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未勤,張 洋,高學賓
(陽江核電有限公司,廣東 陽江 529941)
培訓需求分析的理論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有了深入的發展,比較有影響的有Goldstein三層次模型和勝任特征模型[1],本文重點引用前者。
Goldstein模型從組織、任務、人員三個層次對培訓需求進行收集和分析:
1)組織層分析的目的在于判斷組織中哪里需要培訓。依據組織的愿景、目標,預測本組織在技術和組織結構上可能發生的變化,確定員工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以保證培訓計劃和組織戰略要求相符;
2)任務層分析的目的在于確定培訓的內容是什么,通過分析完成任務所需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確定與任務有關的各項培訓內容及其優先順序和掌握程度;
3)人員層分析的目的在于了解誰應該接受培訓以及接受什么樣的培訓。通過分析員工現有情況和理想要求之間的差距,形成培訓目標和內容的依據。
三個層次中,組織分析較適用于組織內部整體培訓需求調查和確定;任務分析和人員分析適用于主管人員開展崗位培訓需求的確定。
培訓需求分析方法一般分為如下幾種[2]:
(1)觀察法
觀察法要求調查者到員工的崗位上,通過與員工一起工作,觀察員工的工作技能、工作態度,了解他們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2)問卷法
問卷法是通過將一系列問題編制成問卷,發給培訓對象填寫之后再收集分析,獲得培訓需求信息,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種方法。
(3)訪談法
訪談法是調查者針對某一特定目的與被訪談者面對面了解情況、收集資料和信息以獲得培訓需求。
(4)測驗法
測驗法是采用一套標準的統計分析量表,對企業中某類人員的知識技能熟練程度、觀念素質等進行測評,根據結果確定培訓需求。
(5)關鍵事件法
關鍵事件法是在員工工作的過程中,通過觀察、記錄組織內部或外部發生的對員工或客戶影響較大的事件,以收集信息確定培訓需求。
核電廠人員培訓工作大都采用業界公認的系統化培訓方法,其培訓需求分析工作所使用的模型大致是在Goldstein三層次模型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筆者根據其多年核電廠培訓從業經驗,總結出核電廠培訓需求分析工作普適性基本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核電廠培訓需求分析模型Fig.1 Model for nuclear power plant training demand analysis
(1)初始培訓產生過程
初始培訓屬于“獲得型培訓”,其形成過程是:
1)在組織層面,為滿足組織的戰略規劃和愿景目標需求,確定核電廠總體組織架構、部門配置、崗位配置,針對每個崗位明確其崗位職責;
2)在任務層面,分析每個崗位具體的任務項和完成任務的能力要求;
3)再結合每個崗位擬配置員工的基礎原始能力水平分析得出能力差距,進而形成員工上崗前的初始培訓課程。
(2)在崗復訓產生過程
在崗復訓包括“維持型培訓”和“提升型培訓”兩種,其形成過程是:
1)在組織層面,需要分析來自電廠戰略調整/組織配置調整、新增管理要求、管理程序變更、外部主管/監管/監督要求等方面的輸入;
2)在任務層面,主要考慮日常缺少動手機會的崗位關鍵技能的強化,同時需要分析電廠技術變更和改進等方面的輸入;
3)在個人層面,需要分析個體基于現場事件(經驗反饋)的共性績效偏差所形成的輸入,同時適當兼顧個人基于提升、拓展個人能力的自發性培訓需求;
4)綜合以上三個維度、七個方面的培訓需求輸入,形成在崗復訓培訓課程。
對于核電廠來說,運行執照人員是非常重要的一類人員隊伍,運行執照人員模擬機復訓也是最重要、持久的培訓類別,核電廠用在此類培訓上的投資也是最大。對于核電廠管理者來說,這類培訓最需要保證其有效性、保證其價值貢獻。然而,目前國內各核電集團及下屬核電廠對培訓需求分析方法專研不深,在模擬機復訓課程需求分析工作上的做法并不完全相同,并且存在一些問題:
1)一些核電廠把模擬機復訓課程等同于經驗反饋培訓,即簡單對接相關主管/監管部門要求,利用模擬機按照要求的課時數目聚焦開展某些重要經驗反饋場景的培訓,基本沒有進行需求分析工作。其實,正確的經驗反饋轉化為培訓需求的方式,應該是進一步分析該經驗反饋暴露出的普遍性類別問題,根據分析結果開發針對性的場景去解決問題,最后交付的模擬機場景內容甚至可能完全與對應經驗反饋不相關;
2)相當多的核電廠采用“問卷法”,通過設計調查問卷,面向所有培訓對象征集個體培訓需求,這種方法過于局限地強調了個人角度自下而上的能力提升、拓展性個體需求輸入,弱化了組織角度自上而下的宏觀、共性需求輸入;
3)小部分核電廠除了采用“問卷法”外,還配合使用“訪談法”,增加了電廠層面、用戶部門管理層的面對面訪談,然而因為被訪談者參加訪談前大多不能做到專業性、系統性準備,導致此類做法的弊端一是通過訪談獲取的更多是泛泛的“管理要求”,即使存在部分關于培訓內容的建議,也多數是“無本之源”;
4)極小部分核電廠對模擬機復訓需求來源進行了理論化設計,明確了復訓輸入包括固化/強制性培訓內容(對應圖1“崗位基本技能”)、用戶需求調查(“問卷法”)、管理層期望(“訪談法”)、上年度“課程實施總結報告”、上年度“換照考試總結報告”、其他管理改進要求6個方面,看起來面面俱到,但從實踐效果看,其結果是聚焦性不足,解決問題的實效性不足,不能很好地被用戶認可;
5)還有一些核電廠完全依托集團層面的群廠模擬機復訓課程聯合開發小組開發并直接交付課程,盡管最大化發揮了群廠智力價值,但忽視了個體電廠需求與群廠共性需求的差異,無法很好地滿足用戶需求;
6)幾乎所有核電廠均存在一個共性問題,大概因為在組織機構設置上,電廠負責實施模擬機培訓的組織設置在獨立于用戶部門的培訓部門,客觀導致用戶部門在模擬機培訓內容/年度復訓內容的設置上關注度嚴重缺失,未有效履行其“主體責任”,如果培訓部門和用戶部門再缺少有效聯動,勢必影響培訓內容最佳化;
7)盡管相關從業人員清楚應該在復訓過程中體現管理程序的變更、技術變更等輸入要素,但極少有核電廠在模擬機復訓課程需求分析時非常規范地處理該類輸入。
總之,目前國內核核電廠模擬機復訓需求分析工作缺少一套系統化方法支持培訓需求分析的專業性,就無法做到復訓課程設計與開發工作的準確性,進而無法做到非常好地滿足用戶、電廠管理層的期望。
核電廠模擬機復訓培訓需求分析工作具有如下特點:
1)培訓場所高度模擬實際工作場所,培訓交付方式主要以實操為主,培訓內容的設計基本集中在“任務層面”“個人層面”;
2)培訓對象不是單一崗位,而且基本是多個崗位且以運行值團隊的形式參加培訓,需要全面兼顧所有崗位及團隊整體的培訓需求;
3)各崗位整體能力項非常多,針對所有培訓對象的能力提升趨勢應是螺旋上升的,不能期待一步達標,但每個階段都應始終追求解決最緊要的能力短板;
4)針對所有崗位都有共同的最低課時要求,不因某培訓對象個人能力突出而降低培訓課時要求,需要從課程設計角度調動所有崗位培訓參與積極性;
5)電廠期望培訓對象始終保持應對各類工況的能力,但培訓對象日常工作中面臨發生概率低、復雜工況的機會很少,很難自我識別應對相應工況能力的下降情況。
綜合本文第三節的分析,核電廠模擬機復訓課程需求分析工作需要聚焦如下關注點:
1)需要從“復訓課程設計模型”出發,結合模擬機復訓的特點設計需求輸入內容類型;
2)針對每種輸入內容類型,選取最合適的需求分析方法,并且要非常重視“關鍵事件法”“觀察法”和“測驗法”的采用;
3)培訓內容的設計要以組織需求為主,側重滿足組織層面共性需求;
4)培訓內容的設計要兼顧“不常用的崗位基本能力”復訓和共性短板能力的強化;
5)共性短板培訓內容設計不僅關注常規工況中的能力短板,也要采取措施挖掘非常規工況的能力短板;
6)每年復訓均要聚焦當前最緊要的需求,用戶部門要深度參與最緊要的TOP能力項的確定工作。
綜合本文第四節的分析,筆者提出的一套完整的核電廠模擬機復訓需求分析方法如圖2所示。

圖2 核電廠模擬機復訓需求分析方法Fig.2 A kind of method for simulator retraining demand analysis recommend
1)核電廠模擬機復訓需求需包括:基礎核心能力清單、管理程序/技術變更及改進、各類工況共性TOP能力短板、員工個體個性需求四個方面。針對此四個方面的處理原則是優先保證前兩項需求,結合培訓時間固定量,調節第三項需求納入比例,第四項需求作為備選;
2)“基礎核心能力清單”,定位為滿足勝任崗位基本能力要求中“不常用的崗位基本技能”,原則上需要保證每個換照周期內相關能力要得到復訓,而且每項能力的復訓頻率應與該項能力的理論應用概率有關,概率越低復訓頻次越低;
3)“管理程序/技術變更及改進”,定位為上一輪復訓周期內用戶部門新增的管理程序、新增的技術變更/改進中可以通過模擬機復訓落實的部分內容,用戶部門新增管理要求也屬于此列;
4)“各類工況共性TOP能力短板”是最為復雜且重要的培訓需求輸入,是確保充分實現課程設計足夠精準和真實、保證培訓內容鮮活且有吸引力的重要輸入,TOPx的形成要全面考慮如下輸入:
①針對正常運行工況,主要來自真實主控室日常值班期間能力短板識別,以各級用戶部門管理層的管理巡視相關信息為主,模擬機教員主控實習順帶觀察信息為輔;
②針對異常運行工況,當某機組出現重大故障/瞬態時,培訓部門需安排至少1名模擬機教員赴機組觀摩,機組穩定后與運行部門一起對事件進行復盤,并從“基本能力”的角度對相關崗位的實戰表現進行評估,識別能力短板;
③同時,需對用戶部門人員能力有關的LOE(執照運行事件)、IOE(內部運行事件)、重要NG通知單按照“關鍵事件法”重點分析,識別相關能力短板作為對“異常運行工況”短板分析的補充;
④此外,需從大數據的角度按照能力維度對用戶部門能力有關的LOE、IOE、NG通知單進行數據分析,擇選比較集中的能力短板維度,針對性地開發模擬機場景,每年隨機抽取各機組運行值團隊代表,利用所開發的場景對其開展能力測試,通過觀察團隊應對場景的表現,精準分析重點得出覆蓋異常及事故工況的能力短板[3];
⑤以上輸入收集完畢后,培訓部門召集運行領域課程審查委員會(或類似有用戶部門管理者參加的功能組織)結合用戶部門管理層切身認知在以上環節產生的“能力短板”中綜合確定需要重點聚焦的TOPx能力短板。
5)“員工個體個性需求”在設計模擬機復訓課程時屬于備選輸入,如有可用時間可加入,以適當考慮所有培訓對象的培訓興趣保持。
(1)管理層需要提供足夠的重視與支持
核電廠需要成立運行領域課程審查委員會或類似有用戶部門管理者參加的功能組織,以確保至少在如下工作上切實發揮作用:
1)共同確定及定期更新調整各崗位基礎核心能力清單以及各能力項的復訓頻次要求;
2)作為組織成員利用管理巡視對真實主控室運行值的行為進行觀察,并按照培訓部門設定的能力標簽記錄偏差;
3)綜合日常切身認知、參與討論確定需要重點聚焦的TOP能力標簽。
(2)需建立標準化的能力標簽及信息存儲平臺
模擬機復訓不是簡單的任務化培訓,而是交付能力的培訓,是通過交織、組合各種任務場景的訓練來提升能力、補平短板的過程。任務清單無限,但是能力標簽可以有限,面對復雜的培訓內容,如果要開展數據分析工作無法基于任務環節,只能基于能力維度。因此必須設定標準化的能力標簽,以貫穿應用于需求分析、課程設計與開發、培訓評估過程。
此外,為了長期管理各崗位來自各方面的能力偏差、短板信息,建立一個開放的信息錄入、管理平臺是一個必然選擇。
(3)需建立一支具備專業化觀察評估、培訓需求識別與轉化能力的教員隊伍
為確保高質量完成圖2相關工作,需有意培養模擬機教員如下專業化能力:
1)支持日常主控室觀摩、全范圍模擬機運行值團隊運作觀摩工作所需的全面觀察、準確記錄能力;
2)支持“關鍵事件分析”工作所需的基于事件的培訓需求轉化能力,能夠利用根本原因分析方法分析能力不足對事件發生是否有貢獻,能夠判斷相關能力短板是否可以通過培訓來解決等;
3)支持“經驗反饋事件數據分析”的能力,確保能夠為測試用全范圍模擬機場景設計提供正確的輸入;
4)支持“訪談法”所需的溝通協調、會議組織能力,確保參與人員能夠真誠投入,確保最緊要TOP短板的準確性;
5)支持“問卷法”需求分析及各類不同來源需求的合并、分解處理等綜合能力。
對照行業內關于培訓需求分析相關理論分析,目前核電廠模擬機復訓需求分析工作尚不夠專業,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培訓設計的準確性、進而影響培訓效果預期。
結合核電廠模擬機培訓的相關環境特點和資源條件,從專業性深化的角度提出了一套針對核電廠模擬機復訓需求分析的可行操作方法,并列明了其前提條件和注意事項,希望有助于提升核電廠模擬機復訓需求的專業性、提升培訓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