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芳
摘 ?要:新文科背景下強調跨學科學習,為教學中課程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撐。該文結合西方經濟學和稅法兩課程融合的必要性、方式方法以及最后的成果進行探究,發現經過西方經濟學和稅法課程融合后,可以夯實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處理問題能力,以期在與學生充分交流基礎上,解決教學中學生“主動學習”最后0.1m的問題,為將來學生進入社會作復合型知識儲備。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 稅法 課程融合 新文科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3791(2022)06(a)-0000-00
A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Interation of Western Economics and Tax Law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ZHAO Junfang
(Taiyuan College, Taiyuan, Shanxi Province, 030032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has been emphasized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in teaching has a policy suppor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ecessity,methods and results of the integration of Western Economics and Tax Law, and finds that after the integration,student’s knowledge can be tamped,their comprehensive processing problem ability can be trained.Under the basis of the fully communication with the students,the problems in the final stage of“The initiative study ”will be solved and a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reserve of students for entering the society will be realized.
KeyWords: Western Economics;Tax Law;Curriculum integration;New liberal
教育部提出的新文科教學,是進行學科重組交叉,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以便學生畢業后能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西方經濟學作為經濟管理類學科的必修課程,培養學生經濟學思維,當其在生活中面臨各種選擇時,相對能夠做出最優選擇。
稅法課程的學習能培養學生熟練應用稅法知識的能力。著名的本杰明富蘭克林有句名言:“人的一生有兩件事是不能避免的,死亡和納稅”。足可以看出,稅在人們的生活中的基礎地位。稅收是我國的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2020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國家財政收入總額182894.92億元,其中稅收收入達到154310.06億元,占比84.37%。然而又有多少人懂稅、懂稅法呢?又是什么機制保證稅收如期歸入財政,進而影響經濟的發展呢?答案就是稅法。稅法是稅收收入的法律保障形式,稅收收入又是主要的財政收入形式,財政收入為調節宏觀經濟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所以,稅法和經濟學不僅從經濟社會運行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學科體系的連續性來看都有很深的淵源關系。該文從3個方面探討西方經濟學和稅法課程融合的必要性。
1西方經濟學和稅法課程融合的必要性
1.1西方經濟學是現代稅法體系構建的理論來源
我國早在20世紀90年代后,為保障稅收型財政,稅法進行了改革,其改革的兩大支柱性制度是市場經濟和私有制的發展[1]。此制度的思想資源就是西方經濟學。不少經濟學家像張培剛、高鴻業等積極將西方經濟學思想引入國內。西方主流經濟學主要是研究“市場經濟是如何運行的”這一問題[2],假定人是理性的,在個人理性行動基礎上形成的交換與分工的行為,將會推動市場的形成,而市場形成又將進一步推動分工的發展與創新的出現。用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話來說:“每個人所追求的僅僅是他個人的安樂,個人的利益,但當他這樣做的時候,就會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去達到另一個目標,而這個目標絕不是他所追求的東西。由于追逐他個人的利益,他經常促進了社會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效益時所得到的效果為大。”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無形的手”。
格萊爾德斯庫利指出的制度結構的選擇對經濟效率和增長也有深遠的意義,法律條例、個人財產、資源市場配置相結合的開放社會,與那些自由被限制和剝奪的社會相比,其增長率是后者的3倍,其效率是后者的2.5倍[3]。
所以,西方經濟學在思想上確立了現代國家以自愿交換和個人權利為基礎的經濟運行方式,從而為現代財政稅收奠定了基礎,稅法是稅收的保障體系,所以現代稅法的理論來源離不開西方經濟學。
1.2稅法改革是為了更好服務經濟
稅收的作用之一是宏觀經濟調控,所以稅法應該能夠滿足經濟的發展以及能夠引導經濟社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當原先的稅法成為經濟發展的阻礙時,就需要修訂或者改革。
比如:“營改增”就是典型的稅收要與現代經濟發展相匹配而進行的改革, 2016年全面“營改增”能夠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制度支持。2019年1月1日起實施新的個人所得稅計稅辦法,新稅涉及到將教育、醫療、住房、贍養老人的支出從個人收入中扣除[4],這一方面引導人們將取得的收入向基礎民生醫療教育方面支出,另一方面也為營造注重終身學習、尊老愛幼的良好社會環境提供政策支撐。
所以稅法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進行改革和修訂,這就要求學生能夠科學地學習稅法、應用稅法,并能夠明白稅法改革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密切關系。
1.3培養學生持續學習的能力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使我們不得不選擇持續學習來適應這樣的社會。培養學生持續學習的能力是現在社會必備能力。西方經濟學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相對完善的理論體系,但是仍然有未能解決的問題,比如全球貧富差距問題,環境問題等,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而稅法體系的建立本身就是為經濟社會服務的,當經濟發展,稅法體系如果不能促進當前經濟產業發展,那么就需要完善稅法體系。對于學生來說,有可能在校學習完的稅法知識,畢業時已經發生了變化,所以持續學習的能力就非常重要,不是說在校學習后就能保證一勞永逸。
持續學習的能力也會為學生更好地適應市場競爭提供多元信息。林毅夫提出參考借鑒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精華,來總結我國的經驗和解決我國的現實問題[5]。比如:西方經濟學中的經典理論,市場無形的手,但是只有這種市場調節就出現了西方國家的經濟危機,所以西方經濟學需要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才能發揮作用。這也對學生提出要求,要能夠持續跟蹤消費者最新信息對于生產者來說很重要,對于學生學習知識不但應該知道原理,還應該給原理設置應用場景。
所以,不管是稅法,還是經濟學都需要持續學習,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不斷有新的經濟學理論,也不斷有新的稅法體系為經濟服務。
2西方經濟學和稅法課程如何融合?
2.1從內容上的融合
西方經濟學是理論課,是經濟管理類學科的基礎課程。稅收作為經濟學的重要內容,稅法為稅收收入正常入庫提供了法律保障。要求每位同學能學習到按時納稅、不偷稅漏稅。
西方經濟學與稅法課程的融合有兩個要求:(1)公民納稅義務的普及教育;(2)稅務相關人員的專業教育。稅法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既要讓學生了解稅收原理,也要掌握實際計算過程。
在稅法制定時,也會遵守效率原則:比如說車船稅的征收,如果直接稅務機關征收,就會造成征納雙方成本增加,效率降低,轉而讓保險公司代收代繳明顯提升雙方效率[6]。
2.2教學方法上的融合
高等院校培養學生成為有自我決策能力、適應社會能力、社交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的五育人才。這就對課程融合提出了具體要求。因此,對于學生來說,既要懂得西方經濟學的理論知識,又需要懂得稅法的實踐過程。兩門課程的學習是由淺入深、由理論到實踐這一循序漸進的過程。
在教學環節上,經濟學本質上是解決選擇的問題,其理論知識要求學生能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考慮他所處的社會環境,面對抉擇時如何做出最優的選擇,鍛煉了學生自我決策的能力,稅法中有稅收優惠政策,但是對于一個企業來說需要整體考慮一個企業的稅負,而不能單單考慮一種稅的稅負高低,要求學生能將企業作為系統整體為單位,做最優決策,在進入社會之前,為提高決策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思維方式。
在納稅實訓環節,各位同學需要協同才能完成實訓任務,各角色之間的任務是要利用社交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課堂上要求學生能以自己感興趣的稅法知識編輯為一個小故事的形式,利用5min時間講解,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利用以上教學方法,努力培養學生成為五育人才,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
2.3教學模式上
西方經濟學和稅法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課,學生聽課的模式,根據學習效果研究結果可以知道,聽的學習效果只有20%[7],所以并不是最好的學習效果,而這種模式存在的基礎是因為工業化需要大規模的有技術的人才,所以采取統一授課的班級化教學。然而現在經濟社會工業化發展進一步加強,很多基礎工人被機器人所替代。目前社會需要的是具有研發能力、服務能力的人,那么只用線下班級制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完全勝任。
西方經濟學課程理論性較強,線下課程對于理論的講授有一定的優勢,可以幫助學生課堂上理解知識點,但是西方經濟學又是需要融入社會中的課程,需要有經典的現實案例給學生學習,所以線上教學也為提供經濟學案例提供了先進的手段。因此,西方經濟學采用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多元化掌握知識。
稅法課程的教學就更需要線上、線下模式的結合,稅法除了有稅收征收管理和稅務管理的內容,最需要學生掌握的是各種稅種的計算,那么就需要學生利用納稅軟件完成,需要學生在線電子報稅操作。只有線下教學不能滿足學生對于納稅業務的完成。
所以,線上和線下教學相結合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西方經濟學和稅法知識,同時也能為企業和個人服務。
2.4與學生充分交流
工業社會培養是服務于工業化發展需要的人才,而智能化時,就要求學生有創新能力,只有與人充分交流,才有靈感的火花閃現,大學生具有青春活力,能快速學習知識,充分利用其優勢,他們之間加強交流有助于激發自身的學習潛力、創新意識。未來所有的創新都可以歸為人才的需要,所以需要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用經濟學思維方式為學生建立的創新自信。
3西方經濟學與稅法相融合最后形成的預期效果
3.1增強教學團隊的凝聚力
目前,大多高校過多重視教學產出,比如:重復給每一屆學生教授學科知識,對于教師本人來說,上課之前的知識體系和上課后的沒有量級上的增加,內容上沒有大的改變。
但實際上教學過程更應該注重教學研發,所以建設教學團隊其實是教學研發的基礎。而西方經濟學和稅法的融合,既需要有相關的理論知識,又需要有實踐經驗,這不是一個老師能獨自完成的,所以要求教學團隊的老師協作完成,在合作的過程中,無形中形成了更強的凝聚力。
3.2教材劇本的完善
稅法是服務于經濟的,經濟會持續發展,這就使得稅法也會隨經濟發展不斷改革,所以稅法教材的時效性很強,一旦國家出臺了稅種的變革就需要新的稅法教材。西方經濟學和稅法課程的融合,為講好稅法故事的稅法教材提供素材,教材劇本應該推陳出新。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經濟學的理論來源是西方國家,并不完全適用于我國的國情,所以要辯證地去看它對于經濟的作用,以及對于稅法的作用,比如說貧富差距、外部性問題等,這就需要在授課過程中告訴學生,學習知識要用辯證的眼光,所以教材編寫時也應該做到正確取舍。
3.3稅法課程更生動
稅法體系如果單從法律法規的角度來講授是比較枯燥的,而如果和經濟現象聯系起來就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并且讓學生自己講出來,印象會更深刻,課堂氣氛越活躍,而且學習效果更好。
4總結
該文首先明確了西方經濟學和稅法課程融合的必要性,其次重點探討了兩課程如何融合以及最后期待要達到的效果。新文科背景下西方經濟學和稅法課程的融合在探索階段,在和教學團隊協作的過程中也會有新的思想火花撞出,最終是希望將學生培養成能為地方經濟服務的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 劉守剛.中國財政史十六講基于財政政治學的歷史重撰[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2]方福前.西方經濟學與中國經濟學的創建[J].教學與研究,2020(6):29-40.
[3] 詹姆斯·A.道,史迪夫·H.漢科,阿蘭·A.發展經濟學的革命[M].黃祖輝,蔣文華,主譯.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
[4] 王章淵.稅法[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9.
[5] 林毅夫.從西天取經走向自主創新:中國經濟學科發展方向探索[J].中國科學基金,2021,35(3):356-360.
[6] 梁文濤.稅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7] 克里斯蒂·安格呂寧.超級快速閱讀[M].郝湉,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