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鄧策予,男,四川遂寧人,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 摘要 ]
鄉村振興是我國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建設,解決主要矛盾,推動“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工作之一。只有發展好農業、建設好農村、惠及農民,才能夠用堅實的第一產業支持國家整體經濟體系的建設,將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美麗、和諧的社會主義強國。本文通過分析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提出了相對應的建設道路與工作方法,以期為我國鄉村振興建言獻策。
[ 關鍵詞 ]
鄉村振興;農業經濟;十四五規劃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4.001
農業是社會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性產業,農產品更是關乎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性資源,農業興則國家興,只有振興了鄉村、振興了農業,才能夠推動國家整體的發展建設。隨著脫貧攻堅決勝戰的推進,致力于進一步發展鄉村、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鄉村振興事業也在黨和國家的推進下不斷落實。然而,在推進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困難與機遇并存,只有迎難而上、抓住機遇,才能在當今變幻風云的市場經濟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實現高質量農業經濟發展。
1 “十四五”農村工作總體方略
1.1 維護糧食安全,提升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直接決定了我國的整體抗風險能力,關乎我國的生存與發展利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要抓好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堅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要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此外,還要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政策性手段和補貼,充分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要堅決落實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工作意識。
要穩定種糧農民補貼,健全產糧大縣支持政策體系;要有健全完善的糧食安全責任制,細化糧食主產區、產銷平衡區、主效區的考核指標。要繼續深化改革,推進土地制度的創新,進一步強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性地位,發展專業化的農業社會化的服務組織;加快農村農用機械設備研發與創新,提升農業的科技含量,構建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業融合的農業精耕細作的農業發展模式。
1.2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
要進一步推動農村農業經濟發展,延長產業鏈,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打通生產、制造、銷售渠道,構建體系化、規模化農業發展模式。以農業整體的規模效應進一步降低糧食及精加工產品的平均生產成本,提升利潤空間,普惠農民,提高農民的收入。“十四五”規劃著重強調了要推動高油高蛋白大豆供給,發展現代畜牧業,推動水產生態健康養殖發展。積極發展設施農業,因地制宜發展林果業,并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
1.3 積極融合現代信息技術
“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要確保農村地區的有線寬帶、無線通信網絡以及各類物聯網設施與城市地區同步發展、同步建設,應確保農業信息化升級與發展有堅實的設施與技術基礎。并在堅實的基礎設施保障之下,打造一批數字田園、數字灌區和智慧農牧漁場,推動新技術在農業發展與建設中的應用。實現從基礎設施建設到農村經濟發展,再到農村教育、農村醫療、農村文化等各類有利于推動新時代鄉村振興、鄉村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與建設工作,打造數字鄉村,提升鄉村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1.4 推進農村現代化治理體系建設
現代化的鄉村治理體系,是構建高效連通的政策傳導機制、確保各類規劃有效落實的重要基礎,在“十四五”階段,必須要站在“十三五”建設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推進鄉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鄉村自治機構建設,從而更為有效地落實各類經濟管理、經濟發展政策,以黨建帶動社會治理體系的建設,并以強有力的社會治理網絡推動鄉村地區的經濟建設、科技發展、醫療衛生文化事業建設,為鄉村地區的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提供良好的社會組織基礎。此外,還要完善農村地區的工商業管理體系建設,打造以經濟建設為核心的社會經濟服務體系,大力引入更具規模化、集聚化、產業化的現代農業企業,扶持本土體企業、引進外部企業,助力鄉村經濟發展。
2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
2.1 促進農村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如今世界范圍內的農業生產部門都在推進農業生產設備機械化和農業管理系統現代化工作體系的建設。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之下,我國的經濟發展、社會建設步伐日益加快,生產力水平有了極大的提升,大量農業用生產機械設備的生產制造都可以由我國獨立設計、獨立加工、獨立組裝,此外,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之下,我國的各類農產品機械設備的技術水平還將進一步提升,這為我國農村農業生產機械化提供了巨大的機遇和堅實的物質基礎。此外,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農業生產有著不同的特點,這一復雜的生產環境也使得我國不同地區的人民擁有著不同的農業生產經驗,這些基礎性的經驗在現代化的學術體系的統合之下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系統、復雜的農業生產知識體系,這一知識體系又在近幾十年來的世界管理學發展、中西農業生產管理理論交流之中加以完善,這為推動農村農業現代化管理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和工作道路。
2.2 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創造條件
在客觀上,我國的社會產業發展日益完善,農產品的質量在不斷提升、種類在不斷豐富,社會對于高質量的農業產品、農業加工制成品的需求日益提升,這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消費市場。在主觀上,黨和國家推動了“五位一體”總體戰略布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鄉村振興戰略,這為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了政策基礎。因此,從主觀到客觀,從物質到政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有著牢固而堅實的基礎,這是農村優化產業結構、推動農產品產業升級、依靠農業發展農村、依靠農業振興農村的大好機遇。此外,由于我國幅員遼闊,農產品種類豐富、農產品數量巨大、農產品質量高,而相對應的價格較低、供給穩定,這也為我國的農產品出口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豐富的外需為農產品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創造了條件。
2.3 有利于農業新技術和新工藝的推廣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水平日益提升,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投產的成本越來越低、投產周期越來越短,這有利于農業新技術和新工藝的推廣工作。技術與工藝的發展可以極大地促進農業產品生產率的提高,并推動農業生產聯合化、集體化、規模化、機械化。因此,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有利于進一步促進相關技術生產手段的發展和推廣,通過技術振興、工藝振興,真正保障廣大農民能夠獲得更高的利潤,鄉村整體產業能夠在新技術和新工藝的推動下進一步向著高質量邁進。
3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的問題
3.1 農業生產機械化現代化的水平有待提升
我國雖幅員遼闊,農村土地面積巨大、農村人口眾多,但由于地形復雜,部分地區尚未采取機械化生產的農業生產方式。而恰恰是這些地形復雜的地區,因其復雜封閉的地理條件發展速度較慢,經濟基礎與物質基礎較為薄弱,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亟待攻克的要地。這些地區大多還采用最為原始的生產模式,生產工具簡單,生產方式落后,農民收入低、農業發展較慢,農村建設整體水平不高。這昭示著如果不能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機械化現代化的水平,就無法推進三農建設,推動鄉村振興。
3.2 農業產業結構需要進一步的調整優化
農業產業結構決定了一個鄉村地區整體的經濟發展步伐,更關乎每一個農民的切實經濟利益。然而,在普遍范圍內,我國的各個鄉村的農業產業結構還需要進一步調整和優化,很多地區雖然選出了當地的特色農產品,但其知名度較低,加工水平較低,市場連通程度較低,這使得這些農產品無法有效地流向全國市場,無法形成產業規模效應,并影響相關產業的進一步延伸和發展。大量地區的特色農產品,如今仍舊采用原始的產品種植、采收和售賣,或簡單的腌制、罐裝加工處理,并沒有發展出自身的特色,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有效提升相關產品的附加值。
3.3 農業新技術新工藝需要進一步推廣
農產品的生產技術與生產工藝決定了農產品的整體生產質量和生產效率,在我國普遍范圍內存在鄉村人口流失的問題,這一問題的背后預示著農村缺乏年輕人才更缺乏專業農業生產人才,以中老年群體為主體開展的農業生產工作,勢必已經無法應對當今復雜的市場狀況與社會需求,更沒有辦法跟上的技術工藝的發展步伐。新技術與新工藝的推廣較慢,導致大量前沿農業技術研究不能有效地投入生產,變換為實際經濟利益。
4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的應對策略
4.1 推動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
要推動鄉村振興,推進農業經濟發展,首先就要推動農業生產機械化和農業發展管理現代化體系的建設。要通過機械設備生產技術補貼、機械設備購置補貼等方式,降低相關機械設備的研發和生產成本,降低農業生產部門采購相關設備的投入,確保機械設備能夠盡快投入農業生產當中。此外,還應當大力支持農業機械設備研發制造企業的技術發展,通過相關創新專利獎勵與技術補貼,加快針對山區地區等條件復雜、農業生產環境惡劣地區的專門機械化設備的研發和生產工作,通過專業機械設備的投入,實現當地農業生產效率的飛躍。
4.2 普及農業新工藝與新技術
農業生產的新工藝與新技術是決定了農業生產率發展提高的重要因素。有必要加強農業研究院所、農業院校與一線農業企業、農村農民的聯系,通過派遣專家學者進行指導交流,有效了解當地農民和農業企業的具體生產需求和相關技術瓶頸,有針對性地對相關技術和工藝進行調整。并通過技術支援、專家指導,以及對相關農民、一線生產人員、工程師的培訓,全面提升農業新工藝與新技術的普及速度和普及廣度。全方位提升我國農業生產的整體水平,保障農業生產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4.3 提升農民綜合素質的發展
農民是開展農業生產的主體,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只有提升了農民的綜合素質,才能夠保障農業機械設備、農業生產工藝、農業生產產業的發展。因此必須要全方位推進有利于提升農民知識水平的相關教育、培訓、交流工作的開展。并通過相關獎勵手段,進一步推進大學生返鄉就業,通過物質獎勵等手段推動專業人才進入農業生產的第一線。唯有如此,才能夠確保相關機械設備、生產工藝盡快投入生產,農業生產的產業鏈進一步延伸。
4.4 構建連通有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
黨的第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因此,為了在“十四五”期間有效推進鄉村振興政策,促進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必須要構建連通有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通過提升市場的連通程度,引入鄉村電商、對接直采等方式,提高鄉村農產品銷售效率,暢通市場信息渠道,構建信息化市場,進一步完善以價格為調控導向指標的農產品生產市場體系,實現高效率高質量的針對市場需求開展的農產品生產。充分發揮市場經濟體系對農村經濟生產活動的促進性作用,用科學的手段調控生產供給規模,通過現代化的管理手段與信息技術工具,降低市場信息的延遲性與不完全性,降低市場本身具有的盲目性、滯后性。
5 結語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業生產既要面對眾多問題與挑戰,又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必須要錨定國家的利好政策,有效抓住農村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農業新技術與新工藝的推廣等機遇,切實解決相關問題,全方位提升農業機械的技術水平,普及農業機械化生產模式,推動現代農業管理的應用落實,普及農業新工藝與新技術并全方位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從而有效實現農業生產的高質量化、農村建設的現代化,保障農民切實經濟利益,推進“十四五”規劃的戰略部署,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參考文獻
[1]呂莉敏. 基于鄉村振興的高素質農民內涵、特征與功能研究[J]. 當代職業教育,2022(1):17-25.
[2]陳包. 嵌入性理論視角下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治理邏輯、實踐困境和行動路向[J]. 當代職業教育,2022(1):73-80.
[3]彭華濤,皇甫元青.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銜接機制分析[J]. 江漢論壇,2022(1):65-71.
[4]劉婷,梁千雨. “鄉村振興+文旅融合”協同發展模式研究[J]. 南方農機,2022,53(1):69-74.
[5]吳映雪. 鄉村振興項目化運作的多重困境及其破解路徑[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1):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