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嬌 王秀梅 張紅黨 楊宏圖 唐杰
1.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車輛工程學院 江蘇省常州市 213164 2.常州市高級職業技術學校汽車系 江蘇省常州市 213161
2015年,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15》,一時間“智能化”成為行業發展中的“熱詞”。這一文件的出臺也標志著中國的“工業4.0”全面開啟。就發展的規律而言,智能化時代的發展更需要職業教育的支撐,做好職業培養模式上的跟進和改革,深入踐行產教融合,助力產業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專業作為高職院校發展中的一個熱門專業,其需以更優的模式、更新的辦法來驅動專業發展及人才培養。本研究將以江蘇高職院校的智能網聯汽車專業為例,就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實現機制予以探討。
智能網聯時代對于汽車專業人才的要求不僅會帶來工作過程去分工化這一橫向上的變化,也會進一步地推動人才結構去分層化這一縱向上的變化。傳統的企業人才架構主要由“工程型人才-技術性人才-技能型人才”相結合的體系架構來推動企業的發展。傳統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也是基于這一架構實現對位地培養,以分層培養的模式來應對行業的需求。智能網聯時代的開啟模糊了人才結構上的分層,這也就需要職業教育也需要在人才的“扁平化”培養方面發力,實現對跨專業復合型人才在技術、技能能力的一體化培養。
智能網聯時代發展的首要標志是智能化生產體系的改造。智能化設備并不排斥人的操作,但會對汽車專業人才的操作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智能化生產體系的操作主要體現在生產系統的操作、生產線本身的安裝和調試、特種加工設備的操作等層面,整體而言技術動作更為高端,集成化、專業化程度更高。這對高職院校的智能網聯汽車專業的內容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產品的競爭,而產品的“競爭力指標”中最富價值的便是產品的創新性。工業4.0 的概念是由工業制造強國德國所提出。這也就意味著以工業將成為智能化發展的根基。高職院校的智能網聯汽車專業的培養中不僅在技術的掌握上發力,更需要在技能的創新上實踐,使高職院校的智能網聯汽車專業的學生經歷了體系化的培養之后,獲得的不是固化的技術,而是具有“生長力”的技能。
2014 年,江蘇高職院校的智能網聯汽車專業產教融合試點工作正式開啟。這一方案的實施旨在加強汽車企業在高職技術人才培養的過程性參與,并通過多層次的對接,初步建立了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培養模式。汽車企業與高職院校汽車專業的對接過程,實現了產業需求與專業設置的對接、職業標準與課程內容的對接、生產過程與教學過程的對接、職業資格證與院校畢業證的對接以及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的對接,有力地推動了高級技術人才培養的精準化、實用化、產業化。產教融合在發展中充分尊重企業的需求,將院校培養體系與就業用工體系相結合,實現高等職業院校人才技能培訓成果最大化的目標。這一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實踐,可以有效地提升職業教育中素質教育的內涵,將職業道德與職業技能相融合。當前,在產教融合的框架下,高職院校仍是互動培養模式的主導,由院校根據合作企業的實際需求展開對生源市場的崗位化定向培訓,而用工企業在這一模式中扮演著輔助者的角色。而隨著江蘇高職院校的智能網聯汽車專業的確立和發展,對這一模式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產教融合下的智能網聯汽車專業需要向人才結構去分層化、技能操作現高端化、工作方式重研究化等方面不斷邁進。
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江蘇高職院校的智能網聯汽車專業培養的目標也將得到一定的優化。在這一探索過程當中,江蘇高職院校的智能網聯汽車專業需以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為架構,來實現對既定培養目標的調整,用新的架構下培養出更具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及工匠精神的一代產業新人。為更好地落實這一目標,江蘇高職院校的智能網聯汽車專業打破了常態化的3 年在校學習模式,建立了“2+1”模式即2年在校學習+1 年產業實習的模式,實現了專業教育與實現體系的同步。這將能夠較大程度上扭轉先學后習所帶來的弊端,讓學生在技能實踐的學訓結合中更好地實現專業素養的提升。
江蘇高職院校的智能網聯汽車專業采用的是模塊化的專業課程模塊設置,涵蓋了汽車專業的必修模塊、素質拓展模塊及創新創業教育的模塊。在江蘇高職院校的智能網聯汽車專業產教融合實現機制的探索當中,江蘇高職院校的智能網聯汽車專業在沿用模塊化的課程思維中謀求突破和創新,充分的發揮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的價值,實現對專業必修模塊、素質拓展模塊及創新創業教育模塊的再建設、在豐富。針對當前江蘇高職院校的智能網聯汽車專業學子在實踐層面上能力不足的普遍問題。江蘇高職院校的智能網聯汽車專業在課程的實施的多樣化和個性化層面進行了深度的探索。通過項目導學、案例教學等模式,讓江蘇高職院校的智能網聯汽車專業學子在實踐當中完成對專業知識的運用,實現了帶著問題去學習,極大程度提高了未來崗位的適應力。
江蘇高職院校的智能網聯汽車專業產教融合實現機制探索當中發現,以行業發展為核心的關聯體需完成四個維度即“校政企協”,產教融合模式的發展當中只有充分地激活了這四大主題在模式中的作用,才能夠實現確保產教融合模式的長遠推行。首先,就江蘇高職院校的智能網聯汽車專業層面而言,院校是產業系統育人的核心,要在課程建設、技術支持及日常管理當中充分地發揮好主體的作用。其次,就政府的層面而言,在協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中較好地扮演了組織、引導及支持的角色,予以了院校在探索中政策及資金上的大力支持。再次,就企業而言,參與到產教協同中的龍頭企業以專業崗位為平臺,通過對學訓平臺的深度打造,為系統育人提供的重要的支持。最后,就協會的層面而言,協會在產教融合當中,突顯了擔當,充分地發揮了自身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實現了對多元主體融合進程中一些問題的調和。
江蘇高職院校的智能網聯汽車專業產教融合實現機制中,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制定考核標準,在標準中增加企業對學生實踐能力考核的比重。畢竟在職業學校學習的技能最終是為了到崗位進行實踐,所以對學生的考核,不光要看學業成績,更要看重實踐能力。考核標準要涵蓋學生的基礎知識,基礎技能以及職業道德等各個方面,以達到畢業就馬上就業的目標。學生可以根據考核標準的要求確定自己的努力方向,教師也可以查找自己教學中的不足,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
伴隨著我國企業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型,各行業迎來了集中的結構調整期,大量新技術的引進,對企業人才的需求標準進一步的上揚,在這一背景下,高職院校所承擔的責任更為重大,需在理論學習和技能培養中以產業發展為導向,與用工企業共同確定課程內容和考核標準,開啟深度的產教融合模式,從而提升雙方協同發展模式中的互惠性。江蘇高職院校的智能網聯汽車專業產教融合實現機制探索的過程當中,通過在優化課程目標、調整課程內容、突顯資源系統等方面的不斷發力,使得江蘇高職院校的智能網聯汽車專業產教融合實現機制得以成行,并在前期的探索當中展現出了較好的效果,值得進一步地探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