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娟 張金秋

摘?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是改善農村地區人居環境,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探究外部激勵因素和內部驅動力因素對農戶參與生活垃圾治理意愿的影響。研究發現,外部激勵因素主要體現在政策落實與監督,制度的完善情況兩方面,內部驅動力因素主要體現在經濟、農戶對環境的認知水平及其個體特征三方面?,F階段農戶參與意愿較低主要是政策落實不力、監督機制缺乏、經濟支撐力不足、農戶環保行為缺乏、依賴性較強導致的。因此要完善政策監督機制,培養農戶的制度信任,加大專項資金的投入;并提升農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引導農戶環保意識與行為間的對等。
關鍵詞: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戶參與度;外部激勵;內部驅動力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6.056
0?引言
鄉村振興戰略及“兩山理論”的提出,旨在引導人們建立環保意識。城市環境已得到改善,但是農村地區生活垃圾治理仍存在諸多問題,部分農村地區仍存在“垃圾隨意倒,雜物隨心堆,污水胡亂排”現象。黑龍江省農村地區的生活垃圾治理體系尚未完善,且仍沿用以政府為主導的治理模式,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仍存在較多不足。民眾的參與意識提升,也使得傳統治理模式難以滿足當下社會發展要求及民眾對環境改善的需求。本文通過分析影響黑龍江省農村地區生活垃圾治理影響農戶參與意愿的驅動力因素,力爭提出能夠有效激發農戶參與積極性的相關對策。
1?影響農戶參與生活垃圾治理的因素
農戶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影響因素,可總結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政府的相應政策及制度的完善程度;內部因素包括村民的認同感與歸屬感、環境認知及經濟水平等。
1.1?外部因素
外部影響主要通過相關的政策及制度體現。政策對農戶參與度的影響主要包括正式性約束行為及非正式性勸導行為。正式性約束行為具有一定的強制性,通過政策手段規范、約束農戶行為;非正式性勸導行為則通過具有非強制性的宣傳教育手段,激發村民內心的認同,以自律的方式規范村民行為。農村地區是典型的熟人社會,僅通過正式性約束行為很難保證政策的有效推行,因此要結合基層政府組織進行宣傳,才能發揮政策的最大效用。
制度因素對農戶參與度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農戶對這一制度的信任程度及監督制度的實施情況與懲罰力度。農戶更易對科學合理的制度產生信任,進而積極落實。生活垃圾治理體系中附帶的監督措施也會影響農戶的參與度。完善的監督制度能夠有效推動相關制度的落實并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同時也會激發農戶的參與積極性,推動相關制度的更好落實及發展。
1.2?內部因素
內部因素的影響主要通過農戶的經濟水平和個體特征的差異體現。經濟水平主要通過收支關系體現。農戶的參與意愿與其收入情況成反比。黑龍江省經濟發展水平有限,大部分農戶屬于中低收入群體。低收入會導致廉價工業品類的消費增加。廉價工業品因其質量差、使用年限短,更易產生垃圾,同時其成分也會加劇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較低的可支配收入會使農戶更加謹慎的分配收入。農戶會將自我生存需求的滿足放在首位,從而忽視居住環境的舒適度。
個體特征的差異性受多方因素影響,其中年齡因素及受教育程度的影響較為顯著,年齡對個體特征的影響也通過受教育程度及信息接收程度體現。有學者指出不同國家居民受教育水平的不同,對日常環境的保護度也不同,總體呈正相關性。年紀較小的村民受教育程度更高,信息接收渠道也更為廣泛,因此其環保意識也相對較強。而年齡大的村民受傳統垃圾處理方式或生活習慣的影響,對環境認知不清,環保意識也較為薄弱。
2?影響農戶參與意愿的驅動力分析
農村生活垃圾可分為可漚肥垃圾、不可漚肥垃圾及爐渣垃圾,具有成分復雜性、品類多樣性、有害性上升等特點。截至2020年底,黑龍江省已經實現全省90%以上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的目標,減量化達40%以上。但是,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生活垃圾可治理量遠未達標。這不僅會影響農村人居環境,還會對耕地、土地等造成污染。外部激勵因素的缺乏和內部驅動力的不足,都會影響農戶的參與積極性,進而降低農戶的參與意愿。
2.1?外部激勵不明顯
2.1.1?政策落實不力
黑龍江省雖然頒布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相關政策,但政策的落實情況卻不十分理想。村內對政策的落實缺乏主動性,大多為消極適應。以垃圾分類宣傳為例,大多村莊內或者村委會等地方張貼了垃圾分類的宣傳海報,但是農戶仍不清楚如何進行分類。政策落實存在空缺或浮于表面,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消農戶參與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積極性,降低其參與意愿。
2.1.2?監督機制缺乏
監督機制主要包括對生活垃圾治理總體情況的定期檢查,針對檢查結果進行適當獎懲,以保證制度的長效性。但是,現階段黑龍江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將重心放在了基礎設施建設、垃圾轉運等前期工作方面,忽視了監督機制的完善,導致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外部激勵不顯著。監督機制的缺乏,不僅會降低農戶的參與積極性,也會降低農戶對制度的信任程度,使農戶認為垃圾分類可有可無,降低農戶參與生活垃圾治理的積極性。
2.2?內部驅動力不足
2.2.1?農戶缺乏支付意愿
農戶的經濟人特征,使其在投入資金后,期望能在短期內獲得收益。然而,生活垃圾治理是長效過程,農戶的投入很難在其預期時間內獲得回報。且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農戶即使有意愿參與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也很難建立起支付意愿。
由圖1可以看出,農村居民的人居可支配收入逐年遞增,但城鄉間差距仍十分顯著。由圖2可看出,服務類產品的消費占比在總體消費結構中最低。生活垃圾治理是典型的服務類產品,低收入降低了農戶的支付能力及支付意愿,而較低的支付愿意衍生了較低的參與積極性,阻礙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長效開展。FACA78B4-8B88-49D4-8BD7-6A1C1AC86160
2.2.2?農戶環保行為的缺失
生活垃圾治理是具有非排他性與不充分的非競爭性的準公共產品。部分農戶即使不參與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也能享受到相應收益。這就會使部分農戶產生搭便車心理。黑龍江農村地區的人口構成以老年人和青少年為主,生活垃圾也以廚余垃圾為主,單一的處理方式會遏制環保行為的建立。垃圾分類也是影響環保行為建立的主要因素。大多村莊的宣傳浮于表面,農戶很難真正掌握垃圾分類的方式,導致其環保行為缺失。此外,農戶主人翁意識的缺失及傳統思維模式的限制,也會降低農戶的參與意愿。以政府為主導的傳統模式已經很難滿足當下社會發展的需求,這不僅扭曲了政府的宏觀職能,加重政府負擔,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戶主人翁意識的建立,降低其參與感。
3?提升農戶參與積極性的對策及建議
3.1?增強外部激勵
3.1.1?落實政策,完善監督機制
農村居民是生活垃圾治理成效的直接感受者和受益者??茖W合理、落實到位的政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農戶的參與積極性,吸引更多農戶參與。因此,要通過正向獎勵與反向懲罰結合的方式,對積極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農戶予以褒獎,反之則可通過罰款的方式進行懲罰,再利用罰款所得成立相應村內組織,將此部分資金用于村內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還應加強對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落實情況的監督。通過定期或不定期檢查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進展情況,使生活垃圾治理機制的效用最大化。
3.1.2?培養農戶的制度信任
基層組織可通過舉辦文體活動,增強農戶間的交流與聯系,為農戶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提供相應平臺,進而削弱農戶“搭便車”的心理。同時要加強信息的公開程度,如資金使用情況的透明化,政府工作人員行為公示等。既能提高農戶對生活垃圾治理體系的信任度,又能提升農戶參與生活垃圾治理的積極性。
3.2?提升內部驅動力
3.2.1?提升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
農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直接決定了農戶的需求層次,并對農戶的參與愿意產生影響。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是農產品。政府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環境,選擇適合當地的農作物及畜牧養殖,并提供一定支持;同時發展適宜的產業,為閑置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農戶也應積極接受技能培訓,發展副業,促使收入多元化。最終實現穩定人口流動,從整體提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
3.2.2?引導農戶環保行為與意識對等
僅通過宣傳很難激發農戶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因此要以多元化的形式引導農戶建立主人翁意識?;鶎咏M織可結合實際情況,錄制并播放激勵性短片或張貼海報的方式,引導農戶建立歸屬感和認同感,進而增強農戶的環保意識。同時,村級基層組織要對特殊家庭予以特殊幫扶,以此提升基層組織的公信力與政策號召力,以此激發農戶參與生活垃圾治理的積極性。
4?結論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是人居環境改善的重要抓手,有較強的地域性及實踐性。黑龍江省應重視基層治理中的經驗總結,探索多主體治理模式,結合地區特色,健全生活垃圾治理體系,使垃圾分類常態化,最終形成生活垃圾治理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黑龍江住建廳2019年在“全省脫貧攻堅農村危房改造暨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提綱[EB/OL].http://zfcxjst.hlj.gov.cn/plus/view.aspx?aid=48,972.
[2]魯圣鵬,李雪芹,杜歡政,等.政府購買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服務實踐與推進路徑研究[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02):3641.
[3]韓智勇,費勇強,劉丹,等.中國農村生活垃圾的產量與物理特性分析及處理建議[J].農業工程學報,2017,(15):114.
[4]褚家佳.農戶參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大別山區的調研數據[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0(03):5867.
[5]葉大鳳,梁健德.公眾參與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制度實踐探索[J].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學報,2021,31(02):2225+36.
[6]王賓,于法穩.“十四五”時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戰略任務[J].改革,2021,4(03):111120.
[7]張婧怡,薛立強.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研究——以首批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示范縣為例[J].黑龍江科學,2019,10(24):160161.
[8]唐學軍,陳曉霞.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路徑[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29(05):4851+84.
[9]賈亞娟,趙敏娟.環境關心和制度信任對農戶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意愿的影響[J].資源科學,2019,41(08).
[10]梅冬麗.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政策執行困境及優化路徑研究[J].農業與技術,2021,41(08).
[11]伊慶山.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問題研究——基于s省試點實踐調查[J].云南社會科學,2019,4(03):6270.FACA78B4-8B88-49D4-8BD7-6A1C1AC8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