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
摘?要: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伴隨著中華民族從站出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而逐步走向現實,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經過了從確立到發展再到更加完備的歷史探索過程,我國的現代化之路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對于未來社會思想與人的解放思想的延續和發揚。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是解決不同時代下我國社會具體現實問題和主要矛盾的必然需要。分析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成邏輯、建構理路、發展特點對增強我國建成現代化強國的信心有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探索歷程;道路自信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6.062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愛國人士始終擔憂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將國家未來發展放在首要位置。落后使得中國人不得不正視中國社會發展的問題。一代代仁人志士在前人的艱苦探索中不斷吸取經驗,力求實現中國社會的現代化。梳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探索歷程對正確理解中國現代化道路具有深遠意義,盡管我國探索現代化道路的開始是被動的,但我國實現社會主義國家現代化的過程卻是主動的;雖然我國現代化探索之路是曲折的,但前途確是光明的。
1?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歷程
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和深厚的歷史積淀使得中國的現代化發展脈絡呈現出與資本主義發展迥異的特點。在中國特殊的國情背景下國家必須要走符合自身特色的發展路線。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首先是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彰顯了我國濃厚的歷史積累、突出了我國的人文特色,是我們黨探索出的合乎人民群眾利益要求,順應時代發展需要的現代化之路。自鴉片戰爭開始,我國人民就積極探索適應于自身國情的內部發展之路,但一個山河破碎的國家尚且不能主導自身的前途命運更談不上現代化發展,正如恩格斯所言“對一個民族來說,只有當它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重新掌握自己的命運的時候,它的內部發展過程才會重新開始”。我們黨帶領中國人民擺脫了被奴役的命運,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現代化的提供了保障。
1.1?從新民主主義道路到社會主義道路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以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為特征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成為西方現代化的標志。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閉關鎖國的中國被迫地卷入到現代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之中。隨著戰爭的爆發,社會問題不斷出現,資產階級自身的局限性和軟弱性決定了其無法帶領中國各族人民徹底推翻日本帝國主義,解除封建主義的殘酷壓迫,中國共產黨登上了歷史舞臺。
在謀求中華民族獨立的時期中國共產黨就已經意識到了工業發展的重要作用。黨的七大將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放在了首要的位置,時隔四年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再次強調了工業化的重要性。新中國建立之初的頭三年,我國人民在黨的帶領下在開展各項復雜的政治斗爭、社會運動的同時,努力重建經濟秩序,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同時我們不可否認在這一時期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自身問題也日漸暴露,新民主主義道路也隨之中斷。
隨著實踐的推進,我們黨也開始認識到只依靠重工業發展將大大限制工業化進程的推進。我們不難發現,新中國建立初期的探索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蘇聯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完全按照蘇聯經驗進行的,這種效仿借鑒蘇聯重視工業化發展的現代化模式也在我國初具雛形。
1.2?以蘇為鑒獨立自主探索新發展道路
蘇聯模式很快在中國呈現出水土不服的狀態,根據對當時中國實際國情的正確判斷以及對蘇聯模式弊端的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以蘇為鑒,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進一步深入探索在中國的土地上如何建設現代化國家。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中國共產黨一直主張不僅要重視重工業的發展還應當協調輕工業及農業的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也強調科學技術、文化、社會制度等方面的進步。上述做法,盡管不是在根本意義上脫離蘇聯模式,但卻在具體方法上突破了蘇聯現代化模式下只注重重工業的發展的一貫作風。這同時也說明了中國共產黨在貫徹落實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基礎之上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致力于探索一條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
1.3?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路
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開創了一個新的歷史局面,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期。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歷史經驗,吸取“文化大革命”慘重教訓基礎上的一次偉大決策。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明確提出了現代化的偉大奮斗目標,提出中國要通過“三步走”戰略開啟現代化宏偉歷程,這一決策切合中國實際,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從站起來走向富起來開創了一條光輝發展大道。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中我們黨始終沒有忽略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這一現實,始終堅定不移地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作為最大國情,在立足現實依據的基礎上黨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
1.4?以人民為中心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現代化之路開啟了嶄新的紀元,我國的國情也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進入新階段而發生著改變。中國共產黨將中國的發展置于國際格局的變化中,并把實現現代化發展目標與民族復興緊緊結合起來,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內容,并強調了中國式現代化重視人的發展,現代化的實質是人的現代化,要以人民利益為中心走一條造福于廣大民眾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的現代化以新發展理念為精髓以中國夢為主線索擘畫了一張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風格的現代化宏偉藍圖。
2?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
中國在經歷曲折探索后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風格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這條路線是中國人民在具體的實踐探索中所做出的正確選擇,也是被事實證明過的實踐檢驗過的有利于實現國家富強的正確抉擇。38E3AD2A-0F4C-4A0A-9771-5D0B5C111CFB
2.1?在比較借鑒中尋找突破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發展長河中一直有兩個現代化模式,以歐美為代表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為滿足機器化大生產要求建立了資本主義的現代社會,成功地開創了現代化的資本主義模式,“資產階級在它的早期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創造了比它先前一切世代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的奇跡”。但是西方國家現代化的進程要靠對落后地區實行戰爭、奴役、掠奪推進,這種現代化模式儼然成為一種迎合資本主義國家需要的意識形態和政治資源。對此,我們抵制和批判資本主義腐朽制度,但同時也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注重物質積累。我國在不斷探索和改革的過程中建立了不同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可以說這是一條既克服了資本主義現代化固有弊端的全新道路也是一條重視經濟發展的現代化之路,是將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結合新的現代化之路。
在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我們從一開始也照搬了蘇聯的發展模式,但在與實際結合的過程中,我們將學習借鑒和探索創新進行了緊密結合,既借鑒蘇聯的一些先進經驗,又深入研究它的一些錯誤并對其加以不斷改進,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克服了蘇聯現代化發展道路的局限。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是在不斷比較中吸取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基礎上,將現代化與中國具體實踐結合之中逐步走出的一條道路。
2.2?在實事求是中探索道路
中國在現代化探索之路中強調理論聯系實際謀求發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我們黨一直力求準確判斷并掌握中國社會所處的具體歷史階段,以現實條件為依據謀求發展。雖然我國在探索過程中曾經犯了背離市場經濟的一系列客觀規律的錯誤,使國民經濟發展經受挫折,但是后來便及時進行改正。在中國現代化道路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我們黨始終把中國的現實實際和國情放在首位,以社會主義體制為基礎考慮現代化發展,將理論與現實緊密結合,用實踐來檢驗發展方針。
2.3?在與時俱進中追求完善
中國共產黨在國家現代化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都始終針對不同的歷史任務,時代發展主題,不斷推進理論的創新。中國的現代化之路是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規律準確把握之中,保證發展理念的與時俱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容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充實和全面,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也關注發展的不均衡問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問題、經濟社會發展公平正義問題等。
3?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自信
實現現代化是當今世界各國的共同奮斗目標也是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前進的動力,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與發展趨勢,同時現代化發展路線的選擇也是一個國家興衰的關鍵所在。
3.1?對西方現代化道路的批判性超越
文化傳統的不同以及社會性質上的完全差異,導致了社會主義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模式呈現出迥異的發展特點。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帶著虛偽的面具,必然具有排他性。正如馬克思所言“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在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人不僅僅只是實踐的主體,也是價值的主體,人的全面發展更是我國現代化發展的最終目的和歸宿。人作為社會活動的主體,他們的需要和主體意識以及生存和發展方式不僅受到現代化的影響也對現代化的發展起著反作用。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本質上來說就是致力于實現人的本質的現代化,這種將人民視為發展主體和受益主體的現代化道路區別和突破了資本主義現代化過程中的人的異化階段。資本主義社會的現代化發展是在對人進行剝削和壓迫中實現的,這一做法,背離了人的本質,使人的價值無法得以實現,人的現代化與社會的現代化發展之間呈現出一種極不平衡的扭曲樣態。不同于由資本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異化現象,在我國的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一直將人的發展視為檢驗國家現代化發展成果的重要價值準則,中國走的是一條內生發展,不懈追求協作共贏的現代化道路。
3.2?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呈現中國方案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的綜合國力提升,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歷工業革命后相繼實現了國家現代化。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一套帶有濃厚資本主義色彩的現代性理論也隨之產生。西方國家理所應當地將他們的現代化發展之路視為準則,認定了發展中國家唯有重走他們既定的“老路”,套用他們的模型才可以實現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成功突破了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的壟斷的格局,形成獨特的中國方案,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自主發展,形成具有本國特色的現代化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鑒。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毛澤東傳(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E3AD2A-0F4C-4A0A-9771-5D0B5C111C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