對影視同拍<紅樓夢>的看法》等。有談論家庭、親情主題的,如,《媽媽請放開您那春天般溫暖的手》《慈愛并不等于理解》等。有談論城鄉地域主題的,如,《讓長春“春常在”》《多種經營給農村帶來一片生機》等。在編選此書時,他們總結了學生講話訓練的特點,認為:講話只有“真”還不成,還得有“新”“深”“情”“美”等精神內涵。
三、陳凌云口語交際教學的現實意義
在21世紀之初,在國家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口語交際教學作為語文學習的五個方面之一,充分顯示了它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及其現實意義。而作為口語交際教學表現形式之一的“一分鐘講話”訓練,在今天看來,對于促進語文核心素養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等方面,仍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分鐘講話”訓練符合現實生活快節奏的需求。一方面,現代交際,實質就是人際溝通、合作共贏。在與人溝通時,會不會說話,話說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對話雙方之間的關系是否融洽,以及說話人的目標能否實現等。會說話,話說得好,說話人就容易實現自己的目標,在緊張繁忙、優勝劣汰、競爭激烈的當下就容易生存下去。畢竟學習交流、信息傳遞、工作往來、商貿談判等,是需要口頭語言的,更需要得體、恰當的語言表述。另一方面,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是不容易擠出大塊時間或更多時間來訓練說話的。而利用短暫的時間進行演講或講話訓練,不僅可能實現,而且極為必要。
“一分鐘講話”訓練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一方面,課外時間,講話者在準備自己講話的過程中,必須大量查找材料,篩選信息,這就是目標明確的閱讀。講話者在課堂上講述自己精心準備的材料,自然吸引臺下的學生認真聽講,這有效地訓練了其他學生聽的能力。講話后,還要追記講話的內容,以便形成一篇小文章。不難看出,這是一項綜合性的教學改革工程。另一方面,在課堂45分鐘時間內,講話訓練占據大約5分鐘時間,這使得授課時間更為緊張。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精心設計一堂課的教學,尤其是要精心思考講課的內容,精講重點內容。而教師對教學內容思考得越深入,就越能點撥到關鍵點,在要言不煩中提高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優質高效的教學目標。
“一分鐘講話”訓練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課內外學習的主體。無論是命題講話還是自由講話,學生們都是自主搜集材料,自主選擇材料,自主整合材料,充分體現自主意識。在準備講話材料時,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了盡情地發揮,個體的價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現。而在課堂上的講話實踐中,每一位學生都全神貫注,學習講話者的精彩語言、思考講話者選擇的主題、回應講話者提出的問題等。這自然顯示了所有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發揮了學生處于聽說狀態中的主體作用。這不僅體現了教師會引導,而且體現了學生的投入、自我提高的積極性。
“一分鐘講話”訓練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諸如陳老師指出的即興式講話、演講式講話、采訪式講話、專題式討論、辯論式發言等,若能作出及時、準確地回應,必須積極思考,清晰而快速地表達。圍繞某一個講話的題目,怎樣開頭,怎樣組織材料,怎樣結尾,先說什么,后說什么,等等,都必須快速構思,形成一條清晰的思路,再逐一表達出來。在思考過程中,學生自然使用分析、歸納、推理、判斷等不同的思維形式來完成任務。毫無疑問,這必然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
總之,陳凌云首創的“一分鐘講話”訓練,是口語交際教學的重要表現形式,是訓練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有效手段,值得學習,值得推廣,更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