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磊 田鯤
[ 作者簡介 ]
廖磊,男,湖南漣源人,長沙市天吉土地規劃咨詢有限公司,工程師,本科,研究方向:土地規劃設計。
田鯤,男,河南武陟人,長沙市天吉土地規劃咨詢有限公司,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土地規劃設計。
[ 摘要 ]
土地整治可以有效地推動城鄉土地的配置統籌發展、保護耕地以及保障發展,其目標之一就是生態保護,土地整治的活動對建設生態文明的作用是有兩面性的。在正式開展的過程中,假如不遵循自然規律,或者選擇不恰當的治理手段,就會導致生態平衡被破壞以及使環境惡化,進而影響生活與生產。土地整治的根本目標是利用土地承載能力,使生態建設的發展空間更加廣闊,進而實現人類和生態資源之間的共同發展。但是在對土地進行整治的時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水資源、土壤等生態環境的發展。所以要對生態保護的協調發展與土地治理之間的重要環節進行牢牢把控,從而促進土地整治的相關工作,推動生態文明的建設發展。
[ 關鍵詞 ]
生態土地整治;設計;生態理念;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X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4.062
土地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資源。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的土地資源變得稀缺,而土地整治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以增加土地的利用率,提高耕地質量,并確保我國所有耕地面積保持動態穩定。但是,土地整治是一個系統且復雜的過程,關系到對土地結構的系統規劃和管理。對此,我們需要重視土地整治的規劃設計,充分發揮其對協調人地關系、優化土地資源、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價值。
1 土地整治的概念
土地整治通常是指對低效、不合理或未利用的土地進行綜合有效的治理,及對生產建設破壞和自然災害迫害的土地進行恢復利用,從而全面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的活動。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新型土地整治模式,保護自然人文景觀及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傳承鄉村文化景觀特色。
土地整治工作就是對土地進行利用規劃和土壤改良等措施,土地規劃和土壤改良基于對特定區域土地的總體規劃,深入研究整治土地的結構以及性質,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整治。在進行土地使用計劃之后,工作人員還需要對土地進行調整,以使整體收益最大化。土地整治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能有效地管理和整合土地資源。隨著我國人口密度的增加,人均居住面積變得越來越少,而人居居住面積還分配不均,為了提高人均居住面積,增加土地利用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我國的整體經濟發展,就必須重視土地整治的問題,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資源。另外,在開始土地整治行動時,有必要采取環境保護措施,引起環保負責人的注意,防止破壞環境,建立理想的生態環境。
2 生態理念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原則
在城鄉建設中,由于建設布局結構不是十分合理,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許多地方過分追求經濟效益,往往忽視了生態環境的關鍵。如果進行大規模的土地整治,將對整個生態環境產生嚴重影響,破壞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2.1 系統化原則
土地整治工作應從多個方面進行考量,注重各個因素之間的關聯性,盡可能地使土地整治工作的內容發揮出理想的效果,進而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系統化原則)。為了實現土地資源的調控和規劃,要按照生活便捷、有利生產、改善環境的基本要求,積極落實耕地保護機制,在不斷提高耕地比重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改善當前農村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進行綜合設計,實現水、林、路、田、村整治的總體規劃,有利于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和農村發展。
2.2 目標多樣性原則
基于生態理念的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應適度開發保留地,禁止濫伐、開墾耕地,陡坡耕地不得開墾。在其工作的過程中將多個目標內容綜合考慮,利用相應的政策,創造多重效益,進而實現鄉村的經濟、生態發展。
2.3 差異化原則
基于各鄉村的自然資源、農業生產、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進行各個鄉村文化的特色發展。當前,土地整治規劃設計要立足區域經濟發展實際,結合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追求和期望,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科學調整耕地,保護用地布局、工業發展和村鎮建設,實現公益性用地、服務設施和生產生活設施的整體設計,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 土地整治對生態環境影響
3.1 對水資源的影響
土地整治通過生物、工程等方式健全水利配套,提升了土地的生態系統蓄水功能,加強了土地的抗旱防洪等能力,進而對水資源的質量與結構產生了影響。農田的灌溉工程一般會使地表水系的結構發生變化,致使原有水系與自然生態類型所構成的生態過程產生變化。例如在河上游去補充耕地就會對下游的用水量產生影響。
3.2 對生物多樣性影響
農村建設、荒地開發等土地整治措施都會對地表的植被和與其有關聯的生態過程產生影響。主要原因是土地整治時人們只遵循提高土地使用率的原則,以便提供更多的土地收益,從而會忽略附近的生態環境,不采取保護措施。比如,受土地整治影響,人們改變了渠道的修建方法,在修建時添加了混凝土,增加了溝渠的耐用性和穩定性,但是,卻對其中的生物棲息地造成了破壞,影響了物種之間的平衡。此外,還造成了綠地的減少和景觀的惡化,這也是造成該地區生態環境破壞的原因,并對當地產生重大影響。
3.3 對土壤的影響
當前,土地整治對土壤資源的影響主要是水土流失和土壤資源的肥力下降等,土壤是土地整治的主要元素,在山區或斜坡的土地整治過程中,表面結構不可避免地會發生變化,尤其是在交通和建筑以及其他基礎設施的改善方面,過量使用混凝土會硬化土壤,增加水土流失的情況,在嚴重的情況下還會發生土壤沙化。不科學的土壤整治項目,例如使用受污染的土壤,會導致當地耕地的二次污染,另外,在某些地區,由于自然氣候條件的影響導致土壤面蝕和風蝕,破壞土壤結構導致發生嚴重的水土流失。這不僅影響農民的農作物生長,還降低了農作物產量,而且還可能破壞原始的自然生態系統,減少土地資源的使用率。
3.4 對大氣的影響
水土保持林建設和農田保護林建設有著防治水土流失、減輕旱澇危害以及防風固沙等作用,可以進一步提升該地的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但是,過量開墾土地會影響大氣中的可吸入顆粒度,使其濃度增加,進而對大氣環境造成危害。
4 生態理念下土地整治工程規劃設計思路
4.1 落實前期調查
土地整治規劃設計關系整個方案和整治要求,所以需要充分落實前期調查,并基于調查結果開展規劃設計。在前期調查中,應加大對現代化技術的應用,如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等,盡可能保證調查工作的合理性與科學性,為后續規劃設計奠定基礎。針對調查收集到的各項信息,應依照規劃設計的實際目標進行審核分析,及時處理,全面發揮出數據信息的基本作用。
4.2 明確規劃設計要求
通過全方位征集意見,對具體的規劃設計要求進行整理和修訂,確保后續工作的開展能始終有章可循。
4.3 注重規劃設計針對性
地區不同,土地整治的要求也會有所不同,為此,需在前期調研工作的基礎上落實規劃設計,減少設計問題的同時提升針對性,保證方案的基本作用。
嚴格遵循相關的法律規范,各項環節的開展都要遵循國家的法律法規及技術章程。
始終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加大對整治區域地形、水文、氣候等因素的權衡,并以當地的自然、經濟和社會等條件為基礎,結合發展要求,合理確定整體的規劃布局。
相關人員應完全掌握土地整治過程中的各項限制性因素,并要求管理者對規劃設計工作的展開提供有效指導,及時處理其中不合理的地方,盡可能滿足整治項目綜合建設的相關要求,保證整治效果。
全面重視生態保護,注重生態型土地整治模式,促進生態保護與修復。從理論認知與技術促進方面加強土壤污染及水土流失控制,強化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減少災害影響,盡可能強化生態系統本身的反饋作用,提升土地生產力。
5 加強生態土地整治工程建設有效措施
5.1 加強生態土地整治重視程度
在農業改革過程中,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耕地質量,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關注環境保護問題,樹立尊重觀念,必須牢固地建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發展理念,更好地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和生態系統資源。其中,水土保持工程的合理科學的規劃對于土地整治的生態保護十分重要。按照整治區域的水土資源調研成果,對水土保持工程的類別以及每個防治分區的水土保持手段進行明確,規定工程設計的標準。在對土地進行整治設計時,以土地利用的有關要求與自然條件為根據,和有關標準進行結合,合理地對種植草本、造林密度以及林帶寬度的方法與種類進行設計。
5.2 加強土地整治監督
在對土地進行整治的時候,其整治的類型不一樣,生態防護手段的關鍵點也不一樣。在對農用地進行整治的時候,要重視提高土地的生態功能;在對農村的建設用地進行整治的時候,要重視建設生態友好型的村莊;在對未利用地進行開發的時候,要重視生態保護第一的原則;在對各種廢棄與損毀的土地進行復墾的時候,要在恢復生態功能與改善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開展。在工作開展的時候,監理或管理要監督施工部門充分根據設計圖紙、施工要求、承包合同以及設計文件等開展施工工作,系統達成承包合同商定的生態方向,嚴格地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工程的相關工序進行把控。在施工的時候,一旦出現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沖擊的物質缺陷,就要盡快地進行調整,且對整改的結果進行檢查,進一步保證施工工程的質量。
5.3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為了保護周圍的生態系統,避免土地整治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有關人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5.3.1 管理有關法規的制定和執行,建立和完善環境安全法規。當前,在我國的農業改革過程中,缺少環境保護的政策和法律,在現行法規中,與不同部門之間存在阻礙,使相關法規無法有效地實施,為了保護土壤,改善該地區樹木和景觀的多樣性,避免破壞該地區的生態環境,我們必須打破這種局面,加強執法力度,建立明確的法律法規。
5.3.2 建立系統、適當的環境影響評估機制。正在進行的土地整治最嚴重的問題是缺乏環境影響評估標準。由于這個問題,一些地區嚴重忽視了環境保護工作,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因此,為了在土壤耕作過程中有效保護環境,有必要建立一個適當的環境影響評估機制來評估土地整治對環境的影響,從而對工作人員的工作進行管制。
5.3.3 土地整治需要進行合理的環境規劃和景觀設計。進行土地整治規劃時,相關負責人應非常重視環境規劃,并提出適當的環境保護措施,增加對環境的保護力度,提高生態環境的規劃水平。
5.4 社會經濟環境協調利用
土地整治如果想要達成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就要進一步提高土地整治的意義,將經濟、文化、美學、生態價值等和鄉村的生態文明建設相融合,重視在民俗風情與鄉土景觀中汲取養分,將原生地貌最大限度地利用起來,選擇鄉土植被,生態系統可以相對地保持完整,展現鄉村的文化內涵,進一步提高景觀的吸引力。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協調環境環保和土地整治之間的關系。重視生態化道路與田塊的改良實施、種植適宜的農作物、充分與地貌相結合以及排水和灌溉施工等情況,配備必需的設施,建設鄉村旅游等活動,使治理區域的生態、人文、自然環境之間互相協調,展現現代化的農業特征,進一步實現鄉村生態、生活、生產之間的可持續發展。
6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土地整治是進一步完成耕地總量的平衡與補充耕地的一項必要措施,必須堅守耕地紅線,對其進行合理開發和科學的論證,全面系統地對各種因素進行考量,充分發揮工程對生態環境的積極影響,盡可能地減少或杜絕其消極影響,在對環境進行保護的前提下發掘土地資源的潛力。在加強發展生產和利用土地資源的時候也要重視對環境的改善,進而使社會效益、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達成和諧的統一。
參考文獻
[1]周振學,甘禮洪,李宇,等. 新形勢下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存在問題與對策[J]. 南方農業,2015,9(21):158-159.
[2]艾志敏. 探究土地整治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與措施[J]. 資源節約與環保,2021(3):32-33.
[3]賴松坡. 探析土地整治中生態環境保護存在主要問題及策略[J]. 現代農業,2020(11):87.
[4]王軍,鐘莉娜. 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態建設問題及發展建議[J]. 農業工程學報,2017,33(5):308-314.
[5]宋平. 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 科學技術創新,2019(21):115-116.
[6]王映月,米安娜. 對土地整治過程中生態環境保護的幾點建議[J]. 資源節約與環保,2014(12):172.
[7]楊飛燕. 生態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態重建設計分析[J]. 智能城市,2020,6(21):43-45.
[8]李文波. 生態土地整治工程設計融合生態理念的分析[J]. 安徽農業科學,2018,46(15):167-168,211.
[9]劉作化. 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模式[J]. 中國高新科技,2021(4):142-143.
[10]肖繼承. 淺析以生態國土理念推進新時期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方法[J]. 山西農經. 2019(10):63-64.