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衍兵
學校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與時俱進,逐步提升學校文化品位,形成高質量、高品位的學校文化,是促進學校不斷變革,實現可持續優質發展的核心。
一、靜態文化明確“三突出”,打造優質育人環境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精華,結合時代特征,珍惜學校的歷史沿革,發揮師生的創造性,精心設計校園“靜態文化”,創設濃郁的文化氛圍,充分發揮環境的育人功能。
1.外墻文化突出品位。一是利用校園圍墻設計以“國學系列”為內容的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二是利用校門、樓層外墻體現學校辦學宗旨、辦學理念、辦學個性,彰顯學校辦學品位。三是美化學校主要干道,合理設置文化設施,將文化宣傳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展現學校自然、和諧、平等、寬松的氛圍。
2.教室文化突出自主。根據統一規范與個性特色相結合的原則,鼓勵師生自主設計、布置教室文化。學校統一銘牌、標語,黑板報、公布欄、榮譽欄、圖書角等則由各班自行設計,各顯神通。既有全校統一的格式,體現學校文化建設的整體性、規范性,又充分發揮師生的創造性,彰顯各班的個性特色,體現學校文化建設的群眾性、自主性。
3.廊梯文化突出個性。按照“每棟一個主題,每層一個系列”的設計思路,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整體規劃樓梯、走廊的文化布置。如,小學部教學樓圍繞“我心目中的世界”這一主題,規劃一樓“國學、剪紙”系列,二樓“兒童畫”系列,三樓“線描畫”系列,四樓“素描畫”系列,五樓“水彩畫”系列,展示的全部是學生原創的書法、繪畫作品,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激勵學生欣賞美、展示美、創造美。
二、教研文化落實“三結合”,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帶給教師一些樂趣,使每天上課不致變成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學校引導教師從“問題即課題”出發,以“小課題研究”為載體,立足崗位,為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而開展行動研究。
1.課題研究與教師專業成長緊密結合。根據“一個課題帶動一個科組,一個課題鍛煉一批骨干”的設想,大力開展小課題研究,鼓勵教師從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深入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開展小角度、短周期、見實效的小課題研究。學校規范小課題研究的立項、研究過程、中期小結、結題的全過程管理,倡導全體教師做到“四個會”,促進自身專業成長:即會想工作方法技巧、會做教育教學實事、會說工作心得體會、會寫實踐經驗文章。開展讀書活動,積累豐厚底蘊,做學習型教師;搭建教科研平臺,強化教師研究意識,提升研究能力,努力做研究型教師;開展交流研討活動,不斷學習、反思、總結、提煉,開闊視野,激活思維,努力做智慧型教師。
2.教研活動與常規教學緊密結合。學校教研活動以提高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為突破口,以構建高效課堂為工作重點,以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師綜合素質為目的,與日常教育教學緊密結合,通過教研促進常規工作提質增效,力避“為教研而教研”。學科教研組,以公開課、集體備課、經驗交流等形式,每周進行一次小教研,定期通過組織課堂教學觀摩、研討、專題講座等系列活動開展一次學科組大教研,使教研活動起到規范教學,引領課堂,促進課改,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困惑的作用。
3.教研活動與學校文化建設緊密結合。大力開展全員覆蓋、全學科覆蓋、梯次推進的小課題研究,讓教師始終在研究的狀態下工作,形成“科科有課題,人人在研究”的氛圍,真正“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使教科研成為全體教師的一種生活習慣、一種生命自覺,成為學校文化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制度文化做到“四個有”,構建高效運行機制
建立健全遵循教育規律、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現代學校管理制度體系,構建以提高效益為目標的質量監控機制,以績效激勵為導向的責任落實機制,以揚人之長為標準的靈活用人機制,確保學校穩定、高效運行。
1.制度要有高度。就前瞻性而言,我們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信息化、智能化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趨勢,信息安全、社交媒體、危機處理等,需要學校在頂層設計中加以考量,在制度層面予以規范,面向未來,先預先立,防患于未然,那些不適應這個時代的制度、規定,必須及時修訂或廢止。
2.制度要有寬度。就全面性而言,學校制度需要覆蓋到學校人員、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制度建設是一個不斷與時俱進、與“事”俱進,織網補漏、查漏補缺的動態過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3.制度要有力度。就約束力而言,學校制度建設必須劃定“底線”,設定“紅線”,標明“高壓線”,體現制度管理的剛性原則,使全體成員守住底線,不踩紅線,不碰高壓線,踩線必受戒,越線必受罰。
4.制度要有溫度。就人文性而言,要以“無情的制度去做有情的管理”,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充分激發教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最大限度發揮好人力、物力、財力的效用,形成合力,提質增效,完成工作目標。
四、社團文化凸顯“五個化”,打造特色亮點
學生社團活動是學校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多姿多彩的社團活動,對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有效提高學生綜合素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社團成員特長化。學校綜合考慮場地、設備、專業教師、特長教師等情況,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特長教師的優勢,大力開展社團活動。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相應社團,由指導教師進行選拔,成立文學、舞蹈、繪畫、書法、合唱、吉他、籃球、武術、跆拳道、機器人等學生社團,讓學生學有所長,長有所展。
2.社團活動課程化。社團活動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第一課堂的延伸,課內學方法課外勤實踐,學校把社團活動課程納入課程管理,統籌安排,進行考核評價,每個社團明確各自的培養目標,分階段列出培訓計劃,落實培訓措施,充分發揮指導教師的主體作用,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融合發展。
3.社團管理規范化。社團管理做到“四定”“五有”,“四定”即定時間、定地點、定人數、定教師;“五有”即有目標、有計劃、有備課、有考核、有總結。專責部門進行跟蹤檢查,嚴格管理,避免活動隨意性。
4.社團考評專業化。學校制定《社團考核方案》,定期考核,考評突出專業性,對社團學員進行基礎常識、基本理論的書面考核和實際操作考核,量化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評選優秀社團、優秀學員予以表彰獎勵。
5.社團展示精品化。正確處理好普及與提高的關系、擴大規模與打造特色亮點的關系,著眼于長遠,狠抓社團質量建設,努力建設精品社團、精品項目,為有藝體特長的學生搭建發展平臺,積極參與對外交流,鼓勵學生大膽發揮、大膽展示,讓學生社團成為學校打造特色亮點的人才基地、實驗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